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印度心靈哲學論稿/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華大韋卓民哲思文叢

  • 作者:高新民//江雨//徐弢|責編:鄒聰//唐傲|總主編:高新民//毛華兵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03217
  • 出版日期:2022/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82
人民幣:RMB 3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針對國際學界古印度心靈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用標準的心靈哲學解讀框架予以解讀,並構建其學科體系。本書由三篇十八章構成。前面兩篇在考察古印度心靈哲學的一般進程和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古印度心靈哲學特別是佛教心靈哲學的心理類型學,對其在心理大發現、心理地理學、心理標準論、心理結構論等方面的建樹作了有充分文本依據的考釋和思考;對其在人和世界的結構圖景、是否能作二元劃分、如何認識自心、他心的問題、具身性問題、心理現象學問題、有我一無我問題、人格同一性問題、意識問題、意向性、心理內容等領域的探討作了考察和反思。最後一篇對佛教之外的其他八個派別的心靈哲學思想作了梳理和反思。本書在探討和重估古印度心靈哲學理論貢獻的基礎上提出:古印度心靈哲學中包含著許多具有現代或后現代意義的思想,值得我們在建構新的心靈哲學理論體系時思考和批判借鑒。
    本書適合哲學、東西方文化比較、宗教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廣大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高新民//江雨//徐弢|責編:鄒聰//唐傲|總主編:高新民//毛華兵
    高新民(1957?),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宗教哲學、心靈哲學和人生哲學。已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在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3部、譯著6部。其中,《現代西方心靈哲學》一書曾獲「金岳霖學術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目錄
總序
前言
上篇  佛教的求真性心靈哲學
  第一章  佛教心靈哲學與語言觀、解釋學
    第一節  佛教的語言觀
    第二節  佛教的解釋學
  第二章  佛教心靈哲學的動機、主旨與特點
    第一節  心為「佛教心」
    第二節  「心學」與「心」的用法分析
    第三節  佛教心靈哲學的動機與任務
    第四節  佛教心靈哲學關注的問題及其特點
    第五節  佛教心靈哲學的展開維度
  第三章  「世間心理學」之破除與「有我—無我」問題
    第一節  西方現當代的「民間心理學」研究與佛教的貢獻
    第二節  世間心理學之解構
    第三節  「真我」的迷失與尋回
  第四章  心理現象的範圍、標準、分類與佛教的心理「地理大發現」
    第一節  心理現象的範圍問題
    第二節  心理與非心理區分的標準問題
    第三節  心理現象的「人口普查」
    第四節  心理的「地理新發現」與「識精」論
    第五節  心理現象的分類
    第六節  心的結構分析
  第五章  深層妄心與天賦問題
    第一節  概念辨析與關於心意識的一般性問題
    第二節  阿賴耶識及其體相用
    第三節  末那識與自我意識溯源
    第四節  種子、一念三千與天賦心靈問題
  第六章  心的本質問題與真心論
    第一節  由淺入深的心理本質分析
    第二節  真心直說
    第三節  真心與妄心、外法的關係
    第四節  自在真心與現象學真心
    第五節  真心與如來藏、菩提、真如
    第六節  真心的認知
  第七章  心物二分圖式之超越與心身關係論
    第一節  心物二分圖式之解構與超越
    第二節  心理現象的本體論地位問題
    第三節  身體觀:身體形態的多樣性
    第四節  佛教的身心關係論
  第八章  心之起源與生滅
    第一節  「凡有所說,皆為息病」
    第二節  斷滅妄心的可能性根據與心身起源論
    第三節  可斷滅的心理現象的範圍及階次
    第四節  煩惱學:佛教心靈哲學的獨有視界
    第五節  妄心的本質與滅除的原理及方法
  第九章  佛教論「自我」認知和「他心知」
    第一節  菩提即是「如實知自心」
    第二節  「如實知自心」方能「如實知他心」
  第十章  心理現象的特徵問題

    第一節  佛教心理特徵理論概說
    第二節  意向性理論
    第三節  佛教的意義理論
    第四節  感受與慾望
中篇  佛教的價值性心靈哲學
  第十一章  佛教價值性心靈哲學的特質與凡心解剖
    第一節  佛教價值性心靈哲學的特質
    第二節  凡心的結構、特點與影響
    第三節  伏斷妄心的可能性根據及機理
    第四節  妄心之調適、伏斷方法
  第十二章  聖心與成佛根本
    第一節  聖人、仙人與聖心概說
    第二節  菩薩的心理特點與聖人氣象
    第三節  成聖的心理學機制與「增上心學」
    第四節  菩薩的心路歷程
    第五節  菩薩個案解剖
    第六節  菩薩的心理變革
    第七節  佛心與真心顯現
    第八節  價值、境界與心靈
下篇  非佛教的哲學—宗教派別的心靈哲學
  第十三章  奧義書中的心靈哲學
    第一節  奧義書對心靈本體論地位的論證
    第二節  奧義書心靈哲學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心靈與解脫
  第十四章  數論派哲學的心靈哲學及其解脫論思想
    第一節  數論派及其心靈哲學的形而上學前提
    第二節  數論派的心靈哲學思想
    第三節  解脫及其心理實質和機理
  第十五章  瑜伽派哲學的心靈哲學
    第一節  以心為本:瑜伽學派的實質與特點
    第二節  《瑜伽經》對心的求真性探究
    第三節  心的探討的解脫論維度
  第十六章  勝論派、正理派哲學及其解脫論思想
    第一節  勝論派基本哲學思想概述
    第二節  勝論派的心靈哲學思想
    第三節  基於心靈哲學的幸福論
    第四節  正理派哲學要義與人我論、句義說
    第五節  量論及其心靈哲學意義
  第十七章  彌曼差派與吠檀多派哲學的心靈哲學
    第一節  彌曼差派哲學的心靈哲學思想
    第二節  吠檀多派的心靈哲學思想
  第十八章  古印度「異端」二派的唯物主義心靈哲學
    第一節  順世論的唯物主義心靈哲學
    第二節  耆那教的心靈哲學思想
結語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