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救援概論/核生化防護技術叢書

  • 作者:編者:蔣志剛//黃偉奇|責編:馮晨//王京濤//徐輝
  • 出版社:國防工業
  • ISBN:9787118125665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30
人民幣:RMB 10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立足核電廠核事故,系統全面地講述核應急工作所涉及的主要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問題。以壓水堆為例,介紹了核反應堆的組成和工作原理,列舉了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典型核事故案例;介紹了核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概念、分級和分類方法;梳理了世界主要核能發達國家核事故應急管理的法規與組織體系,以及核事故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與編製方法。在比較借鑒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版《核或輻射應急的準備與響應》的基礎上,重點就核事故應急救援組織指揮、核事故應急干預與防護、核事故後果評價與決策支持、核事故應急輻射監測、核應急醫學救援、核事故放射性污染消除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本書可作為核應急相關課程教學與培訓的教材,也可供從事核應急工作的相關管理、技術和現場響應人員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蔣志剛//黃偉奇|責編:馮晨//王京濤//徐輝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
  1.2  範圍和內容
  1.3  若干概念的理解
    1.3.1  關於應急響應的目標
    1.3.2  關於防護行動的劃分
    1.3.3  關於核事故應急的階段劃分
    1.3.4  關於應急規劃區和應急規劃距離的確定與劃分
    1.3.5  關於核或輻射應急的防護策略
第2章  核設施與核事故
  2.1  核設施
    2.1.1  核動力廠及裝置
    2.1.2  核燃料循環設施
    2.1.3  其他類型核設施
  2.2  核事故
    2.2.1  核事故的概念
    2.2.2  核與輻射事件的分級
    2.2.3  核電廠嚴重核事故
    2.2.4  放射性物質及核事故輻射場的特性
    2.2.5  核電廠嚴重核事故基本特徵
    2.2.6  嚴重核事故危害特點
    2.2.7  典型核事故案例
第3章  國外核事故應急管理體系
  3.1  美國核應急管理體系
  3.2  日本核應急管理體制
  3.3  法國核應急管理體系
  3.4  俄羅斯應急管理體系
第4章  核事故應急救援組織指揮
  4.1  核事故應急救援指揮特點
    4.1.1  預有準備,依案展開
    4.1.2  統籌安排,快速決策
    4.1.3  依靠技術,科學決策
    4.1.4  注重協調,聯合行動
  4.2  核應急指揮體系
    4.2.1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應急指揮體系
    4.2.2  福島核事故應急指揮體系
  4.3  核應急決策
    4.3.1  宣布與解除緊急狀態
    4.3.2  調整核事故等級
    4.3.3  設置和下達核應急防護行動區指示
    4.3.4  調整劑量限值
    4.3.5  食物與水攝入限制與解除
    4.3.6  出口限制與解除
  4.4  核事故應急發布
    4.4.1  向受影響地區公眾通報核事故信息
    4.4.2  向社會公布核事故信息
    4.4.3  向周邊國家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信息
第5章  核事故應急干預與防護
  5.1  干預
    5.1.1  實踐與干預

    5.1.2  干預的目的
    5.1.3  干預的原則
  5.2  干預水平
    5.2.1  建立干預水平的目的
    5.2.2  干預水平的推薦值
    5.2.3  干預水平選擇的影響因素
    5.2.4  干預水平的應用
  5.3  操作干預水平
    5.3.1  操作干預水平的建立及發展現狀
    5.3.2  操作干預水平的推薦值
    5.3.3  操作干預水平的影響因素
    5.3.4  操作干預水平的應用
  5.4  應急人員及公眾的防護
    5.4.1  應急行動的分類
    5.4.2  應急人員受照劑量的指導值
    5.4.3  應急人員受照劑量指導值的應用
    5.4.4  應急人員的防護
    5.4.5  公眾的防護
第6章  核事故後果評價與決策支持
  6.1  核事故後果評價的目的及方法
    6.1.1  核事故後果評價的目的
    6.1.2  後果評價的一般步驟
  6.2  後果評價所需的主要參數及獲取方法
    6.2.1  源項
    6.2.2  風場
    6.2.3  電廠周邊的人口和環境數據
  6.3  大氣擴散模式
    6.3.1  高斯煙羽模式
    6.3.2  高斯煙團模式
    6.3.3  拉格朗日粒子模式
    6.3.4  劑量模式
  6.4  數據同化技術在後果評價中的運用
    6.4.1  大氣擴散模式的不確定性
    6.4.2  核事故中的數據同化技術路徑
    6.4.3  數據同化在輻射場預測中的運用簡介
  6.5  核事故後果評價系統運用範例
第7章  核事故應急輻射監測
  7.1  概述
    7.1.1  應急輻射監測目的與分類
    7.1.2  應急輻射監測任務與內容
    7.1.3  應急輻射監測系統與設備
  7.2  應急輻射監測的主要方法
    7.2.1  煙羽監測
    7.2.2  地面(水域)沉積監測
    7.2.3  表面污染監測
    7.2.4  環境樣品測量與分析
    7.2.5  個人輻射監測
  7.3  應急輻射監測的組織與程序
    7.3.1  應急輻射監測方案的制定
    7.3.2  應急輻射監測的響應程序

    7.3.3  應急輻射監測數據的彙集與管理
    7.3.4  應急輻射監測的質量保證
第8章  核應急醫學救援
  8.1  核應急醫學救援的任務
  8.2  醫學處置
    8.2.1  現場搜救傷員
    8.2.2  現場搶救傷員
    8.2.3  現場傷員分類
    8.2.4  樣品採集
    8.2.5  傷員轉送
    8.2.6  過量照射人員的現場處置
    8.2.7  內污染人員的現場處置
    8.2.8  傷口污染人員的現場處置
    8.2.9  體表污染人員的現場處置
    8.2.10  複合傷
第9章  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的消除
  9.1  概述
    9.1.1  放射性污染的特點
    9.1.2  放射性污染消除的概念
    9.1.3  放射性污染消除效果的表示方法
    9.1.4  放射性污染消除的目的和任務
    9.1.5  放射性污染消除的特點
  9.2  放射性污染消除方法
    9.2.1  吸塵法
    9.2.2  沖洗法
    9.2.3  可剝性覆蓋劑消除法
    9.2.4  泡沫消除法
    9.2.5  鏟土消除法
  9.3  對人員污染的消除
    9.3.1  人員污染的特點
    9.3.2  人員污染消除的方法
    9.3.3  人員污染消除的組織
  9.4  對地域污染的消除
    9.4.1  地域污染的特點
    9.4.2  地域污染消除的方法
    9.4.3  地面污染消除的組織
  9.5  對機械裝備污染的消除
    9.5.1  機械裝備污染的特點
    9.5.2  機械裝備消除的方法
    9.5.3  機械裝備消除的組織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