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吳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學、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等方面皆有建樹,著述也甚豐。
本書是一本隨筆作品集,書中作品大部分是作者八十至九十歲間的作品,以及一部分八十歲前未入集的文章。這些文章短小精悍,人書俱老,爐火純青。想探尋吳小如先生晚年思想和學術,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佳作。
作者介紹
吳小如|責編:尹浩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後就讀於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受業于朱經?、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著有《古典詩文述略》《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台下人語》《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綺隨筆》及《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目錄
自序
白化文著《承澤副墨》——《莎齋閑覽》之一
方彪著《鏢行述史》——《莎齋閑覽》之二
《中國學生作文年選·名師評點大全》——《莎齋閑覽》之三
彭國忠著《元祐詞壇研究》——《莎齋閑覽》之四
檀作文著《朱熹詩經學研究》序——《莎齋閑覽》之五
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莎齋閑覽》之六
林庚先生著《西遊記漫話》——《莎齋閑覽》之七
陳子善著《發現的愉悅》——《莎齋閑覽》之八
孫養儂著《談余叔岩》——《莎齋閑覽》之九
蔡東藩著《歷朝通俗演義》——《莎齋閑覽》之十
讀《論諸葛亮》——《周一良集》札記之一
治史宜通「小學」——《周一良集》札記之二
讀《魏收之史學》——《周一良集》札記之三
我和《十二史札記》——《周一良集》札記之四
讀《鑽石婚雜憶》——《周一良集》札記之五
《郊叟曝言》——周一良先生的最後一本自選集
《俞平伯全集》出版誌慶
讀嚴中《俞平伯與周汝昌》書後
《中華活頁文選》活了
祝賀《古典文學知識》出版百期
《文史知識》二百期誌慶
《文史知識》二十年
品書宜讀《書品》——評《書品》季刊
一本玩物而「尚志」的好書——讀周倜著《古玩市場今昔考》
去國·思鄉·懷舊——讀於梨華《別西冷莊園》
讀徐凌霄《古城返照記》
舊文不妨新讀——談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流傳始末
讀揚之水著《先秦詩文史》
讀止庵編《廢名文集》瑣記
實事求是地看待武俠小說——為袁良駿著《武俠小說指掌圖》序
讀《邵燕祥自述》
古典文學的「使命」——重讀《窺天集》
重印《論雅俗共賞》前言
《沈玉成文存》序
讀《北京城雜憶》
《中外大事日曆辭典》序
《鄭孝胥傳》
《工具書帶來的困惑》校后附記
初讀《書城》
《宋詩精華》序
初讀《呂碧城詞箋注》
黃節《詩學》《詩律》講義之價值
《初唐詩歌系年考》序
關於顧炎武研究的主要讀物
跋文二篇
兩部《謝宣城集校注》
分類《太平廣記》系列連環畫序言
《紅樓夢》連環畫集序言
對《漢魏六朝辭賦與緯學》一文的審讀意見
對於《歐陽修求詩本義之方法探微》的意見
《試論章太炎的經學思想》一文審讀意見
談三種《新三字經》
也談《銅官感舊圖》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修訂本)序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序
《啟功聯語墨跡》序
《學術文選》自序
平生心疚濫吹竽——《學術隨筆自選集》自序
《戲曲隨筆集補編》自序
《吳小如錄書齋聯語》自序
《吳小如手錄宋詞》自序
《吳小如書法選》自序
莫把輓聯作壽聯
評聯贅語
談談怎樣對對聯
也談「對對子」
為楹聯評委們說幾句話——兼答高商先生
聯語輯存
《中國對聯大詞典》序
中國的楹聯
大學生的德育
一個大學生的自白
同一年級大學生的談話
關於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設想
「望子成龍」與「患為人師」
徒弟的人品
五十五年間兩個「初中一」
為社會科學呼籲
人們對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在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研討會上的發言(節錄)——1986年8月7日在太原
弘揚華夏文化的前提在於培養鑒別力
為大學師資一哭
「救救孩子」新解
教育子女應先教育父母
是誰「誤導」?
「電子寵物」可以休矣!
「打通堂」竟重見於今日
讀經問題芻議
我看所謂「國學」
「中國文學史」的「教」與「讀」問題
資歷限定與自學成才
關於「博導」
我對人文教育的三點淺見
學術「量化」誤盡蒼生
我對高校公共基礎課一「大一語文」的淺見
學術規範應堅持「守正」
讀報的質量
改編現代名作要重視文化素養
寫書人的感喟
自編的一首「順口溜」
文藝的「一窩蜂」現象
「不足辨」
溯源、掠美與侵權
買書的煩惱
從整理古籍談到整理今籍
「涮」風何時了?
「性」「命」之學該降溫了
今籍的整理、發掘和搶救
譯風宜正
「開卷有益」與「杞人憂天」
「武則天」有多大學問?
「乾隆」學問有多大?
古今文化「名人」何以竟不識字
也談一稿數投
也談贈書
「主編」的困惑
呼喚廢名全集問世
說「為人作嫁」
「精神產品」的浪費與文化垃圾的過剩
電視考場的出題人和主持人
積極弘揚「豬跑學」
「硬傷」與知識面
不該出現的硬傷
找回傳統的文化底蘊
明目張膽地造假
慎加「按語」
答編輯部問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
來函照登——致張永芳同志
讀書二題
治學與工作需要
寫文章與改文章
溢美之譽愧不敢當
勿把粗話當「雅言」
五十句忌語之外
為郵政工作人員唱頌歌
望不為前僧人所笑
我的「世紀遐想」
丁丑抒懷
「誰的官大,誰的表准」
世交與「世兄」
答李國濤先生
說語言的凈化
從無糖月餅談起
辭舊迎新祝願
從擁抱病人談起
「以史為鑒」
翻書掇感
墓誌銘·碑銘·祭文
給羅文華同志的公開信
「漢化」的力量
跟少年朋友談談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