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美國左翼作家筆下的紅色中國形象(1925-1949)(精)

  • 作者:黃靜|責編:姬登傑
  • 出版社:九州
  • ISBN:9787510898976
  • 出版日期:2021/0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80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在20世紀「紅色三十年代」的世界左翼思潮中,一大批進步的、懷有革命理想的美國激進作家來到中國,觀察中國從舊社會邁入新社會的歷史進程。本書主要選取了他們中的佼佼者,美國著名記者、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埃德加·斯諾(「三S」)以他們的創作為研究對象,考察這三位左翼作家筆下的中國形象。他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建構的「紅色中國」形象是民主的、自由的、美好的,是對世紀初西方人眼中「黃禍」「鴉片鬼」「苦力」等負面形象的顛覆。他們的作品在西方廣泛傳播,締結了「紅色中國」的神話,開啟了「紅色中國」的話語模式,讓世界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如何從不起眼的「紅星」一步步登上中國政治、歷史大舞台,直至在世界發出璀璨的光芒。
    本書的邏輯理路是「三S」建構的「紅色中國」形象是對以往中國形象類型的突破,而這一文學形象反映了國際左翼知識分子對中國左翼文化的建構。圍繞「紅色中國」形象的生成語境和內容,本書主要討論「三S」建構該形象的緣由、過程、方式及影響。

作者介紹
黃靜|責編:姬登傑
    黃靜,女,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畢業於西南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興趣為異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話題。2016—2017年在美國羅格斯大學訪學一年,對美國左翼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書寫尤為關注。

目錄
緒論
    一、選題背景及緣由
    二、文獻綜述
    三、主要內容及方法
第一章  「紅色中國」的歷史語境
  第一節  紅色與國家形象
    一、西方文化中的「紅色」
    二、中國文化中的「紅色」
    三、「紅色中國」之名的由來
  第二節  西方記者與「紅色中國」
    一、西方的「中國形象」史
    二、早期西方記者的中國淘金歲月
    三、「紅色中國」的發現
第二章  「三S」對「紅色中國」形象的建構
  第一節  「紅色中國」的政黨及政權形象
    一、共產黨形象
    二、共產主義政權形象
    三、非西式民主:對自由派曲解的糾正
    四、延安形象:「紅色聖地」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政治領袖及軍事領袖形象
    一、毛澤東形象:理論家與詩人
    二、朱德形象:軍事家和農民情懷
    三、周恩來及其他軍事領袖形象
  第三節  紅軍形象
    一、紅軍戰士:為士兵形象正名
    二、對紅軍合法性的建構
    三、對紅軍的情感認同
  第四節  左翼作家及魯迅形象
    一、中國左翼作家群像:反抗者
    二、魯迅形象:精神巨人
    三、魯迅形象的多面性
第三章  「三S」書寫「紅色中國」的原因
  第一節  從想象到支持:「三S」的中國觀
    一、想象:早期東方主義視角
    二、同情:來華后的轉變
    三、支持:記錄紅色中國
  第二節  影響「三S」向左轉的美國因素
    一、美國左翼政治運動的資源
    二、美國文化戰線向左轉
    三、對美國左翼傳統的背離
  第三節  影響「三S」向左轉的中國因素
    一、從美國到中國:政治主體性的凸顯
    二、從白區到紅區:中國紅色革命的吸引
    三、從國際左翼到中國左翼:中國左翼文化圈的影響
  第四節  「三S」的身份認同與價值訴求
    一、「上帝」「民主」和「共產主義」:「三S」的價值觀
    二、多重文化經歷下的身份認同
    三、左翼政治身份的建構
第四章  「三S」的文體選擇與左翼立場
  第一節  紀實文體的選擇

    一、報告文學的時代性
    二、報告文學的審美性
    三、美國文學的新傳統
  第二節  藝術特徵
    一、「史筆」的敘事手法
    二、「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
    三、文本的歷史與歷史的文本
    四、多種文學表現手法
  第三節  左翼立場:意識形態的凸顯
    一、中國報告文學體
    二、左翼意識形態及表現
第五章  「三S」作品的傳播與影響
  第一節  「錯位與相容」:在中、美兩國的傳播
    一、第一階段:中國查禁,美國歡迎
    二、第二階段:中國懸置.美國嚴控
    三、第三階段:中美破冰后的復甦
  第二節  「三S」作品的地位及影響
    一、文學史地位
    二、「中國觀」的改變
    三、政治意義和國際影響
  第三節  「紅色中國」形象的文學影響和局限性
    一、「紅色中國」形象的文學影響
    二、「紅色中國」形象的局限性
餘論:以史為鏡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