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顆粒的概念和特性
1.1.1 顆粒的概念
1.1.2 顆粒的特性
1.2 粉體的概念和特性
1.2.1 「粉」與「粒」的關係
1.2.2 粉體的概念
1.2.3 粉體的特性
1.3 粉體技術的發展趨勢
1.3.1 粉體技術的沿革
1.3.2 粉體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2章 粉體的基本特性及表徵
2.1 粉體的幾何特性
2.1.1 粉體的形態特性
2.1.2 粒徑與粒度分佈
2.1.3 粉體比表面積
2.1.4 粉體幾何特性的表徵
2.2 粉體的堆積特性
2.2.1 等徑球形顆粒的規則堆積
2.2.2 等徑球形顆粒的隨機堆積
2.2.3 異徑球形顆粒的堆積
2.2.4 非連續尺寸粒徑的顆粒堆積
2.2.5 連續尺寸粒徑的顆粒堆積
2.2.6 粉體緻密堆積理論與經驗
2.3 粉體的壓縮特性
2.3.1 壓縮機理
2.3.2 壓縮應力分佈
2.3.3 壓縮度
2.3.4 粉體的壓縮性
2.3.5 粉體的成形性
2.3.6 粉體壓製成型的影響
第3章 粉體的理化性能
3.1 粉體的表面物理化學特性
3.1.1 粉體的表面與界面效應
3.1.2 粉體吸附特性
3.1.3 粉體表面潤濕特性
3.1.4 粉體的凝聚與分散
3.1.5 粉體的催化性能
3.2 粉體的物理特性
3.2.1 光學性能
3.2.2 熱學性能
3.2.3 電學性能
3.2.4 磁學性能
3.3 粉體的流體力學特性
3.3.1 顆粒在流體中的沉降
3.3.2 顆粒在流體中的懸浮
3.3.3 流體在顆粒中的流動
第4章 粉體的製備方法
4.1 固相法
4.1.1 熱分解反應法
4.1.2 固相化學反應法
4.1.3 自蔓延高溫燃燒合成法
4.1.4 固態置換方法
4.2 液相法
4.2.1 沉澱法
4.2.2 絡合沉澱法
4.2.3 水熱法
4.2.4 水解法
4.2.5 溶劑熱法
4.2.6 溶膠-凝膠法
4.2.7 微乳液法
4.2.8 噴霧熱分解法
4.2.9 還原法
4.3 氣相法
4.3.1 等離子體法
4.3.2 化學氣相沉積法
第5章 氧化物陶瓷粉體的製備
5.1 氧化鋁粉體的製備
5.1.1 拜耳法製備氧化鋁粉體
5.1.2 燒結法製備氧化鋁粉體
5.1.3 聯合法製備氧化鋁粉體
5.1.4 氧化鋁粉體的用途
5.1.5 超細氧化鋁粉體製備技術進展
5.2 氧化鋯粉體的製備
5.2.1 氧化鋯的性質
5.2.2 氫氧化鈉燒結法製備氧化鋯粉體
5.2.3 氧氯化鋯?燒製備二氧化鋯
5.2.4 碳酸鈣或氧化鈣燒結法製備氧化鋯
5.2.5 氟硅酸鉀燒結法製備工業級二氧化鋯
5.2.6 納米氧化鋯粉體的製備
5.2.7 氧化鋯粉體的用途
5.3 其他氧化物粉體的製備
5.3.1 TiO2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2 SiO2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3 氧化鈹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4 氧化鎂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5 氧化錫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6 氧化鈾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7 碳酸鈣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5.3.8 硅酸鋯粉體的製備及用途
第6章 非氧化物陶瓷粉體的製備
6.1 碳化硅陶瓷粉體的製備
6.1.1 碳化硅的性質
6.1.2 碳化硅粉體的用途
6.1.3 碳熱還原法
6.1.4 自蔓延高溫合成法
6.1.5 機械粉碎法
6.1.6 溶膠凝膠法
6.1.7 聚合物分解法
6.1.8 化學氣相沉積法
6.1.9 等離子體法
6.1.10 激光法
6.2 碳化硼陶瓷粉體的製備
6.2.1 碳化硼的性質
6.2.2 碳化硼粉體的用途
6.2.3 碳熱還原法
6.2.4 自蔓延高溫合成法
6.2.5 機械合金化法
6.2.6 化學氣相沉積法
6.2.7 溶劑熱合成法
6.2.8 溶膠凝膠法
6.3 碳化鈦陶瓷粉體的製備
6.3.1 碳化鈦的性質
6.3.2 碳化鈦粉體的製備
6.3.3 碳化鈦粉體的用途
6.4 氮化硅陶瓷粉體的製備
6.4.1 氮化硅陶瓷粉體的性質
6.4.2 碳熱還原法
6.4.3 硅粉直接氮化法
6.4.4 鹵化硅氨解法
6.4.5 氮化硅陶瓷粉體的用途
6.5 氮化硼陶瓷粉體的製備
6.5.1 氮化硼粉體的性質
6.5.2 氮化硼粉體的製備方法
6.5.3 氮化硼粉體的主要用途
6.6 氮化鋁陶瓷粉體的製備
6.6.1 氮化鋁粉體的性質
6.6.2 氮化鋁粉體的製備方法
6.6.3 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