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瑞羽(一個邊漢社會的組織儀式與認同)/中國特色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叢書

  • 作者:石峰|責編:田文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0390279
  • 出版日期:2021/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52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提出的「邊漢社會」概念,延伸了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的地域空間和學術空間。在東南和華南單姓村發展出來的宗族鄉村理論解釋不了雜姓村。為此,作者提出了「封閉的宗族」和「跨界的會社」概念,用以討論宗族與會社的關係,並質疑了弗里德曼「雜姓村一定會發展為單姓村」的預想。對儀式的討論其新意大體有幾點:象徵主義不具備普遍的解釋力;儀式性食物所表現出來的「無餐桌禮儀」並非文明與野蠻的標識;儀式競爭的感官表達,強調了動物的主體性位置;在感官人類學論域,「參與觀察」法已顯露出其局限性,「參與多感知」法便應運而生;「異姓祖先崇拜」因物質的連帶而成立;文化除了物質性一面外,還有虛空性一面;本土概念儒家「經權」思想的運用,顯示了作者「以中國解釋中國」的努力和實驗。邊疆地區的漢與非漢各民族,皆以中華民族作為自己的身份認同。

作者介紹
石峰|責編:田文
    石峰,人類學博士,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特聘專家,中國明史學會屯堡研究分會副會長,貴州省屯堡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漢人社會、歷史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水利社會、象徵人類學等。出版專著和譯著7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導論
  一  邊漢社會
  二  頭髮、鳳凰與身份
  三  黔中屯堡文化的宏觀形象
  四  「族-會」型漢人鄉村社會
  五  本書的架構
第一章  文化的組織(一):封閉的宗族
  一  文化的組織
  二  繼嗣群
  三  漢人親屬研究
  四  雜姓村
  五  紙上祠堂
  六  並置的關係與組織
  七  小結
第二章  文化的組織(二):跨界的會社
  一  文獻回顧
  二  祭祀組織「汪公會」
  三  從聯盟到裂變:反思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論
  四  性別組織「佛頭會」
  五  年齡組織「老協會」
  六  互助組織「炸會」
  七  小結
第三章  墓碑、扶箕與祖先身份
  一  扶箕
  二  道德教誨
  三  強的「以言行事」
  四  個體主義抑或集體主義?
  五  作為儀式語言的箕仙詩
  六  小結
第四章  神聖性共餐與混合的食物
  一  共餐
  二  命名與位置
  三  起源
  四  社會抹平機制
  五  包含與排斥
  六  作為集體的隱喻
  七  小結
第五章  儀式競爭的感官表達——兼對田野工作的反思
  一  文化與氣味
  二  雞屎、假想的氣味與儀式競爭
  三  從「參與觀察」到「參與多感知」——基於感官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反思
  四  小結
第六章  物、祖先及其社會意蘊
  一  秘傳的技藝
  二  「帶子老祖」鮑大千
  三  擴大的祖先
  四  小結
第七章  物質性與虛空性
  一  神靈的物質性
  二  神靈的虛空性

  三  田野驗證
  四  小結
第八章  祭品的「經權」邏輯
  一  獻給祖先的豬:白轉黑
  二  麵團與泥團
  三  經與權:反經學的經學
  四  經學能解釋漢人社會嗎?
  五  小結
第九章  灌溉與地方支配模式——鮑屯與關中之比較
  一  從「精英元論」到「精英多元論」:簡要回顧
  二  關中「渠紳」:暴力、強人與象徵資本
  三  鮑屯「汪公會」:無灌溉糾紛、輪值與集體權威
  四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