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第4版)/中醫基礎學科圖表解叢書

  • 作者:編者:周學勝|責編:李雅楠//李麗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34082
  • 出版日期:2022/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3
人民幣:RMB 7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修訂繼續保持3版風格和基調,以現行高等中醫院校《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為藍本,將本學科的教學重點、難點內容,設計成各種形象、直觀的圖表進行解釋。本次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現代論述部分內容,使其知識點的應用更具實踐性;二是對圖表部分,作進一步改進,使其更加直觀明了;三是對原文解讀部分做了刪減,選擇緊扣知識點的原文,並對一些難懂的詞語增加解釋。此外,在每章之後增加【學習要點提示】,便於複習提高。全書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知識面更廣泛,剖析更深透,是初學中醫者的引路入門之書,是教學、臨床及研究人員難以覓得的參考之書。

作者介紹
編者:周學勝|責編:李雅楠//李麗
    周學勝,教授,生於1940年4月,江蘇省建湖縣人。1962-1968年就讀於南京中醫學院(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醫療系(學制6年)。1968-1972年在江蘇省灌南縣從事中醫臨床醫療衛生工作。1972年至今,先後在江蘇新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臨床及研究工作。曾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職稱。曾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江蘇省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行政負責人。曾受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專家,被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聘請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命題老師。曾擔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傳統生命學分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第一屆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臨床及研究工作50余年,堅持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紮實,臨床經驗豐富。注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研究,曾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中醫基礎理論光電顯示教具的研製」和江蘇省中醫藥高等教育研究課題——「中醫基礎理論圖示教學法研究」等課題。在國家級與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多次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獨立編寫和參與編寫並出版的論著,有《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中醫基礎理論》(教參、高參)、《中醫學基礎》(教參)、《黃帝內經素問譯釋》以及《吳中醫集·方葯類》(《脈葯聯珠》點校)等10余部。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二、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三、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
第一章  中醫學與古代哲學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精氣學說
    一、精氣的基本概念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附:命門)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
  第一節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第二節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運動
    四、氣的功能
    五、氣的分類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運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三、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規律
    四、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規律
    五、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六、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和功能特點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一、經別
    二、別絡
    三、經筋
    四、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溝通聯繫作用
    二、通行氣血作用
    三、感應傳導作用
    四、調節平衡作用
  第六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四、指導養生保健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的基本概念
    一、體質的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
    三、體質狀況的評價
    四、體質的特點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後天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二、體質的陰陽分類及其特徵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體質與病因
    二、體質與發病
    三、體質與病機
    四、體質與辨證
    五、體質與治療
    六、體質與養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癘氣
  第二節  內傷病因
    一、七情內傷
    二、飲食失宜
    三、勞逸過度
  第三節  繼發病因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二、寄生蟲
    三、胎傳
    四、毒邪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
    二、邪氣侵犯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三、邪正鬥爭勝負決定發病與否
  第二節  影響發病的因素
    一、環境與發病
    二、體質與發病
  第三節  發病類型
    一、感邪即發
    二、緩發
    三、伏而後發
    四、繼發
    五、合病與並病
    六、複發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常
    四、津液代謝失常
  第二節  內生五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三節  疾病傳變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病後防復
  第二節  治則
    一、正治與反治
    二、治標與治本
    三、扶正與祛邪
    四、調整陰陽
    五、調理氣血津液
    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附:主要參考書目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