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海洋學與生活(第13版全彩印刷)

  • 作者:(美)阿蘭·P.特魯希略//哈洛德·V.瑟曼|責編:譚海平|譯者:李玉龍//范秦軍//吳林強
  • 出版社:電子工業
  • ISBN:9787121417726
  • 出版日期:2021/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51
人民幣:RMB 1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海洋學領域的暢銷書籍之一,全書從各種科學領域(地質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知識寶庫中,提煉出了與海洋相關的一些基礎科學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片,將海洋學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全書共分16章,主要內容包括地球簡介、板塊構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單元、海洋沉積物、水和海水、海氣相互作用、海洋環流、海浪和水動力學、潮汐、海灘、海濱線過程、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環境、生物生產力和能量傳遞、水層環境中的動物、底棲環境中的動物及海洋和氣候變化等。
    本書的設計編排獨具一格,每章開始有主要學習內容,每節結束有課堂小測驗,每章結束有主要內容回顧,中間穿插了大量插圖、表格、常見問題、科學過程、深入學習、生物特徵、簡要回顧、思考題、討論等特色內容。本書是面向各高校海洋學專業學生的導論性課程教材,同樣適用於海洋學工作者和對海洋感興趣的社會公眾。

作者介紹
(美)阿蘭·P.特魯希略//哈洛德·V.瑟曼|責編:譚海平|譯者:李玉龍//范秦軍//吳林強

目錄
第1章  地球簡介
  1.1  地球上的海洋為何獨一無二?
    1.1.1  地球上的神奇海洋
    1.1.2  地球上有多少海洋
    1.1.3  四大洋及南大洋
    1.1.4  海與洋
    1.1.5  海洋與大陸
  1.2  人類早期如何探測海洋?
    1.2.1  早期歷史
    1.2.2  中世紀
    1.2.3  歐洲的發現時代
    1.2.4  海洋科考的萌芽
    1.2.5  海洋學歷史
  1.3  海洋學包括哪些科學領域?
  1.4  什麼是科學過程?科學探究的本質是什麼?
    1.4.1  觀察
    1.4.2  假設
    1.4.3  實驗
    1.4.4  理論
    1.4.5  理論與真理
  1.5  地球和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1.5.1  星雲假說
    1.5.2  原始地球
    1.5.3  密度與密度分層
    1.5.4  地球內部結構
  1.6  地球上的大氣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1.6.1  地球大氣的起源
    1.6.2  地球海洋的起源
  1.7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嗎?
    1.7.1  氧氣對生命的重要性
    1.7.2  斯坦利·米勒實驗
    1.7.3  生物進化和自然選擇
    1.7.4  植物和動物的進化
  1.8  地球的年齡有多大?
    1.8.1  放射性測年
    1.8.2  地質年代表
  主要內容回顧
第2章  板塊構造和洋底
  2.1  支持大陸漂移的證據有哪些?
    2.1.1  檢驗觀點:岩石序列與山脈序列的匹配
    2.1.2  更多觀察:冰期及其他氣候證據
    2.1.3  化石證據:生物分佈
    2.1.4  反對的聲音
  2.2  板塊構造理論源自哪些觀測研究?
    2.2.1  地球磁場和古地磁
    2.2.2  海底擴張和海盆地貌特徵
    2.2.3  其他海洋盆地證據
    2.2.4  通過衛星探測板塊運動
    2.2.5  理論獲得認可
  2.3  板塊邊界存在哪些地貌特徵?

