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道德失范與文化救贖

  • 作者:張自慧|責編:杜文麗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229201
  • 出版日期:2021/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7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我們該如何生活」「道德何為」「文化何為」成為世人困惑和思考的問題。本書沿著從問題到方法的思維進路,剖析了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探究了「文化何以救贖道德」「傳統綱常何以建構意義世界」「仁義禮智信與當代核心價值觀何以相關」等問題,並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維度探賾了道德教化如何實施、底線倫理與基準道德如何構築、君子人格如何型塑、社會公德如何培育、善治政治和良序社會如何構建等現實難題;旨在求索道德失范的文化救贖之路,讓失范的道德走向規範,讓失序的心靈重回和諧,讓荒蕪的精神家園變得蔥蘢繁茂。

作者介紹
張自慧|責編:杜文麗
    張自慧,1966年生,河南省南陽市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東方講壇講師,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繫系主任、禮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禮文化、先秦哲學。曾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等榮譽。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代禮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先秦元典中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三俗』文化衝擊下的道德失范和文化救贖」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十余項;出版專著《禮文化與致和之道》、《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人際關係與溝通藝術》、《個人形象與求職藝術》等;在《光明日報》、《孔子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三俗」文化的危害與成因
  一、何謂「三俗」文化
  二、「三俗」文化的表現及危害
  三、「三俗」文化的成因
第二章  道德失范及其根由
  一、塗爾乾的社會失范理論
  二、「后烏托邦時代」的道德困境
  三、道德失范的根由
    (一)經濟根源——道德規範因資本邏輯泛濫而失效
    (二)社會根源——道德規範因社會快速轉型而失效
    (三)文化根源——道德規範因傳統價值觀式微而失效
    (四)思想根源——道德規範因價值多元化而失效
第三章  文化救贖道德何以可能
  一、何謂「文化」
    (一)「以文化人」與「文治教化」
    (二)諸文化特質的整合體
    (三)人類超越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
  二、文化與人性
    (一)文化與人的社會化
    (二)文化與人性的化育和提升
  三、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
    (一)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
    (二)價值觀決定人生之成敗和民族之興衰
    (三)價值觀引領和支撐文化之前行
  四、文化的永恆主題與神聖使命
    (一)「人應當如何生活」與人文教化之本
    (二)「我們如何在一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意義世界與安身立命
    (一)文化與「意義世界」
    (二)「三觀」與「意義世界」的構築
    (三)困境超越與安身立命
第四章  傳統倫理文化基因與意義世界建構
  一、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基因——「敬」「誠」「良知」
    (一)從周公的「敬天」「敬德」到孔子的「修己以敬」
    (二)從《大學》的「誠意」「正心」到王陽明的「致良知」
    (三)以良知培育和良習養成助推社會道德規範的完善
  二、儒家之人倫原理與核心德目
    (一)先秦儒家人性觀與「仁」「禮」兼備的思想體系
    (二)儒家之禮:社會生活秩序與倫理世界建構
    (三)儒家之仁:個體生命秩序與道德世界建構
    (四)儒家倫理思想之當代價值
  三、道家之倫理文化基因與人生智慧
    (一)「道」即「無為」,天道「無為」
    (二)「德」即「不德」,大德「不知有德」
    (三)道家智慧之要義:以柔克剛、明哲保身、滌除玄覽
第五章  傳統綱常與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
  一、中國古代社會傳統價值觀的形成進路
    (一)「五典」「五教」與諸「德」
    (二)「五倫」:中國人的倫理世界和精神家園

