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認知翻譯學新發展研究(精)/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新發展研究叢書

  • 作者:文旭//劉瑾//肖開容|責編:郝建華//黃智佳|總主編:羅選民//庄智象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572732
  • 出版日期:2021/08/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80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將在近10年來國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認知翻譯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為主題,通過對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從研究體系和方法演進、理論創新、應用研究三個維度,總結歸納了中國認知翻譯學近十年在研究體系構建、研究方法創新、理論創建、筆譯認知研究、口譯認知研究、典籍翻譯認知研究、人機交互翻譯認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展望了各分支領域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以翔實的研究文獻為基礎進行分類整理和數據分析,既有整體概覽,也有系統歸納和趨勢分析,為從事認知翻譯學研究或對認知翻譯學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翻譯專業研究生提供參考。

作者介紹
文旭//劉瑾//肖開容|責編:郝建華//黃智佳|總主編:羅選民//庄智象

目錄
第一部分  研究體系和方法演進
  第1章  近十年中國認知翻譯學發展概覽
    1.1  引言
    1.2  認知翻譯學的飛速發展
      1.2.1  學術成果不斷湧現
      1.2.2  學術共同體日益壯大
      1.2.3  學術傳播平台的構建
      1.2.4  國際學術對話的加強
    1.3  認知翻譯學核心研究領域及重要成果
      1.3.1  認知翻譯學理論體系構建研究
      1.3.2  翻譯過程認知研究
      1.3.3  翻譯策略認知研究
      1.3.4  翻譯能力認知研究
      1.3.5  翻譯教學認知研究
      1.3.6  隱喻和轉喻翻譯認知研究
    1.4  認知翻譯學未來發展趨勢
      1.4.1  深化翻譯過程的認知研究
      1.4.2  完善認知翻譯學理論體系
      1.4.3  發揮多元研究方法的優勢
      1.4.4  跨學科融合基礎上的超越
      1.4.5  中國認知翻譯學的國際化
    1.5  小結
  第2章  筆譯認知研究
    2.1  引言
    2.2  筆譯認知的超學科和多學科研究
      2.2.1  筆譯認知的語言學研究視野
      2.2.2  筆譯認知的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研究
      2.2.3  閱讀研究和寫作研究對筆譯認知研究的影響
      2.2.4  認知神經科學對筆譯認知過程生理機制的探索
    2.3  筆譯過程認知分析
      2.3.1  筆譯原文閱讀—理解—語碼切換—譯文生成
      2.3.2  筆譯過程中的認知負荷研究
      2.3.3  筆譯過程的元認知策略研究
    2.4  小結
  第3章  口譯認知研究
    3.1  引言
    3.2  近十年口譯認知研究概覽
      3.2.1  國外研究現狀
      3.2.2  國內研究現狀
    3.3  口譯認知研究現狀評述與發展趨勢
      3.3.1  研究成就與不足
      3.3.2  未來研究趨勢
    3.4  小結
  第4章  認知翻譯學研究方法演進
    4.1  引言
    4.2  近十年中國認知翻譯學研究方法演進概覽
    4.3  認知翻譯學的思辨研究
    4.4  認知翻譯學實證研究的興起
      4.4.1  實驗法
      4.4.2  調查法

