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 作者:唐君毅|責編:王佶
  • 出版社:九州
  • ISBN:9787510888472
  • 出版日期:2021/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27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哲學原論》共六卷,包括《導論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個別哲學家為對象,而是以若干名辭與問題為研究中心,貫論中國哲學。重在探尋中國哲學問題與哲學名辭義訓之原始,進而引繹其涵義。觀其涵義演變,並以此彰顯思想義理次第孳生之原。全書本哲學以言哲學史,又本哲學史以言哲學。本書是《中國哲學原論》之第二部,主題為「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全書縱觀中國哲學全史,扣緊「性」這一核心問題,次第展示中國先哲言人性的種種義理及其所成的義理世界,以論述二千余年人性思想的發展,內容及於先秦、漢、魏之人性論,隋唐佛家之性論,及宋明之心性論等。

作者介紹
唐君毅|責編:王佶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著名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出身書香門第,接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曾任江南大學教務長。

目錄
自序
  一  本書寫作之宗趣及其所論述之範圍
  二  本書論述之方式、態度與方法
  三  本書之內容
第一章  中國人性觀之方向與春秋時代之對德言性、孔子之對習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與孟子之即心言性
  一  人性觀中西哲之勝義及中國人性觀之方向
  二  具體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時代之對道德理想而言性,與孔子言性相近、習相遠之涵義
  三  告子之言義外及生之謂性之諸涵義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統攝即生言性之說之四義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義
第二章  莊子之復心言性、荀子之對心言性與《中庸》之即性言心
  一  心知、機心、成心之禍患
  二  復性命之情之生活意義
  三  心之思慮所成之禮義文理與性之對較關係,及性惡之義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與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五  《中庸》之即誠言性,即明言心,與率性盡性
  六  盡己性與盡人性、盡物性之涵義
第三章  乾坤之道、禮樂之原、政教之本,與秦漢學者之言性
  一  《易傳》之即繼言善、即成言性,與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二  運神明以知乾坤之道,與即道言性
  三  《禮記》之尚情,與其即禮樂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論
  四  禮樂、人情、德行與天地之道
  五  秦漢學者言性之目標,與《呂覽》《淮南》之貴生全性、即壽言性與攝德歸性
  六  率性循性,與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七  綜論道家型之生命狀態之價值
第四章  漢魏學者對客觀的人性之分解的說明
  一  漢儒之謂人性為一客觀之論題,董仲舒之為成王者之任,而隨名入理以言性之說
  二  隨名人理之思路之局限,與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觀點之討論
  三  氣分為陰陽二者之觀念之形成與其涵義
  四  人性與陰陽善惡及性三品之論
  五  性之品級之觀念之所以立,與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純價值義之性
  六  劉劭為任使眾材,而即形征性,論才性之品與逐步客觀化之觀人術
第五章  客觀的人性論之極限與魏晉人之重個性及個性之完成之道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義及其與中國傳統言性之異同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與唯識宗即識言性及即種姓言性
第八章  佛心與眾生之佛性
第九章  華嚴之性起與天台之性具及其相關連之問題
第十章  禪宗與佛學他宗及惠能《壇經》之自性義與工夫
第十一章  由佛再人儒之性論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與即理言性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氣心性論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陽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體義
第十五章  陽明學派及東林學派對「至善」及「無善無惡」之重辨與劉蕺山之言心性之本體工夫義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氣質」「才」「習」「情」「欲」以言性義
第十七章  總論性之諸義及言性之諸觀點,與中國言性思想之發展
附編:原德性工夫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