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刑法教義學的面向(經驗反思與建構)(精)

  • 作者:王瑩|責編:楊玉潔//靳振國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330333
  • 出版日期:2022/05/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66
人民幣:RMB 8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當代中國刑法教義學經歷了政治化工具的教義學、作為解釋學工具的教義學及作為學科精緻化工具的教義學三個發展節點。開展教義學研究需要警惕對德、日刑法教義學的過度路徑依賴,突破「移植教義學」研究瓶頸,自覺立足中國法律實踐觀照中國法律問題,在承繼與反思德國刑法教義學理論基礎上努力嘗試本土教義學理論建構。本書即是一本嘗試建構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理論的體系化的學術專著,也是一本致力於引入德國理論解析中國刑法中的爭議問題的創新之作。
    本書將德國刑法教義學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本土刑法教義學研究方法有機融合,充分應用於中國刑法總論的方向性、基礎性基本命題和刑法分論的多發、熱點、新型問題的研究中,為中國刑法情節犯、不作為犯、財產犯罪、網路犯罪等問題困境尋找教義學上能夠證成的答案,為我國司法實務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工具,也嘗試以中國刑法命題為試金石對德國相關刑法教義學理論進行科學性、適用性檢驗,並以此為基礎致力於探索建構中國刑法教義學的路徑與方案,不僅有鮮明的實踐意義,也有突出的學術價值。

作者介紹
王瑩|責編:楊玉潔//靳振國
    王瑩,北京大學刑法專業法學碩士,德國弗萊堡大學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     研究領域為刑法教義學、人工智慧法學,關照中國本土司法現實,積極探索中國語境下中國刑法教義學與人工智慧法學構建路徑。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法學家》等核心期刊發表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論文多篇,著有德文專著,譯文、譯著(含合譯)多篇(部)。

目錄
序一/陳興良
序二/〔德〕埃里克·希爾根多夫
序三/〔德〕路易斯·格雷克
自序
第一章  刑法教義學基本理論流派:問題與抉擇
  第一節  法益理論與規範效力理論:刑法教義學的兩種基本解釋模型
    一、法益理論與規範效力理論概述
    二、法益理論與規範效力理論之爭
  第二節  法治國的潔癖?——對話雅各布斯「敵人刑法」理論
    一、引言:作為敵人的敵人刑法?
    二、敵人刑法:雅各布斯的邏輯
    三、對話敵人刑法理論
    四、敵人刑法的刑事政策背景:「新懲罰主義」
    五、結語
  第三節  角色與管轄:風險判斷與特殊認知
    一、一個不可能的概念:「中立」的「幫助犯」?
    二、中立幫助犯可罰性主、客觀說之爭:教義學角度的解析
    三、中立幫助犯行為客觀意義與主觀意義的分離:經驗現象學層面的剖析
    四、中立幫助犯的教義學內核:特殊認知的兩種歸途
    五、我國刑法中立幫助犯「明知說」之證成
    六、結語
第二章  犯罪論的中國面向
  第一節  犯罪論理論之結:情節犯與我國刑法構成要件特徵
    一、定量因素與犯罪構成關係的國內研究現狀
    二、德國刑法中的犯罪量化理論
    三、我國犯罪構成的構成要件性
    四、情節犯之情節的教義學解剖
    五、結語
  第二節  不作為犯理論之教義學匡正
    一、先行行為作為義務之理論譜系歸整及其界定
    二、論犯罪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保證人地位
第三章  財產犯罪教義學的本土維度
  第一節  盜竊罪之「非法佔有目的」之辨
    一、非法佔有目的之概念
    二、非法佔有的對象:物的存在形式說、物的價值說與綜合說
    三、物的存在形式說、物的價值說與綜合說的檢驗與適用
    四、財產性利益是否可以成為盜竊罪的行為對象?
    五、結論:關於使用盜竊問題
  第二節  詐騙罪不法之困:錯誤理論、處分理論與交易基礎信息操縱理論
    一、描述:被害人與行為人視角疊加中的詐騙罪教義學圖景
    二、解構:關係犯與自我損害概念誤區
    三、重構:作為交易基礎信息操縱的詐騙罪
    四、結語
  第三節  隱瞞真相型社保詐騙案之教義學解析
    一、問題的引出
    二、默示型欺騙理論適用性檢討
    三、不作為詐騙罪的探討
    四、結語
第四章  網路刑法教義學的中國方案
  第一節  網路信息涉罪歸責的邏輯

    一、歸責的邏輯起點:信息網路傳播服務行為
    二、信息網路傳播服務行為法益侵害的類型:交流犯與非交流犯
    三、誰發布的信息?——以非法信息來源進行區分的二分法歸責邏輯
    四、對自己發布信息的責任——網路內容提供者責任
  第二節  網路共同犯罪歸責
    一、對他人發布信息的兩種歸責路徑
    二、網路共同犯罪歸責路徑
  第三節  網路不作為犯歸責路徑
    一、形式法律義務理論
    二、功能二分理論
後記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