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言辭的混淆(一個規範語言的理論)/元倫理學譯叢

  • 作者:(紐西蘭)斯蒂芬·芬利|責編:鄒聰//陳晶晶|總主編:劉傑//王華平|譯者:蘇慶輝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32309
  • 出版日期:2022/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07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作者斯蒂芬·芬利從語言學分析出發,提出一個統一且廣袤的規範語言理論——「good」被定義為一個介於事物與特定目的(或潛在事態)之間的概率關係,並借此去定義其他規範語詞(如「ought」與「reason」等),體現了徹底的自然主義傾向。本書內容廣泛,論證縝密,若想充分理解書中內容,讀者最好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如概率、條件句、認識論、模態邏輯、語言哲學、語用學等。
    本書可供對元倫理學感興趣,或是想了解自然主義如何處理規範性問題的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紐西蘭)斯蒂芬·芬利|責編:鄒聰//陳晶晶|總主編:劉傑//王華平|譯者:蘇慶輝

目錄
總序
致謝詞
1.導論
  1.1  整個藍圖
  1.2  研究元倫理學的方法論
  1.3  一個無效的方法?
  1.4  就是最好的
2.從「好的」(good)開始
  2.1  不完整的謂詞
  2.2  對s來說,去(做)φ是好的
  2.3  值的承載者:從事物到事態
  2.4  對誰或對什麼是好的?
  2.5  作為一個K是好的,好的K……諸如此類的短語
  2.6  「好的」的意義
  附:事物的好(goodness)
3.「應該」的概率意義
  3.1  工具條件句的問題
  3.2  模態詞的語義論
  3.3  工具條件句的模態分析
  3.4  時態與含義
  3.5  「假言令式」:餅乾的例子
  3.6  「應該」的概率語義論
  3.7  反對克拉策
  3.8  結論
  附:應該去做
4.解釋理由
  4.1  作為解釋為什麼的理由
  4.2  理由的行為者相對性
  4.3  態度的理由
  4.4  我們擁有的理由
  4.5  我們要做哪個行動的理由
  4.6  非事實性的理由
5.語用學與實踐性
  5.1  從形式語義學到語用學
  5.2  一個有原則的語用學
  5.3  實踐性:挑戰
  5.4  對話實踐性
  5.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多重目的
  6.1  晦澀的目的
  6.2  全盤考慮
  6.3  權衡目的
  6.4  不確定性
  6.5  兩個維度中的漸進性
  6.6  邏輯與言外強度
7.定言與最終
  7.1  定言性:挑戰
  7.2  語用定言性
  7.3  修辭上的客觀性(誇飾的客觀性)
  7.4  在其他語境中的定言性與道德性

  7.5  錯誤的一種定言性?
  7.6  最終善(Final Good)與最終目的
8.一個可分歧的問題
  8.1  從信息相對性而來的分歧問題
  8.2  作為語用學的分歧
  8.3  在直接利益語境中的信息相對性
  8.4  在間接利益語境中的信息相對性
  8.5  有著條件句內容的態度
  8.6  有著態度內容的條件句
  8.7  從不同目的而來的分歧語用學
  8.8  言談報告與真值評價
9.結論
  9.1  語言學
  9.2  形而上學
  9.3  心理學
  9.4  知識論
  9.5  倫理學
  9.6  元倫理學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