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朱子學與陽明學(宋明理學綱要)/名師大講堂系列

  • 作者:吳震|責編:田煒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302767
  • 出版日期:2022/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1
人民幣:RMB 6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脫胎于復旦大學的課程「朱子學與陽明學」,又借鑒了日本「文庫本」中島田虔次《朱子學與陽明學》、小島毅《朱子學與陽明學》等的寫法,結合思想史與哲學史,用「十講」的容量,介紹了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其產生的思想背景、社會背景、問題的源流、義理脈絡以及大致的發展過程。
    總體上,本書有如下特點:一、注重思想發展的前後關聯,從「近世中國」的思想脈絡來審視宋明理學的發展歷程,將宋明理學的衰落與明清學術嬗變勾連起來。二、謀篇布局上,以問題空間取代個案人物的線性結構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學史以人頭或學派來安排敘述的寫作方式,凸顯宋明新儒學的哲學性。三、簡明扼要,突出對問題本身的脈絡梳理及事實敘述,剔除與核心問題無關的細節討論。

作者介紹
吳震|責編:田煒
    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中華日本哲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會員等。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主要著作有:《陽明後學研究》《泰州學派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儒學思想十論——吳震學術文集》《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傳習錄》《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等。

目錄
第一講  導論:思想史意義上的「近世中國」
  一  唐宋變革與近世中國的思想走向
    1.唐宋變革
    2.近世中國
  二  「刺激-回應」模式的問題省思
    1.新儒學源自哲學的批判意識
    2.新儒學源自文化的擔當意識
  三  儒釋道三教的交錯與儒學復興
    1.「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
    2.儒釋道是中國哲學的共同智慧
  四  研究史的回顧與問題的展望
    1.問題的反省與展望
    2.一份簡要的閱讀書單
第二講  廣義理學視域中的朱子學和陽明學
  一  作為思想運動的宋明理學思潮
    1.道學、理學、新儒學
    2.何謂「廣義宋明理學」?
  二  關於宇宙的認知圖式:理與氣
    1.理氣的建構
    2.理氣與體用
  三  關於人生的實踐進路:德與知
    1.德性之知
    2.德-知之爭
  四  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稱謂來由
    1.四海共宗朱子學
    2.世遂有「陽明學」
第三講  宋代新儒學與經典理學化
  一  漢唐經學思潮的形成及其嬗變
    1.漢唐經學的演變及其特徵
    2.對漢唐經學的「思想突破」
  二  新經典的形成:四書系統的建構
    1.《大學》《中庸》的獨立
    2.《四書集注》與「四書學」
  三  經典詮釋的重建與理學化思潮
    1.注重經義的風氣出現
    2.經學理學化的展開
  四  禮與理:禮教思想的社會化
    1.何謂「禮不下庶人」?
    2.禮即理與以理釋禮
    3.《家禮》學的出現
第四講  朱子學與陽明學的思想時代
  一  朱子的學思歷程及其思想時代
    1.接續洛學
    2.東南三賢
    3.參悟中和
  二  陽明的學思歷程及其思想時代
    1.格竹事件
    2.龍場悟道
  三  作為理學傳統的朱子學
    1.理學道統論的重建

    2.二程對道學的建構
  四  作為心學傳統的陽明學
    1.心法、心傳與「心學」
    2.象山學旨趣:心同理同
    3.朱陸之辯及其問題所在
第五講  理學與心學的哲學基礎
  一  性即理與天理觀的重建
    1.性即理與性善證明
    2.天理觀的形上建構
  二  心即理與心性論的重建
    1.心即理與心外無理
    2.心即理與心外無物
  三  理一分殊與多元一體
    1.理一分殊與具體普遍性
    2.理一分殊與多元一體論
  四  良知自知與當下呈現
    1.良知自知與自反自證
    2.良知遍在與當下呈現
第六講  宇宙論、本體論以及氣學問題
  一  從氣化宇宙論到本體宇宙論
    1.太極即理
    2.太虛即氣
  二  實理、實體、實有的觀念論
    1.「天下無實于理」的實體觀
    2.良知即天理的實體化趨向
  三  朱子學的理氣宇宙觀
    1.理在氣先與理在氣中
    2.「理生氣」何以可能?
    3.不離不雜:理氣二元論
  四    陽明心學與氣學的思想異動
    1.一氣流通與良知學宇宙觀
    2.「生之謂性」的意義重估
    3.氣質何以通向道德?
第七講  儒家仁學的本體與價值的重建
  一  二程仁學的本體論建構
    1.仁性愛情與以生言仁
    2.仁道、仁理、仁體
  二  萬物一體與以公言仁
    1.萬物一體
    2.以公言仁
  三  朱子仁學四句的全面重建
    1.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2.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四    陽明學萬物一體論的意義
    1.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2.重建共同體的基礎
第八講  工夫論重建:格物與誠意
  一  居敬窮理的工夫論重建
    1.中和問題與居敬涵養
    2.以心觀心與以心使心

    3.格物補傳的工夫綱領
  二  《大學》工夫是一套系統
    1.格物誠意是兩個關
    2.格物誠意不是兩事
  三  物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
    1.心意知物的貫通
    2.意之所在便是物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論
    1.良知一念與念念致良知
    2.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論
第九講儒家心性論的義理開拓
  一  心體與性體的疏通
    1.心是「恁地神出鬼沒」
    2.心性合一與知行合一
  二  理欲與性情的分合
    1.存天理、去人慾
    2.道心與人心之辯
    3.即人心而識道心
  三  無善無惡與心性本體
    1.晚年宗旨「四句教」
    2.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四  現成良知與晚明心學
    1.見在、現成與當下論
    2.現成良知與滿街聖人
第十講結語:宋明新儒學的衰落與重振
  一  后陽明學與明清學術之嬗變
    1.承體起用與因用顯體
    2.儒學政治化與宗教化
  二  從明清思想轉型看戴震哲學
    1.戴震思想與宋儒批判
    2.由訓詁尋義理的限制
  三  傳統與現實:儒學的時代性
    1.近現代新儒學的命運
    2.哲學、文化與新儒學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