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新仁學構想--愛的追尋/人民文庫

  • 作者:牟鍾鑒|責編:段海寶//劉志江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42705
  • 出版日期:2022/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2
人民幣:RMB 5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仁學為儒家思想之精華,回溯仁學自孔子以來曲折發展的歷史,接續孔子仁學的源頭活水,集歷代儒家學者的仁學智慧,尤其彰顯孟子和譚嗣同弘揚仁學的貢獻,參考當代新儒家和儒學研究學者對仁學的思考,廣泛吸收諸子百家和西學之長,面對現今時代的種種問題,探索仁學的新理論形態,提煉出新仁學的三大命題、十大專論。三大命題:以仁為體,以和為用(新仁學的體用論);以生為本,以誠為魂(新仁學的生命論);以道為歸,以通為路(新仁學的大同觀)。十大專論:仁性論、仁修論、仁德論、仁志論、仁智論、仁禮論、仁事論、仁群論、仁力論、仁藝論。同時,本書運用新仁學回應當代人生困境、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國民教育、文明對話、生態文明的挑戰,充實新人文主義的內涵,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作者介紹
牟鍾鑒|責編:段海寶//劉志江
    牟鍾鑒,山東煙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宗教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等。著有《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國宗教通史》(合著)、《宗教·文藝·民俗》、《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老子新說》、《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新仁學構想》等十余部。發表《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儒、佛、道三教的結構與互補》、《民族宗教與社會和諧》等四百余篇論文。獲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仁學發展脈絡的歷史回顧
  一、孔子對禮文化的貢獻
  二、先秦時期仁學的誕生與發展
  三、五經中與仁學相關的思想
  四、兩漢的仁禮之學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儒學
  六、隋唐時期的儒學與仁學
  七、宋、元、明時期仁學在複雜態勢中發展
  八、清至辛亥革命,仁學出現歷史性變化
第二章  當代新儒家學派對仁學的思考
  一、當代新儒家先驅學者
  二、新生代儒家學者
第三章  新仁學構想的基本思路
  一、以仁愛為核心理念,突出生命哲學的主線
  二、以孔子儒家為主,吸收諸子百家之長而加以綜合創新
  三、以孔子儒家為主,吸收西方文化之長,使新仁學具有鮮明的當代精神
  四、新仁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三題
  五、新仁學的義理分疏:十論
第四章  新仁學的三大命題
  一、以仁為體,以和為用
  二、以生為本,以誠為魂
  三、以道為歸,以通為路
第五章  新仁學的十大專論
  一、仁性論
  二、仁修論
  三、仁德論
  四、仁志論
  五、仁智論
  六、仁禮論
  七、仁事論
  八、仁群論
  九、仁力論
  十、仁藝論
第六章  新仁學與當代新人文主義的興起
  一、新仁學與當代人生困境的出路
  二、新仁學與當代民主政治的進步
  三、新仁學與當代市場經濟的健全
  四、新仁學與當代公民道德的重建
  五、新仁學與當代國民教育的改革
  六、新仁學與當代文明對話的開展
  七、新仁學與當代生態文明的建設
附錄
  一、重建誠的哲學
  二、儒家仁學的演變與重建
  三、儒家天人之學與生態哲學
  四、儒學繼承與創新的三種途徑
  五、儒學在近現代面臨的挑戰與復興之路
  六、論孔子的中和之道與當代溫和主義

  七、儒學在中華文明多元通和模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要人性,不要狼性——《狼圖騰》質疑
主要參考書目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