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動機心理學

  • 作者:(美)愛德華·伯克利//梅利莎·伯克利|責編:姜珊//黃海娜|譯者:郭書彩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530028
  • 出版日期:2020/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7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學習成功者的「成功之道」,甚至模仿他們變得優秀的方法和路徑。但是,結果卻常常顯而易見,我們通常不會像他人那樣成功。為什麼通過模仿很難讓我們變得真正優秀?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表面現象,而成功者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我們根本無法模仿。
    動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其內涵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我們為什麼要做某件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希望達到什麼樣的預期目標,以及能從做這件事中獲得什麼。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動機領域比過去複雜得多。在本書中,作者對動機的研究不囿於生物學方面,還強調了認知、情緒、目標、神經科學和潛意識的綜合影響;此外還突顯了動機領域的跨學科性質,不僅包括心理學,還包括教育、健康、商業和體育等方面的知識,目的是介紹經典和現代的研究動機的方法並以有趣、動態、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方式傳達這些信息。因此,本書可謂一部有關動機的全面、科學和前沿的著作。

作者介紹
(美)愛德華·伯克利//梅利莎·伯克利|責編:姜珊//黃海娜|譯者:郭書彩

目錄
第1章  動機科學
  1.1  什麼是動機
    1.1.1  動機是面向未來的
    1.1.2  動機的定義
    1.1.3  目標與動機
  1.2  為什麼動機重要
第2章  動機的哲學起源
  2.1  古希臘哲學家
    2.1.1  柏拉圖
    2.1.2  亞里士多德
    2.1.3  斯多葛學派
  2.2  中世紀和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
    2.2.1  聖·奧古斯丁
    2.2.2  聖·托馬斯·阿奎那
    2.2.3  勒內·笛卡兒
    2.2.4  托馬斯·霍布斯
    2.2.5  約翰·洛克
    2.2.6  大衛·休謨
  2.3  啟蒙時代
    2.3.1  傑里米·邊沁
    2.3.2  伊曼紐爾·康德
    2.3.3  亞瑟·叔本華
第3章  動機的心理學起源
  3.1  意志
    3.1.1  詹姆斯對意志研究的貢獻
    3.1.2  其他先驅者的貢獻
  3.2  本能
    3.2.1  達爾文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3.2.2  詹姆斯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3.2.3  麥獨孤對本能研究的貢獻
    3.2.4  其他觀點
    3.2.5  本能的衰落
  3.3  驅力
    3.3.1  弗洛伊德對驅力的貢獻
    3.3.2  赫爾對驅力的貢獻
    3.3.3  本能與驅力
  3.4  人格
  3.5  激勵
  3.6  認知
  3.7  動機科學的衰落與崛起
第4章  人類核心動機
  4.1  核心動機驅動人類行為
    4.1.1  生理需求
    4.1.2  心理需求
  4.2  核心動機的標準
  4.3  自決理論
    4.3.1  自決理論與目標
    4.3.2  我們需要同時擁有自主、能力和歸屬動機嗎
    4.3.3  對自決理論的批評
  4.4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4.4.1  內在動機
    4.4.2  外在動機
第5章  自主
  5.1  自主需求
    5.1.1  緊急按鈕效應
    5.1.2  控制比金錢更重要嗎
    5.1.3  自主需求引發行為
    5.1.4  自主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5.1.5  自主具有普遍性
  5.2  歸因理論
    5.2.1  歸因類型
    5.2.2  影響歸因的因素
  5.3  過度合理化效應
    5.3.1  過度合理化效應舉例
    5.3.2  過度合理化效應的原因
  5.4  控制幻覺
    5.4.1  選擇對控制幻覺的影響
    5.4.2  結果序列對控制幻覺的影響
  5.5  奇幻思維
    5.5.1  蔑視命運
    5.5.2  心控術
  5.6  對失去自主的反應
    5.6.1  逆反
    5.6.2  習得性無助
  5.7  放棄控制
第6章  能力
  6.1  能力需求
    6.1.1  能力需求引發行為
    6.1.2  能力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6.1.3  能力需求具有普遍性
  6.2  能力需求表達的差異性
    6.2.1  學習目標與成績目標
    6.2.2  本質論與遞增論
    6.2.3  自我效能感
    6.2.4  心流
  6.3  自我的作用
    6.3.1  目標融合
    6.3.2  自尊
  6.4  自我評價動機
    6.4.1  社會比較理論
    6.4.2  自我評價:做真實的自己
    6.4.3  自我驗證:肯定自己
    6.4.4  自我增強:讓自己感覺良好
    6.4.5  自我提高:讓自己變得更好
    6.4.6  這麼多的動機,這麼少的時間
  6.5  對喪失能力的反應
    6.5.1  自利歸因偏差
    6.5.2  自我設阻
    6.5.3  找借口
第7章  歸屬