    2.3.1  離散型邊界的地貌特徵
    2.3.2  匯聚型邊界的地貌特徵
    2.3.3  轉換型邊界的地貌特徵
  2.4  測試模型:板塊構造能夠解釋海洋和陸地的其他地貌特徵嗎?
    2.4.1  熱點和地幔柱
    2.4.2  海山和海底平頂山
    2.4.3  珊瑚礁分佈
  2.5  地球過去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會怎樣?
    2.5.1  過去:古地理學
    2.5.2  未來:大膽預測
    2.5.3  預測模型:威爾遜旋迴
  主要內容回顧
第3章  海洋地貌單元
  3.1  海洋測深技術有哪些?
    3.1.1  探空測深
    3.1.2  回聲測深
    3.1.3  利用衛星從空中描繪海洋特徵
    3.1.4  地震反射剖面
  3.2  大陸邊緣存在哪些地貌特徵?
    3.2.1  被動型大陸邊緣和主動型大陸邊緣
    3.2.2  大陸架
    3.2.3  大陸坡
    3.2.4  海底峽谷和濁流
    3.2.5  大陸隆
  3.3  深海盆地存在哪些地貌特徵?
    3.3.1  深海平原
    3.3.2  深海平原的火山峰
    3.3.3  海溝和火山弧
  3.4  洋中脊存在哪些地貌特徵?
    3.4.1  火山地貌特徵
    3.4.2  熱液噴口
    3.4.3  斷裂帶和轉換斷層
    3.4.4  海洋島嶼
  主要內容回顧
第4章  海洋沉積物
  4.1  海洋沉積物如何採集?揭示了哪些歷史事件?
    4.1.1  海洋沉積物的採集過程
    4.1.2  海洋沉積物揭示的環境條件
    4.1.3  古海洋學
  4.2  成岩沉積物具有哪些特徵?
    4.2.1  成岩沉積物的成因
    4.2.2  成岩沉積物的成分
    4.2.3  成岩沉積物的結構
    4.2.4  成岩沉積物的分佈
  4.3  生物沉積物具有哪些特徵?
    4.3.1  生物沉積物的成因
    4.3.2  生物沉積物的成分
    4.3.3  生物沉積物的分佈
  4.4  水生沉積物具有哪些特徵?
    4.4.1  水生沉積物的成因

    4.4.2  水生沉積物的成分和分佈
  4.5  宇宙沉積物具有哪些特徵?
    4.5.1  宇宙沉積物的成因、成分和分佈
  4.6  遠洋沉積及淺海沉積如何分佈?
    4.6.1  海洋沉積混合物
    4.6.2  淺海沉積
    4.6.3  遠洋沉積
    4.6.4  海底沉積物能否反映表層海水狀況?
    4.6.5  全球海洋沉積物的厚度
  4.7  海洋沉積物能夠提供哪些資源?
    4.7.1  能源資源
    4.7.2  其他資源
  主要內容回顧
第5章  水和海水
  5.1  為什麼水的化學性質如此獨特?
    5.1.1  原子結構
    5.1.2  水分子
  5.2  水有哪些重要物理性質?
    5.2.1  熱學性質
    5.2.2  密度
  5.3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5.3.1  鹽度
    5.3.2  鹽度測定
    5.3.3  純水與海水之比較
  5.4  為什麼海水鹽度存在變化?
    5.4.1  鹽度變化
    5.4.2  影響海水鹽度的過程
    5.4.3  海水中溶解組分的增減
  5.5  海水鹽度在表層如何變化?隨深度如何變化?
    5.5.1  表層海水的鹽度變化
    5.5.2  鹽度隨深度而變化
    5.5.3  鹽度躍層
  5.6  海水密度隨深度如何變化?
    5.6.1  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
    5.6.2  溫度和密度隨深度而變化
    5.6.3  溫度躍層和密度躍層
  5.7  海水是酸性的還是鹼性的?
    5.7.1  pH標度
    5.7.2  碳酸鹽緩衝系統
  5.8  海洋中碳和氧分佈的控制因素有哪些?
    5.8.1  海洋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及分佈
    5.8.2  海洋中溶解氧的溶解度及分佈
    5.8.3  海洋中的溶解碳和溶解氧如何影響氣候?
  主要內容回顧
第6章  海氣相互作用
  6.1  引發地球上的太陽輻射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6.1.1  地球為何存在季節變化?
    6.1.2  緯度如何影響太陽輻射的分佈
    6.1.3  海洋熱流
  6.2  大氣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6.2.1  大氣的組成成分
    6.2.2  大氣的溫度變化
    6.2.3  大氣的密度變化
    6.2.4  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
    6.2.5  大氣壓
    6.2.6  大氣運動
    6.2.7  舉例說明:不自轉的地球
  6.3  科里奧利效應如何影響運動物體?
    6.3.1  教學案例1:旋轉木馬的透視圖和參照系
    6.3.2  教學案例2:兩枚導彈的故事
    6.3.3  科里奧利效應隨緯度而變化
  6.4  全球大氣環流模式有哪些?
    6.4.1  環流圈
    6.4.2  氣壓
    6.4.3  風帶
    6.4.4  邊界
    6.4.5  環流圈:理想或真實?
  6.5  海洋如何影響全球天氣現象和氣候模式?
    6.5.1  天氣與氣候
    6.5.2  風
    6.5.3  風暴和鋒面
    6.5.4  熱帶氣旋(颶風)
    6.5.5  海洋氣候模式
  6.6  風能是否能夠作為能源加以利用?
  主要內容回顧
第7章  海洋環流
  7.1  如何測量海流?
    7.1.1  表層流的測量
    7.1.2  深層流的測量
  7.2  海洋表層流的成因及其組織方式是什麼?
    7.2.1  表層流的成因
    7.2.2  海洋表層環流的主要組成
    7.2.3  海洋表層環流的其他影響因素
    7.2.4  海流與氣候
  7.3  上升流和下沉流是如何形成的?
    7.3.1  表層水輻散
    7.3.2  表層水輻合
    7.3.3  沿岸上升流與沿岸下沉流
    7.3.4  上升流的其他成因
  7.4  各海洋盆地存在哪些主要表層環流模式?
    7.4.1  南極環流
    7.4.2  大西洋環流
    7.4.3  印度洋環流
    7.4.4  太平洋環流
  7.5  海冰和冰山是如何形成的?
    7.5.1  海冰的形成
    7.5.2  冰山的形成
  7.6  深海海流是如何形成的?
    7.6.1  溫鹽環流的成因
    7.6.2  深層水的來源

