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精)

  • 作者:編者:王德威|責編:張春曉|譯者:張治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ISBN:9787220126970
  • 出版日期:2022/0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252
人民幣:RMB 2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記「火星照耀美國」。
    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里,中國文學經歷劇烈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
    編者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作者介紹
編者:王德威|責編:張春曉|譯者:張治
    王德威,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講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當代小說二十家》《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以及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Lao She,Shen Congwen,Fin-de-sie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1849-1977,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

目錄
上冊
  中文版序 /王德威
  導論:「世界中」的中國文學/王德威
  1635年;1932年,1934年
  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
  1650年7月22日
  荷蘭戲劇、中國小說與開放的世界圖景
  1755年
  19世紀中國的文章復興
  1792年
  時間的衝撞:現代憧憬·懷舊想象
  1807年9月6日
  翻譯的現代性:馬禮遜的中國文學
  1810年
  公羊想象與托古改制
  1820年
  「以世界為家」:《鏡花緣》與中國女性
  1820年
  晚期古典詩歌中的徹悟與懺心
  1847年1月4日
  《西學東漸記》:跨太平洋翻譯
  1852年;1885年
  原鄉里的異鄉人:江湜與黃遵憲
  1853年
  錯置的時代:西洋鬼子、中國天師
  1861年
  早期現代中國的女性作家
  1862年10月11日
  王韜登陸香港
  1872年10月14日
  媒體、文學和早期中國現代性
  1873年6月29日
  翻譯的政治:走向世界語言
  1884年5月8日
  左圖右史:《點石齋畫報》及雜誌
  1890年秋
  《海上花列傳》、方言小說與白話現代性的起源
  1895年5月25日
  新小說前的「新小說」
  1896年4月17日
  丘逢甲:涕淚飄零的詩學
  1897年
  語言改革及其不滿
  1898年5月
  邱菽園:南洋離散詩學的風雅與風土
  1899年
  甲骨,危險的補品……
  1900年2月10日
  未竟的翻譯與新小說的未來
  1900年夏秋

  落葉、哀蟬、國難、詩殤
  1901年
  《黑奴籲天錄》到中國
  1903年9月
  福爾摩斯來華
  1904年8月19日
  借古喻今
  1905年1月6日
  「文」與「中國最早的文學史」
  1905年
  明希豪森的中國之行
  1906年7月15日
  章太炎與文學復古的革命政治
  1907年6月1日
  東京和上海的全球劇場景觀
  1907年7月15日
  中國第一位女性主義者之死
  1908年
  從摩羅到諾貝爾
  1909年11月13日
  南社:革命時代的古典詩情
  1911年
  革命加戀愛
  1913年;2011年5月
  《大同書》:烏托邦小說
  1916年8月23日
  胡適和他的實驗
  1916年9月1日
  現代中國的「青年」之發明
  1918年4月2日
  周豫才寫《狂人日記》
  1918年夏
  現代梵音
  1919年5月4日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1919年5月4日
  「五四文學」的多重意涵
  1921年11月30日
  台灣診斷書
  1922年3月
  翻譯白璧德
  1922年春
  向愷然的猴子
  1922年12月2日
  新文學與國文課
  1924年4月12日
  徐志摩和中國的浪漫主義
  1924年5月30日
  聲音的魅力
  1925年6月17日

  魯迅與墓碑
  1925年11月9日
  梅蘭芳、丹尼肖恩舞蹈團與世界戲劇
  1927年6月2日;1969年10月7日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7年6月4日
  傳奇呂碧城
  1927年8月23日
  巴金的無政府主義小說
  1928年1月16日
  革命與萊茵的葡萄
  1928年
  病與浪漫
  1929年9月
  性別、商業化和文學市場
  1929年
  身為名人的作家
  1930年10月
  瑞恰慈與中國批評
  1930年10月27日;2000年1月
  獵頭之邀
  1931年2月7日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1936年
  1932年11月15日
  宣傳員、油印機與騾子
  1932年
  黑嬰的《異教徒戀曲》
  1934年1月1日;1986年3月20日
  大地尋根:戰爭與和平、美麗與腐朽
  1935年3月8日
  語言、文學和默片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之死
  1935年7月28日、8月1日
  兒童中國:三毛傳奇
  1935年12月21日
  《過渡》與定縣實驗戲劇
  1935年底
  一封台灣話文的「批」寄出
  1936年5月21日
  《中國的一日》
  1936年10月
  木刻:流動的圖像
  1936年10月19日
  文章身後事
  1937年2月2日
  曹禺及其劇作
  1937年春
  「吹號者」艾青
  1937年11月18日;1938年2月28日

