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吸入毒理學(原著第3版)(精)

  • 作者:編者:(美)哈里·塞勒姆//悉尼A.卡茨|責編:李曉紅|譯者:胡清源//聶廣軍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10689
  • 出版日期:2022/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52
人民幣:RMB 2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吸入毒理學》作者為來自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機構的科學家,他們從不同角度全面闡釋了呼吸系統和吸入物質毒理學之間的關係。本書涵蓋了以下主題:①暴露和試驗相關的法規;②試驗設備和程序;③呼吸過敏症和呼吸道的刺激;④風險評估;⑤毒理學理論;⑥毒理學建模;⑦幾種毒性物質的毒效應。闡述了從空氣中顆粒物的收集和表徵,到石棉纖維和納米顆粒吸入毒理學,以及體內反應的肺晶元技術的發展等內容,同時每個主題結尾還附有發人深省的思考題及答案。適合為實踐者和學生提供一本實用的教材。

作者介紹
編者:(美)哈里·塞勒姆//悉尼A.卡茨|責編:李曉紅|譯者:胡清源//聶廣軍

目錄
第1章  沉積顆粒物的收集和表徵
  1.1  引言
    1.1.1  顆粒物沉積
    1.1.2  科佩爾港
    1.1.3  揚塵排放
    1.1.4  公眾健康影響
    1.1.5  工作目的
  1.2  材料與方法
    1.2.1  採樣地點及採樣方法
    1.2.2  重量分析
    1.2.3  金屬測定法
    1.2.4  伽馬射線光譜法
    1.2.5  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熒光光譜法
    1.2.6  質譜分析
    1.2.7  定向採樣
  1.3  結果與討論
    1.3.1  立法
    1.3.2  重量分析
    1.3.3  金屬的測定
    1.3.4  γ射線的測定
    1.3.5  電子顯微鏡
    1.3.6  質譜分析
    1.3.7  顆粒物沉積與礦石和煤炭運動的相關性
    1.3.8  定向採樣
  1.4  總結和結論
  習題
  致謝
  參考文獻
第2章  僅鼻氣溶膠暴露系統的設計、操作和性能
  2.1  引言
  2.2  僅鼻暴露
  2.3  歷史
  2.4  減少動物應激
  2.5  呼吸數據的獲取
  2.6  可吸入性
  2.7  氣溶膠沉積
    2.7.1  氣溶膠沉積測量
    2.7.2  氣溶膠沉積實驗
    2.7.3  氣溶膠沉積預測
    2.7.4  實驗與預測的氣溶膠沉積
  2.8  僅鼻吸入系統的其他應用
  2.9  小結與討論
  習題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晶元肺
  3.1  引言
  3.2  為何建立晶元肺?
  3.3  常用的微加工技術
    3.3.1  光刻法

    3.3.2  軟光刻
  3.4  小氣道的微流體模型
    3.4.1  平行板模型
    3.4.2  微通道模型
  3.5  肺泡的微流體模型
    3.5.1  微通道模型
    3.5.2  微流控末端囊模型
  3.6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吸入性物質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
  4.1  基本原則和定義
    4.1.1  風險和危害評估範例
    4.1.2  支持風險評估範式的基本假設
    4.1.3  基本定義
  4.2  風險評估流程
    4.2.1  規劃和範圍界定
    4.2.2  危害識別
    4.2.3  劑量反應評估
    4.2.4  暴露評估
    4.2.5  風險表徵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吸入毒理學概念在風險和後果評估中的應用
  5.1  吸入毒理學在職業衛生中的應用
  5.2  吸入毒理學的應急響應
  5.3  吸入毒理學在風險和後果評估中的應用
    5.3.1  確定適當的損傷終點
    5.3.2  劑量-概率的數學解釋
    5.3.3  包含統計不確定性
  5.4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劑量和反應時間的時間標度——毒性負荷指數
  6.1  引言
  6.2  時間標度要求的背景
  6.3  毒理學結果的時間依賴性
  6.4  Haber法則和毒性負荷指數
    6.4.1  Haber法則、刺激和影響劑量測定的變數
    6.4.2  Haber法則、暴露方案和物種差異
  6.5  危險識別和風險評估的含義
  6.6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不當使用哈伯法則會導致預測模型錯誤地估計死亡率
  7.1  引言
  7.2  方法
  7.3  結果
  7.4  討論
  習題