  7.1  歸屬需求
    7.1.1  歸屬需求引發行為
    7.1.2  歸屬需求產生積極的結果
    7.1.3  歸屬需求具有普遍性
  7.2  社會計量理論
  7.3  如何獲得並保持歸屬感
    7.3.1  親和力
    7.3.2  能力
  7.4  在群體中滿足歸屬需求
    7.4.1  社會認同理論
    7.4.2  恐懼管理理論
    7.4.3  最優特性理論
  7.5  在網路空間滿足歸屬需求
    7.5.1  網路空間對歸屬感有利還是有害
    7.5.2  網路空間是否會減少面對面的接觸
  7.6  對失去歸屬的反應
    7.6.1  研究者如何研究排斥現象
    7.6.2  對排斥的內部反應
    7.6.3  對排斥的行為反應
    7.6.4  對排斥的長期反應
第8章  目標設定
  8.1  目標
    8.1.1  什麼是目標
    8.1.2  為什麼目標很重要
    8.1.3  目標從何而來
    8.1.4  目標是如何組織的
  8.2  目標特徵
    8.2.1  期望與價值
    8.2.2  目標難度
    8.2.3  目標具體性
    8.2.4  目標難度和目標具體性的共同作用
    8.2.5  目標距離
    8.2.6  趨近目標與迴避目標
    8.2.7  非動機因素
  8.3  目標承諾
    8.3.1  目標承諾的原因和結果
    8.3.2  提升目標承諾度的心理策略
    8.3.3  對不間斷目標的承諾
  8.4  動機過程
    8.4.1  四個動機階段
    8.4.2  目標心態
  8.5  目標衝突
    8.5.1  目標衝突的類型
    8.5.2  目標屏蔽
第9章  目標規劃
  9.1  動機過程的目標規劃階段
  9.2  從意向到行動
  9.3  執行意向
    9.3.1  執行意向的益處
    9.3.2  執行意向的代價

    9.3.3  加強執行意向的因素
  9.4  改善目標規劃的因素
    9.4.1  靈活性
    9.4.2  問責制
  9.5  目標規劃中的常見錯誤
    9.5.1  規劃謬誤
    9.5.2  感知專業性
    9.5.3  損失規避
  9.6  當規劃失敗時
第10章  為目標奮鬥
  10.1  目標奮鬥階段
  10.2  自我調節
  10.3  標準
    10.3.1  可能自我
    10.3.2  自我差異理論
    10.3.3  調節焦點
    10.3.4  自我意識理論
  10.4  監控
    10.4.1  控制論機制
    10.4.2  TOTE模型
    10.4.3  監控的益處
    10.4.4  監控困難
  10.5  力量
    10.5.1  延遲滿足
    10.5.2  有限資源模型
    10.5.3  避免自我控制失敗
    10.5.4  提高自我控制
  10.6  目標解除
    10.6.1  無法解除目標的原因
    10.6.2  促進目標解除
  10.7  動機過程的神經科學
    10.7.1  目標設定的神經科學
    10.7.2  目標規劃的神經科學
    10.7.3  目標奮鬥的神經科學
第11章  自動動機
  11.1  潛意識的影響
  11.2  顯意識思維繫統與潛意識思維繫統
  11.3  自動激活模型
    11.3.1  自動目標激活
    11.3.2  自動目標管理
  11.4  自動目標追求的意外觸發
    11.4.1  內隱自我主義
    11.4.2  擬人化
    11.4.3  具身認知
    11.4.4  他人的影響
  11.5  自動目標追求的結果
    11.5.1  無意識目標對情緒的影響
    11.5.2  無意識目標對自我控制的影響
  11.6  讓目標變自動
第12章  情緒