    7.6.3  全球深水環流
  7.7  海流產生的能量是否能夠作為能源?
  主要內容回顧
第8章  海浪和水動力學
  8.1  海浪是如何生成及傳播的?
    8.1.1  擾動生成海浪
    8.1.2  波浪運動
  8.2  海浪具有哪些特徵?
    8.2.1  海浪術語
    8.2.2  圓形軌道運動
    8.2.3  深水波
    8.2.4  淺水波
    8.2.5  過渡波
  8.3  風生浪是如何發育的?
    8.3.1  海浪的發育
    8.3.2  干涉模式
    8.3.3  瘋狗浪
  8.4  碎浪帶中的海浪如何變化?
    8.4.1  海浪接近海濱時的物理變化
    8.4.2  破碎波和衝浪運動
    8.4.3  海浪折射
    8.4.4  海浪反射
  8.5  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8.5.1  海岸的影響
    8.5.2  海嘯的歷史及近期實例
    8.5.3  海嘯預警系統
  8.6  海浪能量是否能夠作為能源?
    8.6.1  海浪發電廠和海浪農場
    8.6.2  全球海岸沿線的海浪能量資源
  主要內容回顧
第9章  潮汐
  9.1  海洋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9.1.1  引潮力
    9.1.2  潮汐隆起:月球的影響
    9.1.3  潮汐隆起:太陽的影響
    9.1.4  地球自轉與潮汐
  9.2  潮汐在月潮周期內如何變化?
    9.2.1  月潮周期
    9.2.2  複雜因素
    9.2.3  理想潮汐預測
  9.3  海洋中的潮汐是什麼樣的?
    9.3.1  無潮點和同潮線
    9.3.2  大陸的影響
    9.3.3  其他影響因素
  9.4  潮汐形態有哪些類型?
    9.4.1  全日潮形態
    9.4.2  半日潮形態
    9.4.3  混合潮形態
  9.5  沿海地區存在哪些潮汐現象?
    9.5.1  潮汐的極端案例:芬迪灣