  致謝
  參考文獻
第8章  基於生理學的吸入動力學建模
  8.1  引言
  8.2  吸入PBPK模型的發展史
  8.3  揮發性化合物的PBPK建模
  8.4  CFD建模
  8.5  CFD-PBPK混合模型
  8.6  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8.7  PBPK建模示例:氯乙烯
  8.8  CFD建模示例:丙烯醛
  8.9  結語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基於納米技術的消費產品的納米材料吸入暴露
  9.1  引言
    9.1.1  納米技術及其在研究中的獨特地位
    9.1.2  消費品中納米材料的生產和使用
    9.1.3  納米材料暴露的潛在影響
  9.2  消費品中的納米材料
  9.3  基於納米技術的消費產品中納米材料暴露的可能性
    9.3.1  基於納米技術的消費品的研究
    9.3.2  基於納米技術消費品的分析技術概述
    9.3.3  調查基於納米技術的消費品的潛在暴露時面臨的挑戰
  9.4  消費品定量吸入暴露評估
  9.5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理化性質對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和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生物活性的影響
  10.1  引言
  10.2  碳納米管和碳納米纖維
    10.2.1  SWCNT的分散狀態
    10.2.2  金屬污染物和氧化應激
    10.2.3  SWCNT與CNF和石棉
    10.2.4  MWCNT長度
    10.2.5  與纖維厚度相關的多壁碳納米管的團聚狀態
    10.2.6  多壁碳納米管功能化的影響
    10.2.7  單壁碳納米管與多壁碳納米管
  10.3  金屬氧化物
    10.3.1  分散狀態
    10.3.2  活性氧生成
    10.3.3  溶解度
    10.3.4  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形狀和功能化的作用
    10.3.5  表面塗層
  10.4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控暴劑毒理學
  11.1  引言
    11.1.1  控暴劑

    11.1.2  控暴劑歷史
  11.2  控暴劑的化學性質
    11.2.1  CN:氯苯乙酮(MACE)
    11.2.2  CS:鄰氯苯亞甲基丙二?
    11.2.3  CR:二苯並氧氮雜?
    11.2.4  OC
    11.2.5  DM(AdAmSITE)
    11.2.6  芬太尼
  11.3  CS
    11.3.1  毒理學效應
    11.3.2  代謝
    11.3.3  不同條件下的人體暴露
    11.3.4  臨床癥狀和體征
    11.3.5  人體暴露實例
  11.4  CR
    11.4.1  毒理學效應
    11.4.2  人體毒理學
  11.5  OC
    11.5.1  毒理學效應
  11.6  DM
    11.6.1  毒理學效應
    11.6.2  人體暴露
  11.7  芬太尼
    11.7.1  毒理學效應
    11.7.2  人體暴露
  11.8  小結
  習題
  免責聲明
  參考文獻
第12章  失能劑
  12.1  引言
    12.1.1  ICA定義
  12.2  BZ作為ICA
    12.2.1  毒代動力學和臨床效應
    12.2.2  吸入毒理學
    12.2.3  臨床檢測
  12.3  芬太尼作為ICA
    12.3.1  毒代動力學和臨床效應
    12.3.2  吸入毒理學
    12.3.3  臨床檢測
  12.4  小結和討論
  習題
  免責聲明
  參考文獻
第13章  氨氣暴露的危害
  13.1  引言
  13.2  動物毒性數據
    13.2.1  氣味閾值
    13.2.2  肺/感官刺激
    13.2.3  急性致死性研究

    13.2.4  非致死效應
  13.3  氨氣對人體的毒性
    13.3.1  人體暴露:意外暴露的結果(按時間順序)
    13.3.2  志願者的毒性研究(按時間順序)
    13.3.3  建模研究
  13.4  基於人體數據的結論
  13.5  來自動物研究的急性疾病和刺激性補充數據
    13.5.1  肺部刺激數據
    13.5.2  急性致死率數據
  13.6  基於動物和人體暴露的結論
  13.7  環境注意事項
    13.7.1  北達科他州米諾特市的氨氣泄露事件
    13.7.2  管道氨氣泄露
    13.7.3  傑克兔項目氨氣釋放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4章  蛇紋石和角閃石石棉
  14.1  引言
    14.1.1  溫石棉特徵
    14.1.2  角閃石特徵
  14.2  影響纖維毒理學的因素
  14.3  體外毒理學
  14.4  體外生物耐久性
  14.5  生物持久性
    14.5.1  高溫石棉與溫石棉的清除機理
    14.5.2  短纖維清除
  14.6  慢性吸入毒理學研究
    14.6.1  纖維長度
    14.6.2  樣品純度
  14.7  流行病學
  14.8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5章  一種新型細胞培養系統共培養肺原代細胞,集成離散多細胞型共培養系統(IdMOC):八種捲煙煙氣冷凝物和尼古丁的肺細胞毒性
  15.1  引言
  15.2  材料和方法
    15.2.1  IdMOC實驗系統
    15.2.2  捲煙煙氣冷凝物
    15.2.3  煙鹼
    15.2.4  原代人體細胞
    15.2.5  其他化學品
    15.2.6  細胞培養和處理
    15.2.7  活性測量
    15.2.8  數據分析
  15.3  結果
    15.3.1  CSC的細胞毒性
    15.3.2  煙鹼
  15.4  討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6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動物模型(COPD)
  16.1  引言
  16.2  吸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動物模型中的影響
  1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動物模型概述
  16.4  人和動物肺的解剖對比分析
  16.5  捲煙煙氣暴露
  16.6  捲煙煙氣暴露的響應評估
    16.6.1  肺氣腫
    16.6.2  小氣道重塑
    16.6.3  肺動脈高壓
    16.6.4  炎症
  16.7  對捲煙煙氣反應的品系差異
  16.8  Nrf2和NF-κB在吸煙誘發肺癌中的影響
    16.8.1  主要抗氧化轉錄因子Nrf
    16.8.2  主要促炎症轉錄因子NF-κB
  16.9  小結及未來研究方向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7章  毒物吸入性損傷的處理及醫學治療
  17.1  引言
  17.2  毒物吸入性損傷:一般注意事項
    17.2.1  問題描述
    17.2.2  毒性吸入性損傷的發病機制
    17.2.3  毒物吸入性損傷和ALI/ARDS
    17.2.4  管理原則和醫療處理
  17.3  特定毒物的性質和治療
    17.3.1  氯
    17.3.2  光氣
    17.3.3  煙氣吸入傷害
  17.4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8章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的轉錄組學反應
  18.1  引言
    18.1.1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
    18.1.2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對健康的影響
    18.1.3  轉錄組:一個靈敏且機制相關的毒性靶點
  18.2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的轉錄組學反應
    18.2.1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的轉錄組反應與二氧化硅誘導的毒性一致
    18.2.2  結晶二氧化硅和氧化應激
    18.2.3  結晶二氧化硅和DNA損傷
    18.2.4  結晶二氧化硅和細胞凋亡
    18.2.5  結晶二氧化硅和炎症
    18.2.6  結晶二氧化硅和肺纖維化
    18.2.7  結晶二氧化硅和癌症
    18.2.8  結晶二氧化硅致肺毒性的新機制
  18.3  結晶二氧化硅暴露/毒性預測
    18.3.1  血液轉錄組學和結晶二氧化硅的致肺毒性
    18.3.2  大鼠血液轉錄組學變化反映結晶二氧化硅的致肺毒性
    18.3.3  血液轉錄組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揭示結晶二氧化硅致肺毒性的分子機制