  12.1  什麼是情緒
  12.2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12.3  生物學觀點
    12.3.1  詹姆斯-蘭格理論
    12.3.2  坎農-巴德理論
  12.4  認知觀點
    12.4.1  辛二氏認知標籤理論
    12.4.2  評價理論
  12.5  先有認知還是先有情緒
  12.6  情緒的神經科學
    12.6.1  前扣帶回
    12.6.2  杏仁核
  12.7  情緒有哪些類型
    12.7.1  核心情緒
    12.7.2  積極情緒
  12.8  情緒的目的是什麼
    12.8.1  情緒提供反饋
    12.8.2  情緒促進歸屬感
    12.8.3  情緒指導思維
    12.8.4  情緒指導行為
  12.9  情緒調節
第13章  個體差異
  13.1  個體動機差異
  13.2  成就動機
    13.2.1  成就動機的測量
    13.2.2  成就動機的結果
  13.3  行動導向與狀態導向
  13.4  趨近氣質與迴避氣質
  13.5  評估與行動
  13.6  衝動
  13.7  特質自我控制
  13.8  毅力
  13.9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13.9.1  盡責性
    13.9.2  外傾性
    13.9.3  神經質
  13.10  樂觀與悲觀
  13.11  求知動機
    13.11.1  閉合需求
    13.11.2  認知需求
第14章  環境的影響
  14.1  環境的力量
  14.2  行為主義
    14.2.1  行為主義原則
    14.2.2  運用行為主義原則
  14.3  驅力理論
    14.3.1  驅力理論的原則
    14.3.2  對赫爾驅力理論的批評
  14.4  喚醒理論
    14.4.1  喚醒理論的原則

    14.4.2  對喚醒理論的批評
  14.5  社會環境
    14.5.1  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
    14.5.2  去個性化
    14.5.3  社會惰化
    14.5.4  社會權力
  14.6  個人與環境因素
第15章  動機科學與健康
  15.1  保持健康體重
    15.1.1  環境影響
    15.1.2  享樂型飢餓與自我控制的鬥爭
    15.1.3  節食
  15.2  酗酒
    15.2.1  把喝酒作為實現其他目標的方式
    15.2.2  喝酒改變動機
  15.3  有效的健康干預
    15.3.1  減少衝動的慾望
    15.3.2  加強自我控制
  15.4  壓力與應對
    15.4.1  壓力產生的原因
    15.4.2  壓力帶來的後果
    15.4.3  應對壓力
  15.5  尋找幸福
    15.5.1  培養積極情緒
    15.5.2  減少通勤時間
    15.5.3  應該把幸福作為目標嗎
第16章  動機科學與財富
  16.1  購買行為
    16.1.1  影響消費衝動的因素
    16.1.2  對消費衝動加強控制的因素
  16.2  財務決策中的不理性
    16.2.1  無意識思維與財務決策
    16.2.2  損失規避
    16.2.3  稟賦效應
    16.2.4  是否只有人類會做出不理性的財務決策
  16.3  金錢激勵
  16.4  金錢與幸福
    16.4.1  購買回憶,而不是物品
    16.4.2  把快樂分解
    16.4.3  現在付款,以後享受
    16.4.4  不要保修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