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農業氣象學原理(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 作者:編者:申雙和//景元書|責編:黃紅麗
  • 出版社:氣象
  • ISBN:9787502966089
  • 出版日期:2017/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91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為「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中國氣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共建項目資助精品教材。全書系統闡述了農業氣象要素對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影響的基本理論與最新進展。共分七章,包括緒論、太陽輻射對農業的影響、溫度與農業生產、水分與農業生產、溫室氣體及風與農業生產、農業氣象模式、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內容力求系統完整、重點突出、前沿新穎。每一章均有新編的選擇題、填空題與簡答題,以便複習鞏固農業氣象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適用於高等院校開設應用氣象學專業及相關專業方向的農業氣象學課程,也可作為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地理科學、農學、林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的課程教材,以及供從事氣象、地理、水文等有關研究與業務部門的科技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申雙和//景元書|責編:黃紅麗

目錄

前言
主要名詞符號
第1章  緒論
  1.1  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
    1.1.1  生物有機體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
    1.1.2  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1.3  生長環境、生存條件及不利因素
  1.2  農業氣象學定義與研究內容
    1.2.1  農業氣象學定義
    1.2.2  研究範疇
    1.2.3  研究內容
  1.3  農業氣象學研究方法
    1.3.1  平行觀測法
    1.3.2  調查研究法
    1.3.3  模擬試驗法
    1.3.4  遙感研究法
    1.3.5  研究時空尺度
  1.4  農業氣象學發展簡史
    1.4.1  農業氣象工作開始和發展
    1.4.2  國外現代農業氣象學主要進展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太陽輻射對農業的影響
  2.1  植物的光學特性
    2.1.1  光的生物學意義
    2.1.2  作物的群體結構
    2.1.3  作物的光學特性
  2.2  光照長度對植物的影響
    2.2.1  日照和日長
    2.2.2  植物的光周期現象
    2.2.3  光周期理論在農業上應用
  2.3  光照強度對植物的影響
    2.3.1  光強與光合作用
    2.3.2  植物群體光合產量
    2.3.3  光照強度對植物代謝影響
  2.4  不同光譜成分對植物的影響
    2.4.1  太陽光譜
    2.4.2  光合有效輻射
    2.4.3  不同光質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
  2.5  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徑
    2.5.1  光能利用率及其相關概念
    2.5.2  光能利用率計算
    2.5.3  光能利用率的空間異質性
    2.5.4  光能利用率影響因子
    2.5.5  光合生產潛力
    2.5.6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徑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溫度與農業生產

  3.1  溫度的農業意義
    3.1.1  溫度表示熱量的物理學基礎
    3.1.2  溫度的農業意義
    3.1.3  溫度指數
  3.2  溫度強度及其對農業生物影響
    3.2.1  農業生物生命活動基本溫度
    3.2.2  溫度與農業生物的生長發育
    3.2.3  溫度與作物氣象適宜度評價
    3.2.4  溫度條件與作物引種
  3.3  積溫學說及其在農業上應用
    3.3.1  積溫學說發展
    3.3.2  積溫種類與求算方法
    3.3.3  積溫穩定性與改進措施
    3.3.4  積溫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3.4  溫周期及其對農業生物的影響
    3.4.1  作物的感溫性
    3.4.2  溫度晝夜變化與溫周期現象
    3.4.3  氣溫日變化與農作物生長
    3.4.4  氣溫日變化與農產品品質
  3.5  溫度危害及溫度調控技術
    3.5.1  溫度過低對農業生物的危害
    3.5.2  溫度過高對農業生物的危害
    3.5.3  近地氣層溫度與土壤溫度調節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水分與農業生產
  4.1  水的農業意義
    4.1.1  水的基本性質及其生物學意義
    4.1.2  水的生物學與農業意義
  4.2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的水分傳輸
    4.2.1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中的水勢及其組成
    4.2.2  SPAC中水分輸送過程
    4.2.3  水分輸送通量的計算
  4.3  農業生態系統的水分循環及水分平衡
    4.3.1  水分循環
    4.3.2  農田水分平衡
    4.3.3  降水后的分配
    4.3.4  水分進入土壤及再分佈
    4.3.5  土壤水分指標
    4.3.6  農田蒸散
  4.4  水分對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影響
    4.4.1  作物需水量
    4.4.2  土壤水分與作物生長發育
    4.4.3  大氣水分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4.5  不利水分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調節
    4.5.1  水分過少的危害
    4.5.2  水分過多的危害
    4.5.3  生物節水抗旱技術
  4.6  水分資源理論的農業應用
    4.6.1  作物生產力模型

    4.6.2  種植制度及結構優化模式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溫室氣體、風與農業生產
  5.1  二氧化碳對農業生物的影響
    5.1.1  二氧化碳基本狀況
    5.1.2  二氧化碳與碳循環
    5.1.3  二氧化碳與植物
  5.2  農田CO2時空變化及其調控
    5.2.1  CO2通量的變化
    5.2.2  CO2濃度的變化
  5.3  其他溫室氣體對農業生物的影響
    5.3.1  甲烷
    5.3.2  臭氧
    5.3.3  氧化亞氮
  5.4  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調控
    5.4.1  風的生態作用
    5.4.2  風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5.4.3  風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5.4.4  防風固沙措施
  5.5  適應未來氣候變化的農業對策
    5.5.1  氣候變化事實、原因及未來趨勢
    5.5.2  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5.5.3  適應未來氣候變化的農業對策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農業氣象模式
  6.1  農業氣象模式定義與作用
    6.1.1  農業氣象模式
    6.1.2  模式分類與系統特徵
  6.2  農業氣象模式原理與方法
    6.2.1  建立模式原則
    6.2.2  建立模式的主要步驟
    6.2.3  建立模式的具體方法
  6.3  常見農業氣象模式
    6.3.1  氣象環境及影響模式
    6.3.2  動力生長模式
    6.3.3  作物產量模式
    6.3.4  綜合性農業氣象模型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農業氣象災害與風險評估
  7.1  農業氣象災害特點與研究方法
    7.1.1  氣象災害特點
    7.1.2  農業氣象災害類型與分佈
    7.1.3  農業氣象災害研究方法
  7.2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及防禦
    7.2.1  農業乾旱
    7.2.2  濕害與澇害
    7.2.3  連陰雨

    7.2.4  冷害
    7.2.5  凍害
    7.2.6  寒害
    7.2.7  霜凍
    7.2.8  高溫熱害
    7.2.9  乾熱風
    7.2.10  病蟲害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