    18.3.4  血液基因表達標記預測大鼠亞毒性濃度的結晶二氧化硅暴露
    18.3.5  血液轉錄組學監測人體結晶二氧化硅暴露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9章  光氣吸入毒性的機制
  19.1  引言
  19.2  光氣和光氣類物質
    19.2.1  理化性質和化學反應性
    19.2.2  急性吸入致死毒性比較
  19.3  實驗模型
    19.3.1  急性吸入毒性和哈伯法則
    19.3.2  急性吸入毒性和病理生理學
    19.3.3  中性粒細胞的致病機理
    19.3.4  肺部炎症和一氧化氮
  19.4  光氣誘導ALI的推測機理
  19.5  毒性及物種差異
  19.6  對策及藥物干預
  19.7  展望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0章  化學戰劑和核武器
  20.1  引言
  20.2  化學戰簡史
  20.3  化學戰劑分類
    20.3.1  致命化學戰劑
    20.3.2  非致命性化學戰劑
  20.4  美國和俄羅斯聯邦的化學戰劑儲備
  20.5  核武器
    20.5.1  主要的核武器類型
    20.5.2  核爆炸的能量分佈
    20.5.3  電離輻射的化學和生物學效應
    20.5.4  電離輻射暴露引起的急性放射綜合征和癌症
    20.5.5  輻射激效假說
    20.5.6  1950?2020年壽命研究和LNT模型
  20.6  放射性擴散裝置(RDD,臟彈)及放射性爆炸裝置
    20.6.1  放射性爆炸造成的健康危害和污染
    20.6.2  應對放射性擴散裝置襲擊的準備工作
  20.7  蓄意放射性中毒
    20.7.1  1957年尼古拉·科赫洛夫中毒事件
    20.7.2  2003年約瑞·舍科欽中毒事件
    20.7.3  2004年羅曼·采波夫中毒事件
    20.7.4  2006年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中毒事件
  20.8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1章  應急計劃指南
  21.1  引言
    21.1.1  社區保護的背景和需要
    21.1.2  1986年是否有適用於應急計劃的健康數據?
  21.2  制定應急計劃指南

    21.2.1  應急計劃指南的誕生
    21.2.2  組織資源顧問的角色
    21.2.3  美國工業衛生協會的作用
    21.2.4  關注的程度是什麼?
    21.2.5  什麼時段是合適的?
    21.2.6  這些數字是如何推導出的?
    21.2.7  化學品選擇和數據要求
    21.2.8  評審過程
    21.2.9  審查中的ERPG發表評論策略
  21.3  ERPG在應急響應指南中的應用
    21.3.1  如何使用數據?
    21.3.2  使用ERPG數據的限制
    21.3.3  未來會怎樣?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2章  呼吸系統給葯途徑的安全性評價
  22.1  引言
  22.2  治療性吸入氣體和蒸氣的肺部給葯
  22.3  吸入性氣溶膠的肺部給葯
  22.4  吸入性氣溶膠的吸收和清除
  22.5  吸入性氣溶膠、氣體和蒸氣的藥物毒性
  22.6  鼻腔給葯治療
    22.6.1  鼻——腦傳遞
    22.6.2  配方的優點
  22.7  吸入療法的安全性評估方法
    22.7.1  毒性評價參數
    22.7.2  呼吸安全藥理學
  22.8  治療性藥物的吸入暴露技術
  22.9  監管指南
  22.10  毒性數據的作用
  習題
  術語解釋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