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從此殊途(儒學社會性格的明清嬗蛻)(精)

  • 作者:張循|責編:王瑩//李蕾//周雨|總主編:王東傑
  • 出版社:巴蜀
  • ISBN:9787553115757
  • 出版日期:2022/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97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從明末到清初,儒學從「尊德性」的理學逐漸轉變成「道問學」的考據學。儒學面貌何以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本書基於晚明以降社會經濟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背景,從儒家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理想入手,以「儒學的社會性格」為視角,考察當時儒者針對個人修養和改造社會兩大目標的討論與實踐,分析清代儒學的轉向,力圖將儒學內在邏輯與其所處外緣環境結合起來,在融會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清代考據學獲得一個綜合的理解。

作者介紹
張循|責編:王瑩//李蕾//周雨|總主編:王東傑
    張循(1978-),四川成都人。復旦大學專門史專業博士,2015-201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人。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西部項目課題各一項。代表性論作有《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義理與考據之間:蒙文通先生的經學歷程》等。

目錄
引言
上篇 「求同」與「存異」
  明清之際儒學社會性格的轉變
  一、儒學的社會性格
  二、理論重心的轉移與儒學社會性格的轉變
  三、外緣力量的推動與儒學社會性格的轉變
  四、余議:「求同」與「存異」的確解
下篇 「自治」與「治人」
  清代考據學與儒家社會建設的新路徑
  一、「自治」與「治人
  二、宋、明理學里「自治—治人」的偏向
  三、清代考據學對「自治—治人」有意識的區分
  四、余議:儒學社會性格的文化史意義
結語
附錄 明清思想史「連續著的基礎構造」
  ——讀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
  和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