  燕卜蓀、奧登與九葉詩派
  1938年6月
  尋找原鄉人
  1938年
  一個年輕詩人的畫像
  1940年9月3日
  新感覺派的詩學與政治
  1940年12月19日
  中國性與現代性之間:費穆的電影藝術
  1940—1942年
  延安的西洋文學課
  1941年12月25日
  張愛玲在香港
  1942年1月22日;2014年秋
  在戰火中寫作
下冊
  1942年5月2日—23日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3年4月
  「趙樹理方向」
  1944年11月14日
  北有梅娘
  1945年8月1日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聲音
  1945年8月29日
  郁達夫失蹤之謎
  1946年7月15日
  文人與淪陷
  1947年2月28日
  記憶與創傷: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
  1947年秋
  朱光潛、沈從文和蘇格拉底
  1948年10月;2014年2月
  尋找徐娜娜
  1949年3月28日
  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
  1950年3月16日
  台灣才子呂赫若
  1951年9月;1952年9月
  新文學史的命運
  1952年3月18日
  社會主義的世界文學
  1952年6月7日
  報人、文人與旅人:劉以鬯在南洋
  1952年7月
  文學史的異端
  1952年10月14日
  林語堂與「明快」打字機
  1953年末
  老舍和美國

  1953年;2019年
  已經寫了67年
  1954年3月12日—7月13日
  胡風和他的追隨者
  1954年9月25日—11月2日
  地方戲登上國家舞台
  1955年2月8日
  金庸武俠地形圖
  1955年
  香港現代主義與我
  1956年
  周瘦鵑的羅曼史
  1956年;1983年9月20日
  亞細亞的孤兒
  1957年6月7日
  穆斯林與中國拉丁化新文字
  1958年6月20日
  社會主義劇場上的《關漢卿》
  1958年
  新民歌運動
  1959年2月28日
  《青春之歌》與文學修改
  1959年
  紅色經典里的中國
  1960年10月
  《飢餓》與馬華文學中的左翼敘事
  1962年1月1日;2017年
  錢理群的「倖存者言」
  1962年6月
  公共母題中的私人生活
  1962年—1963年
  普實克與夏志清的學術遺產
  1963年3月17日
  傅雷與傅聰:文化世界主義及其代價
  1963;1998年3月22日
  小說的冶金者
  1966年10月10日
  20世紀60年代台灣的現代主義與鄉土主義
  1967年5月29日
  《紅燈記》:樣板戲與英雄革命
  1967年
  金庸《笑傲江湖》
  1970年
  天使島詩歌:現代移民社群中的中國詩歌
  1972年;1947年
  尋找錢鍾書
  1972年11月18日—1973年3月12日;2000年
  一次隱蔽的際會 :《對倒》與《花樣年華》
  1973年7月20日
  李小龍的神秘之死,中國民族主義,以及電影遺產

  1974年6月
  楊牧:古典還是現代
  1976年
  撒哈拉流浪記
  1978年9月18日
  浩然的自我批評
  1978年10月3日
  走進「白色恐怖」
  1978年12月23日
  《今天》創刊:朦朧詩的興起及中國當代詩的流變
  1979年10月28日
  解凍時節
  1980年7月18日;1996年4月,一個日期不明的日子
  雙城記
  1981年3月
  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
  1981年10月13日
  食物、離散與鄉愁
  1983年春
  藏語現代自由詩的到來
  1983年8月31日
  相逢愛荷華
  1984年7月21日—30日
  創傷與書寫
  1985年4月
  在文學和電影中尋根
  1986年5月9日
  搖滾,搖滾
  1986年
  新時期的瘋女人
  1987年9月
  製造先鋒
  1988年7月1日
  重寫文學史
  1989年3月26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989年9月8日
  創傷和電影的抒情風格
  1990年;1991年
  從邊緣到主流:王小波與王朔
  1994年7月30日
  孟京輝與中國先鋒戲劇
  1995年5月8日
  何日「君」再來
  1995年6月25日
  《蒙馬特遺書》
  1997年5月1日
  冷海情深
  1997年5月3日
  第一部現代亞洲男同志小說

  1997年7月1日
  一座「城」的故事
  1997年
  香港的奇幻回歸
  1997年
  《黑眼圈》
  1999年2月
  機器里的詩人
  1999年3月28日
  韓寒的16歲
  2002年10月25日
  重見雷峰塔
  2004年4月
  《狼圖騰》與自然寫作
  2004年
  虛構的原鄉也是真實的原鄉
  2006年9月30日
  互聯網詩歌
  2006年
  從李白到UFO
  2008年
  ??
  2008—2009年
  《為龍》
  2009年7月7日; 2010年10月1日
  從西夏到東北
  2010年1月10日
  李安的偽裝和變形
  2011年6月26日
  在華語語系世界邂逅莎士比亞戲劇
  2012年
  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
  2013年1月5日
  也斯與抒情
  2013年5月12日晚7:30
  少數民族「母語」詩歌
  2015年7月12日—22日;2019年8月5日—9日
  動物與「動」物,物事與物「勢」
  2019年11月26日;2015年2月26日
  什麼是文學的世界?
  2066年
  科幻中國
簡體中文版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