    9.5.2  沿海潮流
    9.5.3  漩渦:是真實還是虛構?
    9.5.4  銀漢魚:海灘上產卵
  9.6  潮汐可以發電嗎?
    9.6.1  潮汐發電廠
  主要內容回顧
第10章  海灘、海濱線過程和近岸海洋
  10.1  沿海區域是如何定義的?
    10.1.1  海灘術語
    10.1.2  海灘的物質組成
  10.2  海灘上的沙子是如何運移的?
    10.2.1  垂直於海濱線的運移
    10.2.2  平行於海濱線的運移
  10.3  侵蝕型海濱和堆積型海濱的典型地貌特徵是什麼?
    10.3.1  侵蝕型海濱的地貌特徵
    10.3.2  堆積型海濱的地貌特徵
  10.4  海平面變化如何形成新生海濱線和淹沒海濱線?
    10.4.1  新生海濱線的地貌特徵
    10.4.2  淹沒海濱線的地貌特徵
    10.4.3  海平面的變化
  10.5  硬穩定是如何影響海岸線的?
    10.5.1  丁壩和丁壩群
    10.5.2  突堤
    10.5.3  防波堤
    10.5.4  海堤
    10.5.5  硬穩定的替代方案
  10.6  近海具有哪些特徵和類型?
    10.6.1  近海的特徵
    10.6.2  河口
    10.6.3  潟湖
    10.6.4  邊緣海
  10.7  濱海濕地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10.7.1  濱海濕地的類型
    10.7.2  濱海濕地的特徵
    10.7.3  濱海濕地的消失
  主要內容回顧
第11章  海洋污染
  11.1  什麼是污染?
    11.1.1  海洋污染的定義
    11.1.2  環境生物監測
    11.1.3  在海洋中處置廢棄物
  11.2  哪些海洋環境問題與石油污染有關?
    11.2.1  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溢油事件(1989年)
    11.2.2  其他石油泄漏
    11.2.3  海洋中石油污染物的危害性
    11.2.4  對海洋中石油的其他憂慮
    11.2.5  溢油的清理
    11.2.6  溢油的防範
  11.3  哪些海洋環境問題與非石油化學污染有關?
    11.3.1  污水污泥

    11.3.2  滴滴涕和多氯聯苯
    11.3.3  汞與水俁病
    11.3.4  其他類型的化學污染物
  11.4  哪些海洋環境問題與非點源污染有關?
    11.4.1  非點源污染和垃圾
    11.4.2  海洋垃圾:塑料
  11.5  個人能夠為防止海洋污染做些什麼事情?
  11.6  哪些海洋環境問題與生物污染有關?
    11.6.1  杉葉蕨藻
    11.6.2  斑馬貽貝
    11.6.3  海洋生物污染的其他案例
  主要內容回顧
第12章  海洋生命和海洋環境
  12.1  什麼是生物及其如何分類?
    12.1.1  生命的工作定義
    12.1.2  生命的三域
    12.1.3  生物的六界
    12.1.4  林奈和生物分類
  12.2  海洋生物是如何分類的?
    12.2.1  浮遊生物
    12.2.2  游泳生物
    12.2.3  底棲生物
  12.3  海洋物種知多少?
    12.3.1  為什麼海洋物種的數量這麼少?
    12.3.2  水層環境和底棲環境中的物種
  12.4  海洋生物如何適應海洋的物理條件?
    12.4.1  物理支撐需求
    12.4.2  黏度
    12.4.3  溫度
    12.4.4  鹽度
    12.4.5  溶解氣體
    12.4.6  水的高透明度
    12.4.7  壓力
  12.5  海洋環境主要劃分為哪些部分?
    12.5.1  水層/海水環境
    12.5.2  底棲(海底)環境
  主要內容回顧
第13章  生物生產力和能量傳遞
  13.1  什麼是初級生產力?
    13.1.1  初級生產力的測量
    13.1.2  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13.1.3  海水中的光傳播
    13.1.4  為什麼海洋邊緣的生命如此豐富?
  13.2  光合海洋生物有哪些類型?
    13.2.1  種子植物
    13.2.2  大型藻類
    13.2.3  微型藻類
    13.2.4  海洋富營養化和死區
    13.2.5  光合細菌
  13.3  不同區域的初級生產力有何差異?

