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產性觀眾(媒體接受作為文化與審美過程)/拜德雅視覺文化叢書

  • 作者:(奧)賴納·溫特|責編:賈曼|總主編:肖偉勝//李三達|譯者:徐蕾
  • 出版社:重慶大學
  • ISBN:9787568931526
  • 出版日期:2022/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2
人民幣:RMB 7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文化社會學為導向對觀眾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體接受行為展開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顧了主流的傳播學研究,比如媒體效果研究、阿多諾,霍克海默關於文化工業的研究、鮑德里亞和詹姆遜關於后現代文化的研究,然後進一步深入主題,提出了一個新的媒體觀眾的概念一一生產性觀眾。作者認為,這些觀眾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媒體信息,而是在媒體接受的過程中,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改造這些媒體文化產品,展現出他們的生產性和創造性。本書旨在表明,媒體接受作為一個文化與審美過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當今社會被完全忽視了。我們對觀眾的生產性和創造性的考察,是理解當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者介紹
(奧)賴納·溫特|責編:賈曼|總主編:肖偉勝//李三達|譯者:徐蕾

目錄
總序
前言
導論
1  效果研究和觀眾研究中對觀眾的認知
  1.1  效果研究的早期方法
  1.2  修正1:加入干涉變數
  l.3  修正2:大眾傳播的間接效果
  1.4  對效果模型的執著
  1.5  對效果研究的社會學批評
2  文化工業理論中觀眾的構成
  2.1  導言
  2.2  文化工業VS.真實藝術
  2.3  文化產品
  2.4  大眾文化的經驗
  2.5  對文化工業理論的批判
3  讓·鮑德里亞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眼中的媒體和媒體消費在后現代文化歷史中的角色
  3.1  導言
  3.2  在符號帝國中:讓·鮑德里亞的媒體消費理論
    3.2.1  消費理論
      3.2.1.1  理論背景
      3.2.1.2  物、符號和需求
      3.2.1.3  消費和區隔
      3.2.1.4  對鮑德里亞消費理論批評的總結
    3.2.2  鮑德里亞的媒體理論和模擬理論
      3.2.2.1  關於模擬的意識形態
      3.2.2.2  符碼的統治
      3.2.2.3  超真實現象
      3.2.2.4  「大眾」
      3.2.2.5  對鮑德里亞媒體理論的總結性批評
  3.3  文化的后現代邏輯:關於詹姆遜的理論
    3.3.1  后現代場景
    3.3.2  理論繼承
    3.3.3  后現代經驗
    3.3.4  后現代作為歷史階段
    3.3.5  對詹姆遜理論的批評
4  日常生活的后現代審美化
  4.1  導言
  4.2  新的感受性:蘇珊·桑塔格對后現代文化理論的貢獻
    4.2.1  導言
    4.2.2  文化一致性
    4.2.3  新的經驗方式
    4.2.4  總結
  4.3  有形性和去特殊性:拉什對后現代主義特徵的歸納
    4.3.1  話語和圖形
    4.3.2  去特殊性作為后現代變遷的典型特徵
    4.3.3  電影中能指的形式
    4.3.4  篇外:現代先鋒派電影
  4.4  審美經驗和共同體的構建
    4.4.1  通俗文化的審美
    4.4.2  透明的終結