    (三)「四德」:中國人的道德結構和理想人格
    (四)「五常」「三綱」:中國古代社會傳統價值觀
  二、綱常倫理的功用與價值
    (一)何謂「綱常」
    (二)傳統綱常的依據及社會功能
    (三)傳統綱常蘊含的真理與價值
  三、多元社會的「一元共識」與價值重構
    (一)多元並存:生活世界的本真面貌
    (二)多元社會:萬物並育,合理多元
    (三)多元社會的共存法則:和而不同,包容開放
  四、「仁義禮智信」與當代核心價值觀
    (一)仁:以人為本與人性關懷
    (二)義:公平正義與堅守原則
    (三)禮:恭敬尊重與文明素養
    (四)智:崇尚知識與追求智慧
    (五)信:忠於職責與誠實守信
  五、中國道德傳統的接續與重構
    (一)傳統道德:社會存續的根基與「神聖鏈子」
    (二)道德傳統接續與重構之方法:「照著講」與「接著講」
    (三)中國道德傳統接續與重構的嘗試
第六章  道德教化、底線倫理與社會基準道德構築
  一、不學禮,無以立
  二、中國古代的「禮教」
    (一)禮的教化作用
    (二)古代禮義教化民眾的手段和模式
  三、中國古代的樂教
    (一)「樂」:心之聲,情之動
    (二)「樂」:通倫理,養萬物,德之華
    (三)「樂」:和天地,化異同,成天下
    (四)樂教:從「樂」之和諧到社會和諧
    (五)禮樂教化與社會的有序和諧
  四、審美教育與境界提升
    (一)當代社會的審關沉淪與審關危機
    (二)審關危機的根源
    (三)加強審關教育,提升審關素養和精神境界
  五、堅守底線倫理,構建基準道德
    (一)基準道德以底線倫理為參照
    (二)基準道德的特質與基本內涵
    (三)世俗道德與神聖道德的定位及轉化
    (四)基準道德構建的方法與路徑
第七章  道德自律與君子人格型塑
  一、正心誠意:道德自律之起點
    (一)「誠」乃人道之第一原則
    (二)成物成己:「誠」之實踐價值
  二、行已有恥:道德自律之內生動力
    (一)恥感及其重要性
    (二)恥感文化與恥感教育
    (三)恥感教育:明辨是非善惡、釀造良風關俗的切入點
    (四)恥感教育的方法與路徑
  三、人格尊嚴:道德自律之不竭動力

    (一)「尊嚴」及其重要性
    (二)如何養成有尊嚴的德性
  四、君子人格:道德自律之目標引領
    (一)「君子」與「君子之道」
    (二)君子的品格與素養
    (三)如何成為君子
第八章  角色美德與社會公德培育
  一、德性及其養成
    (一)西方的德性論
    (二)中國古代的德性倫理
    (三)道德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
    (四)德性是可以養成的
  二、美德與倫理共同體
    (一)關德與社會環境
    (二)倫理共同體對個體品德的影響
    (三)人類理性與社會進步
  三、角色美德的培育
    (一)角色與角色規範
    (二)角色關德的缺失與培養路徑
    (三)角色扮演與獨立人格
  四、社會公德的養成
    (一)社會公德及其缺失
    (二)「私域」與「公域」
    (三)家族精神與公共精神
  五、生活倫理、教化倫理與新道德范型建構
    (一)「生活倫理」「教化倫理」的界定
    (二)生活倫理與教化倫理的關係
    (三)倫理如何指導和引領生活
    (四)古代生活倫理資源的現代轉化
第九章  制度正義、倫理共同體與良序社會構建
  一、公平正義與倫理共同體的構築
    (一)倫理共同體的內涵與特性
    (二)善與正義的「第二天性」:倫理共同體的「內聚力」
    (三)角色規範與角色關德:倫理共同體「良序」的保障
  二、轉型期社會的規範整合與良序構建
    (一)以制度體製為保障增強道德規範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二)以正義為指導制定和完善各種社會制度
    (三)以價值引領與規範整合為路徑建立良序社會
    (四)「德福一致」:構建良序社會的必要氛圍
  三、倡揚正義,涵養德性,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一)何謂「人的尊嚴」
    (二)「人真正成為目的」: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之理念前提
    (三)社會公正: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之客觀前提
    (四)涵養德性: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之主觀前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