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法哲學沉思錄(增訂註釋版)(精)

  • 作者:舒國瀅|責編:安靜
  • 出版社:廣西師大
  • ISBN:9787559840653
  • 出版日期:2021/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36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一部法律哲學專著。本書共有8章、64個命題,每章又由8個命題以及命題展開的內容構成。其邏輯縝密,環環相扣,哲思性強。
    作者分別探討了世界、理論與邏輯,宣示一種邏輯進路的哲學立場;法學、法哲學與法教義學的關係;法、存在、行為與規範;法律概念、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的關係,力圖證明法律規則是「行為規範」,法律原則是「證成規範」;法律體系、結構與效力的概念及關係;規範承受者對法律的服從、抵抗;價值多元、普遍共識與論證;時間、歷史、人與法治等問題。

作者介紹
舒國瀅|責編:安靜

目錄
一、世界、理論與邏輯
  命題1  這個世界是由理論表述的
  命題2  所有表述這個世界的理論都是不完全的
  命題3  表述世界的理論之間是相互競爭的
  命題4  相互競爭的理論並非不存在基本的約定
  命題5  這些理論約定的基礎就是人類思想所共有的邏輯
  命題6  承認這些邏輯的認識論根據在於人類的理性
  命題7  人類的理性是不證自明的
  命題8  理性的毀滅是一切理論的最終毀滅
二、法學、法哲學與法教義學
  命題9  法學是充滿理論爭議的學問,但也有自己的理論約定
  命題10  法教義學確定法學的基質和問學方式
  命題11  法教義學沉默之處,便有法哲學
  命題12  法哲學的目的在於使法學思想在邏輯上得以清晰
  命題13  法哲學的使命不是改造世界,而是認識世界
  命題14  法哲學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反思、解釋和批判
  命題15  法哲學是多元的,但不必然是混亂的
  命題16  法哲學的命運不是死亡,而是再生
三、法、存在、行為與規範
  命題17  法作為非物理存在,是由人類創設或約定的
  命題18  人類創設或約定法,在於規制人的行為
  命題19  法對人類行為的規制具有規範性
  命題20  行為規制的規範性可以通過人類行為的邏輯加以辨識
  命題21  人類行為與其應歸結的後果之關係不能看作是因果關係
  命題22  在邏輯結構上,法律規則乃行為規則與裁判規則的結合
  命題23  若無裁判規則,法就失去其所應有的本性
  命題24  無論行為規則,還是裁判規則,都是通過語言建構的
四、概念、規則和原則
  命題25  從語言上看,法是由法律概念構成的體系
  命題26  法律概念是對經驗生活素材的提煉和抽象
  命題27  法律概念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
  命題28  沒有法律概念,法律規則無以構成,但法律概念本身不能說明法律規則的性質
  命題29  法律規則排除任何個人對自己行為的合法律性判斷,並由此成為剛性的獨斷理由來源
  命題30  法律原則並不是行為規範,不直接構成行為理由
  命題31  法律原則可以用作裁判規則,但必須具備條件
  命題32  法律原則的適用不是「非此即彼」的
五、體系、結構與效力
  命題33  凡法律規範均構成體系,並在法律體系結構中有效
  命題34  離開法律原則,無從認識法律體系的結構
  命題35  法律體系結構諸關係通過法條加以展開
  命題36  法律體系的運行功能在於規範內部統一和因應外部變化
  命題37  法律體系是動態的
  命題38  法律體系的效力不能由法律體系本身證明,它的效力基礎在體系外部
  命題39  法律體系是經賦予並確認有效的
  命題40  法律體系是制度化的,依靠制度化運作
六、服從、抵抗與憲法權威
  命題41  法律體系在形式上要求規範承受者個人或集體遵行和服從
  命題42  規範承受者個人或集體自願遵行和服從法律,必然來自自我的內心認同
  命題43  基於自我的內心信念,規範承受者個人或集體,也可能抵抗法或法律體系的效力
  命題44  規範承受者個人或集體抵抗法律體系的效力必然首先表現為對制度化力量的抵抗

  命題45  對制度化力量的抵抗將會造成法律體系的「合法律性危機」
  命題46  尊重憲法權威是避免「合法律性危機」的必要條件
  命題47  憲法權威的失落,意味著整個法律體系的解體或崩潰
  命題48  重建憲法權威,有賴於整合規範承受者個人或集體的法律確信,並形成普遍的社會共識
七、價值多元、普遍共識與論證
  命題49  在價值多元社會中,每個人對於法或法律體系,均持有各自不同的主觀價值判斷
  命題50  對於法或法律體系持各自不同的主觀價值判斷,必然造成價值判斷上的爭議和衝突
  命題51  即使有統一的法或法律體系,仍會存在個人或集體的實踐差異
  命題52  解決價值判斷上的爭議和衝突,應首先尋求具有可公度性的評價法律的標準
  命題53  尋求具有可公度性的評價法律的標準,必須通過「公共領域」的理性論辯
  命題54  理性論辯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論證規則
  命題55  理性論辯的目的在於使聽眾信服並形成共識
  命題56  不通過理性論辯,無以證成對法或法律體系的反駁或質疑
八、時間、歷史、人與法治
  命題57  一切法律均處於一定的時間結構之中
  命題58  法律的歷史並非空洞的時間序列
  命題59  因為有了人,法律的歷史才不是空洞的
  命題60  法律是人的造物,人也被法律塑造
  命題61  不同時代的法律塑造不同類型的人類形象
  命題62  人治是理想的,但未必是現實的
  命題63  法治不是完美社會的完美原則,但無法治則無完美的社會
  命題64  世界的未來尚未可知,法治的使命尚未完成
參考文獻
  一、外文文獻
  二、中文文獻(含漢譯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