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植物生理生態學(第2版)

  • 作者:編者:蔣高明|責編:張磊
  • 出版社:高等教育
  • ISBN:9787040538076
  • 出版日期:2022/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9
人民幣:RMB 4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植物生理生態學知識,對重要概念、重要事件進行了回顧。全書共分8章:第1章介紹植物生理生態學的學科起源與發展史,第2章至第6章分別論述植物的生長環境、光合生理生態、水分生理生態、礦質營養、植物生長發育的生理生態,第7章闡述自然環境脅迫與植物的適應,第8章探討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脅迫與植物的反應。全書在保持第1版基本知識框架的基礎上,補充了新的學科進展、常見植物生理生態指標測定和本學科領域有重大科學貢獻科學家的介紹等內容,使教材更加符合現階段植物生理生態學教育,並具有更強的實用性。
    本書不僅是植物生理生態學及相關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植物生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教學、科學研究相關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蔣高明|責編:張磊
    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常年致力於中國生態環境的保護研究,其提出的風沙源治理、食品安全、生物入侵、自然保護區、水資源保護等建議,多次獲國家領導人批示,特別是其最早提出的自然力恢復理論已經獲充分驗證和廣泛認可。

目錄
第1章  植物生理生態學的學科起源與發展史
  1.1  植物生理生態學的特點
  1.2  植物生理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階段
    1.2.1  思辨方法和准實驗方法階段(1750以前)
    1.2.2  觀察與描述方法的開創階段(1750-1900)
    1.2.3  頭驗萬法階段(1900-1950)
    1.2.4  理論方法與綜合方法階段(1950-1980)
    1.2.5  現代植物生理生態學階段(1980至今)
  1.3  植物生理生態學在國內的發展
  1.4  結束語
第2章  植物生長的環境
  2.1  環境的基本要素
    2.1.1  環境的類型
    2.1.2  生態因子及其分類
    2.1.3  植物與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
    2.1.4  植物對生態因子的響應和耐受性
  2.2  影響植物生理生態的主要生態因子
    2.2.1  光
    2.2.2  溫度
    2.2.3  水
    2.2.4  二氧化碳
    2.2.5  氧氣
    2.2.6  土壤
  2.3  關於生態因子的基本觀點
    2.3.1  生物的自身屬性與生態因子辯證統一的觀點
    2.3.2  生態因子綜合性的觀點
    2.3.3  生態因子主導性和限制性的觀點
    2.3.4  生態因子聯繫性的觀點
    2.3.5  生態因子變動性的觀點
  2.4  植物適應環境的生態型
    2.4.1  植物對單因子適應的生態型
    2.4.2  植物與氣候適應的生態型
    2.4.3  植物體對綜合環境的長期趨同和趨異適應——生活型
第3章  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態
  3.1  光合作用的發現
  3.2  光合作用的基本構件
    3.2.1  葉綠體
    3.2.2  光合色素和光系統
  3.3  光合作用簡要過程
    3.3.1  光反應與暗反應
    3.3.2  電子傳遞與光合磷酸化
    3.3.3  二氧化碳還原與糖的合成
  3.4  光呼吸和暗呼吸
    3.4.1  光呼吸
    3.4.2  暗呼吸
  3.5  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
  3.6  光合功能型
    3.6.1  C3植物
    3.6.2  C4植物
    3.6.3  CAM植物

  3.7  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環境因子
    3.7.1  光照強度
    3.7.2  溫度
    3.7.3  CO2
    3.7.4  水分
    3.7.5  礦質元素
    3.7.6  其他因子
  3.8  光斑環境及植物適應
    3.8.1  光斑環境的特點
    3.8.2  林下植物在形態與生理方面的適應
    3.8.3  林下植物對光斑的利用
  3.9  植物群體水平上的光合作用
    3.9.1  植物群體對光的吸收
    3.9.2  葉面積指數
    3.9.3  消光係數
第4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態
  4.1  植物細胞的水分關係
    4.1.1  束縛水與自由水
    4.1.2  植物細胞的水勢
    4.1.3  植物細胞的吸脹作用及代謝性吸水
  4.2  植物個體的水分吸收與運輸
    4.2.1  根系對水分的吸收
    4.2.2  水分在莖中的運輸和貯藏
    4.2.3  葉片的導水特性與蒸騰作用
  4.3  液流
    4.3.1  根壓、蒸騰拉力與液流
    4.3.2  內聚力學說與補償壓學說
    4.3.3  空穴化、栓塞化作用
  4.4  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中的水分流動
    4.4.1  土壤中水分的可利用性
    4.4.2  植物體內的輸水通道
    4.4.3  蒸騰速率的氣相控制
  4.5  植物個體的水分平衡
    4.5.1  水分平衡的含義
    4.5.2  水分平衡的維持
    4.5.3  水分平衡狀態的指標
  4.6  植物的水分生態類型
    4.6.1  變水植物與恆水植物
    4.6.2  水分穩定型和水分不穩定型植物
  4.7  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
    4.7.1  群落水分平衡方程
    4.7.2  群落冠層對降水的截流
    4.7.3  群落對水分的再分配
    4.7.4  地表徑流與土壤滲漏
    4.7.5  群落的蒸發蒸騰作用
第5章  植物的礦質營養
  5.1  礦質元素的來源——土壤
    5.1.1  地殼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
    5.1.2  風化作用與土壤的礦物組成
    5.1.3  土壤中離子的吸附和離子交換