    13.3.1  極地(高緯度)海洋的生產力:北緯及南緯60°?90°
    13.3.2  熱帶(低緯度)海洋的生產力:北緯及南緯0°?30°
    13.3.3  溫帶(中緯度)海洋的生產力:北緯及南緯30°?60°
    13.3.4  不同區域的生產力對比
  13.4  能量和營養鹽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如何傳遞?
    13.4.1  海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13.4.2  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鹽流動
    13.4.3  海洋攝食關係
  13.5  海洋漁業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3.5.1  海洋生態系統和漁業
    13.5.2  過度捕撈
    13.5.3  附帶漁獲物
    13.5.4  漁業管理
    13.5.5  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洋漁業的影響
    13.5.6  海鮮選擇
  主要內容回顧
第14章  水層環境中的動物
  14.1  海洋生物為什麼能駐留在海底之上?
    14.1.1  氣室的用途
    14.1.2  漂浮能力
    14.1.3  游泳能力
    14.1.4  浮遊動物的多樣性
  14.2  水層生物具有哪些覓食適應性?
    14.2.1  機動性:突襲者和巡遊者
    14.2.2  游泳速度
    14.2.3  深水游泳生物的適應性
  14.3  水層生物具有哪些逃生適應性?
    14.3.1  集群
    14.3.2  共生
    14.3.3  其他適應性
  14.4  海洋哺乳動物有什麼特徵?
    14.4.1  哺乳動物的特徵
    14.4.2  食肉目
    14.4.3  海牛目
    14.4.4  鯨目
  主要內容回顧
第15章  底棲環境中的動物
  15.1  岩質海濱沿線存在哪些生物群落?
    15.1.1  潮間帶
    15.1.2  浪花帶:生物及其適應性
    15.1.3  高潮帶:生物及其適應性
    15.1.4  中潮帶:生物及其適應性
    15.1.5  低潮帶:生物及其適應性
  15.2  沉積物覆蓋海濱沿線存在哪些生物群落?
    15.2.1  沉積物的物理環境
    15.2.2  潮間帶
    15.2.3  沙灘:生物及其適應性
    15.2.4  泥灘:生物及其適應性
  15.3  外濱淺海海底存在哪些生物群落?
    15.3.1  岩質底部(潮下帶):生物及其適應性

    15.3.2  珊瑚礁:生物及其適應性
    15.3.3  珊瑚礁的發育
  15.4  深海海底存在哪些生物群落?
    15.4.1  物理環境
    15.4.2  食物來源和物種多樣性
    15.4.3  深海熱液噴口生物群落:生物及其適應性
    15.4.4  低溫滲口生物群落:生物及其適應性
    15.4.5  深海生物圈:新前沿
  主要內容回顧
第16章  海洋和氣候變化
  16.1  地球氣候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
    16.1.1  碳循環
  16.2  地球近期氣候變化:是自然事件還是人類活動影響?
    16.2.1  科學界是否就人類活動引發氣候變化達成共識
    16.2.2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記錄人類引發的氣候變化
  16.3  大氣溫室效應由哪些因素引發?
    16.3.1  地球的熱量收支和波長變化
    16.3.2  引發溫室效應的氣體有哪些
    16.3.3  其他因素:氣溶膠
    16.3.4  由於全球變暖而發生的氣候變化記錄有哪些
  16.4  全球變暖引發了哪些海洋變化?
    16.4.1  海洋溫度上升
    16.4.2  深水環流改變
    16.4.3  極地海冰融化
    16.4.4  海洋酸化
    16.4.5  海平面上升
    16.4.6  預測和觀測到的其他變化
  16.5  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數量?
    16.5.1  方法1:可再生清潔能源
    16.5.2  方法2: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決方案——改變行為
    16.5.3  方法3: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工程解決方案
    16.5.4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主要內容回顧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