      4.4.3  語料庫方法
      4.4.4  文獻計量法
      4.4.5  語篇分析法
      4.4.6  多元互證法
    4.5  認知翻譯學研究方法發展趨勢展望
    4.6  小結
第二部分  理論創新
  第5章  概念隱喻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
    5.1  引言
    5.2  從隱喻翻譯到概念隱喻翻譯研究
    5.3  基於概念隱喻的翻譯理論構建
      5.3.1  概念隱喻與翻譯的關係
      5.3.2  基於概念隱喻的翻譯理論模型
    5.4  近十年多個領域中的概念隱喻翻譯研究
      5.4.1  文學作品中的概念隱喻翻譯研究
      5.4.2  非文學作品中的概念隱喻翻譯研究
      5.4.3  具體語言實例的概念隱喻翻譯研究
      5.4.4  概念隱喻理論視角的翻譯教學研究
    5.5  研究現狀評價及未來研究展望
      5.5.1  翻譯的拓展概念隱喻理論研究
      5.5.2  概念隱喻與多理論結合的翻譯研究
      5.5.3  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概念隱喻翻譯理論創新與推廣研究
      5.5.4  基於大規模語料庫和電腦軟體的概念隱喻翻譯理論研究
      5.5.5  其他相關研究展望
    5.6  小結
  第6章  範疇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
    6.1  引言
    6.2  範疇與範疇化問題
      6.2.1  經典範疇理論
      6.2.2  原型範疇理論
      6.2.3  範疇的分類及屬性特徵
    6.3  近十年範疇化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
      6.3.1  發文數量、趨勢和類型
      6.3.2  主題分佈
      6.3.3  關鍵詞分佈
    6.4  翻譯的範疇屬性
      6.4.1  翻譯範疇的原型屬性
      6.4.2  源語與目標語的範疇關係
    6.5  翻譯的範疇轉換模式
      6.5.1  語言範疇轉換模式
      6.5.2  非語言範疇轉換模式
    6.6 小結
  第7章  意象圖式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
    7.1  引言
    7.2  意象圖式的定義
    7.3  翻譯中的意象圖式
      7.3.1  翻譯的意象圖式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7.3.2  翻譯的意象圖式模型
    7.4  翻譯的意象圖式分析
      7.4.1  意象圖式的差異

      7.4.2  側顯的不同
      7.4.3  編碼方式的不同
    7.5  意象圖式翻譯中的共變關係
    7.6  小結
  第8章  框架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
    8.1  引言
    8.2  最近十年框架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總覽
      8.2.1  框架理論視角翻譯研究的初步探索
      8.2.2  最近十年框架理論視角翻譯研究的主要特點
    8.3  基於框架理論的認知翻譯理論建構
      8.3.1  框架的定義、構成及屬性
      8.3.2  基於圖式、框架和識解的譯者認知「三步曲」理論
      8.3.3  翻譯的「框架操作」理論
      8.3.4  基於原型的概念框架轉換翻譯思維過程模式
      8.3.5  翻譯中的框架語義構建與概念整合
    8.4  框架理論視角的翻譯研究主要領域
      8.4.1  框架理論視角的文學翻譯研究
      8.4.2  框架理論視角的文化典籍翻譯研究
      8.4.3  框架理論視角的翻譯教學研究
      8.4.4  其他研究
    8.5  發展趨勢展望
      8.5.1  基於框架理論的認知翻譯理論拓展
      8.5.2  框架語義學與構式語法理論結合的翻譯研究
      8.5.3  基於雙語、多語框架網的翻譯研究
    8.6  小結
第三部分  應用研究
  第9章  典籍翻譯的認知研究
    9.1  引言
    9.2  典籍的定義及英譯現狀
      9.2.1  典籍的定義
      9.2.2  典籍英譯研究現狀
    9.3  最近十年典籍英譯認知研究概覽
      9.3.1  概念隱喻、概念轉喻與典籍英譯
      9.3.2  認知識解與典籍英譯
      9.3.3  其他認知理論與典籍英譯
    9.4  典籍英譯認知研究未來趨勢
    9.5  小結
  第10章  人機交互翻譯認知研究
    10.1  引言
    10.2  人機交互翻譯模式的演進
      10.2.1  翻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10.2.2  人機交互翻譯模式
    10.3  近十年國內翻譯技術相關研究
      10.3.1  譯后編輯研究
      10.3.2  機輔翻譯研究
    10.4  人機交互翻譯認知過程研究理論框架
    10.5  人機交互翻譯認知研究趨勢展望
      10.5.1  應用多方法實證考察人機交互翻譯認知過程的影響因素
      10.5.2  對翻譯技術可用性的關注
    10.6  小結

  第11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術語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