    4.4.3  新的共同體的審關
    4.4.4  總結
5  媒體接受的文化維度
  5.1  導言
  5.2  文化的概念
    5.2.1  對文化的經典理解
    5.2.2  人類學的描述性概念
    5.2.3  文化的符號概念
      5.2.3.1  理論聯繫
      5.2.3.2  民族志的文化分析
      5.2.3.3  格爾茨式文化分析對媒體社會學的意義
      5.2.3.4  對格爾茨文化分析的批判
  5.3  從文本到背景:英國文化研究對媒體研究的發展
    5.3.1  霍爾的編碼/解碼傳播模型
    5.3.2  篇外:女性如何接收色情電影?
    5.3.3  對霍爾模型的批評
    5.3.4  戴維.莫利的研究
    5.3.5  明星作為背景的現象
    5.3.6  青年文化的社會實踐
    5.3.7  媒體傳播的多義性
    5.3.8  篇外:  「007」電影作為互文現象
    5.3.9  邪典電影和經典電影
    5.3.10  結語
  5.4  媒體接受的日常背景
    5.4.1  導言
    5.4.2  日常經驗的異質性
    5.4.3  從消費者視角看商品和文化的關係
    5.4.4  媒體接受的生產性
      5.4.4.1  日常生活的基礎審美
      5.4.4.2  行動的藝術
    5.4.5  媒體接受研究中的民族志應用
    5.4.6  踏入實踐領域的可能道路:粉絲
6  恐怖電影的接受
  6.1  導言:恐怖電影的受歡迎度
  6.2  當代話語下的粉絲建構
    6.2.1  粉絲和狂熱者
    6.2.2  對粉絲的刻板印象
    6.2.3  追星行為的可能原因及後果
    6.2.4  粉絲的非正統品味
  6.3  《錄影帶謀殺案》
  6.4  后現代恐怖電影的特徵
  6.5  篇外:恐怖電影類型的文化史
    6.5.1  《變蠅人》
  6.6  恐怖電影粉絲的社會網路
    6.6.1  導言
    6.6.2  接受
    6.6.3  電影的獲取
    6.6.4  收集電影和其他物品
    6.6.5  電影粉絲雜誌的生產和接受
    6.6.6  談話和八卦

    6.6.7  知識的獲取和展現
    6.6.8  傳播網路和大會
    6.6.9  社會圈子的結構
    6.6.10  篇外:令人舒適的恐怖如何誕生
  6.7  粉絲的類型
    6.7.1  導言
    6.7.2  新手
      6.7.2.1  第一次相遇的震撼
      6.7.2.2  特定背景下的誤解和迷失
      6.7.2.3  代際之間的接受鴻溝
    6.7.3  遊客
      6.7.3.1  體驗饑渴
      6.7.3.2  探索性活動
      6.7.3.3  表面的接觸
      6.7.3.4  尋找超越日常之物
      6.7.3.5  闖入新世界
    6.7.4  愛好者
      6.7.4.1  社會圈子的中心
      6.7.4.2  「真正的粉絲」
      6.7.4.3  知識
      6.7.4.4  收藏和「再解讀」
      6.7.4.5  特定背景下的經驗
      6.7.4.6  電影粉絲雜誌對怪物感興趣的意義
      6.7.4.7  現實和幻想之間的搖擺
      6.7.4.8  私人關係的意義
      6.7.4.9  藝術愛好者
      6.7.4.10  與社會圈子的聯繫
    6.7.5  狂熱者
      6.7.5.1  「製造者」
      6.7.5.2  知識帶來的區隔
      6.7.5.3  自我表現帶來的區隔
      6.7.5.4  收藏帶來的區隔
      6.7.5.5  經歷帶來的區隔
      6.7.5.6  身份認同帶來的區隔
      6.7.5.7  電影粉絲之間私人關係的必要性
    6.7.6  愉悅和恐怖的維度——從新手到狂熱者
  6.8  恐怖電影社會圈子的文化經濟
    6.8.1  導言
    6.8.2  電影粉絲對民眾文化的感受性
    6.8.3  電影粉絲的生產性
      6.8.3.1  符號生產性
      6.8.3.2  表現生產性
      6.8.3.3  文本生產性
  6.9  恐怖電影粉絲作為生產性觀眾
7  結論
  7.1  全球化、本土性和鄰里關係
  7.2  總結:媒體接受的生產性
8  後記:當前粉絲研究的視角和問題
  8.1  導言
  8.2  學院文化和粉絲文化之間的關係

  8.3  粉絲文化的數字化
  8.4  當今的文化反抗和賦權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