    5.1.4  土壤的pH及養分有效性
  5.2  植物對礦質元素與營養物質的吸收
    5.2.1  必需元素
    5.2.2  生物膜
    5.2.3  細胞吸收溶質的方式
    5.2.4  根部對礦質營養的吸收
    5.2.5  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特點
    5.2.6  根部吸收礦質元素的影響因素
    5.2.7  植物的根外營養
  5.3  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運輸、利用與分配
    5.3.1  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運輸
    5.3.2  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利用
    5.3.3  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分配
  5.4  植物體內礦質元素的排出
  5.5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5.1  碳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5.2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5.3  硫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5.4  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第6章  植物生長發育的生理生態
  6.1  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過程
    6.1.1  植物生長的一般過程
    6.1.2  植物體發育階段
    6.1.3  植物生活史的不同模式
  6.2  生長和發育對環境因子的響應
    6.2.1  光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6.2.2  溫度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6.2.3  水分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6.2.4  礦質營養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6.2.5  植物生長與氣候節律的同步性
  6.3  植物生長發育中的生態對策
    6.3.1  植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策略
    6.3.2  植物的生殖策略
第7章  自然環境脅迫與植物的適應
  7.1  強光脅迫
    7.1.1  強光脅迫的概念
    7.1.2  強光對植物的影響
    7.1.3  植物對強光脅迫的適應
  7.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7.2.1  光抑制現象
    7.2.2  光抑制機制
    7.2.3  光抑制后光合功能的恢復
    7.2.4  光抑制破壞的防禦
    7.2.5  光抑制研究的主要生理生態方法
  7.3  太陽紫外線-B輻射對陸生高等植物的影響
    7.3.1  UV-B輻射對遺傳物質DNA的傷害
    7.3.2  UV-B輻射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和光抑制
    7.3.3  UV-B輻射信號的感受和傳導
    7.3.4  植物的保護機制
    7.3.5  植株和群落水平的響應

  7.4  溫度脅迫與植物的適應
    7.4.1  高溫脅迫
    7.4.2  低溫脅迫
  7.5  乾旱環境下的植物
    7.5.1  旱生植物的概念及類型
    7.5.2  營養器官對乾旱環境的適應
    7.5.3  種子的傳播和萌發對乾旱的適應
  7.6  澇漬化環境中的植物
    7.6.1  澇漬化環境產生的原因
    7.6.2  澇漬化環境對植物的危害機制
    7.6.3  植物對澇漬化環境的反應
    7.6.4  植物對澇漬化環境的適應
  7.7  鹽漬化生境中的植物
    7.7.1  鹽分脅迫對植物的傷害作用及其機制
    7.7.2  鹽生植物對鹽潰生境的適應性及其機制
    7.7.3  鹽生植物對鹽漬生境的生態分化
    7.7.4  鹽生植物的起源
    7.7.5  鹽生植物和非鹽生植物的區別
第8章  環境污染與植物的反應
  8.1  環境污染、類型及其危害
    8.1.1  環境污染
    8.1.2  環境污染的類型
    8.1.3  大氣污染的危害
  8.2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質及其危害
    8.2.1  二氧化硫
    8.2.2  氮氧化物
    8.2.3  總懸浮顆粒物
    8.2.4  霧霾
    8.2.5  臭氧
    8.2.6  氯化物
    8.2.7  氯氣
    8.2.8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8.2.9  光化學煙霧
    8.2.10  重金屬
  8.3  植物對大氣污染的抗性
    8.3.1  植物抗大氣污染的生理基礎
    8.3.2  植物抵抗大氣污染的形態學基礎
  8.4  大氣污染的植物控制
  8.5  植物對大氣污染的生物指示與監測作用
    8.5.1  生物指示
    8.5.2  生物監測
    8.5.3  大氣污染監測植物選擇的標準和方法
    8.5.4  植物監測大氣污染的指標
    8.5.5  植物指示與監測大氣污染研究展望
附錄Ⅰ  植物生理生態學發展里程碑
附錄Ⅱ  常見植物生理生態指標的測定方法
附錄Ⅲ  發表植物生理生態學領域論文的SCI刊物概覽
參考文獻
名詞解釋
名詞索引

植物拉丁名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