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社會心理學概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

  • 作者:編者:周曉虹|責編:張婧涵
  • 出版社:高等教育
  • ISBN:9787040540178
  • 出版日期:2021/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58
人民幣:RMB 46.1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本教材以綜合的視角,圍繞現代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分六大知識模塊論述,全面反映不同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知識。第一模塊包括緒論、第一章和第二章,闡釋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學科性質和研究取向。第二模塊是第三章,力圖對人的社會行為模塑過程或人的社會化作出說明。第三模塊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闡述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的傳統研究議題,包括社會認知、社會動機和社會態度。第四模塊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通過對溝通與互動、人際關係的研究,解決人際層面的社會心理的研究任務。第五模塊包括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討論群體的社會心理、群際關係以及集群行為的研究。第六模塊是第十二章,以文化的影響和社會變遷的力量為線索,對人格和社會行為的形成變化作出分析。

作者介紹
編者:周曉虹|責編:張婧涵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複雜性
    二、有關研究對象的經典論述
    三、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
  第二節  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制約因素
    一、社會
    二、文化
    三、人格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取向
    一、交叉性與獨立性
    二、理論性與應用性
    三、主要研究取向
    四、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心理學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意義
    一、揭示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基本規律
    二、探尋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變遷軌跡
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一、孕育時期
    二、形成時期
    三、確立時期
    四、擴展時期
  第二節  國外社會心理學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美國的社會心理學
    二、歐洲的社會心理學
    三、歐美以外的社會心理學探索
  第三節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萌生與發展
    一、西學東漸與中國社會心理學的萌生
    二、重建以來的中國社會心理學
    三、社會變遷與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四、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心理學
第二章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
    一、方法論與哲學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視角
    三、社會科學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學方法論
  第二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研究方法多樣性的來源
    二、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
    三、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方法
    四、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拓展
    一、學科交叉與融合背景下的社會心理學
    二、社會心理學的博弈論分析方法
    三、社會心理學的電腦模擬研究法
    四、社會心理學的大數據研究方法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一、科學研究的困難與科學精神
    二、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實驗啟動的技術問題

    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規範問題
第三章  人格、自我與社會化
  第一節  環境與人格
    一、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二、文化類型與人格特質
    三、人格理論與人格測量
    四、有關中國人性格的若干討論
  第二節  自我與自我意識
    一、自我的形成
    二、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理論
    三、自我:東方與西方的比較
  第三節  個體的社會化
    一、社會化的要素
    二、社會化的過程與類型
    三、社會化的變異
    四、傳統與現代:社會化模式的變遷
  第四節  社會化與社會角色
    一、面具、角色與互動
    二、地位、規範與期待
    三、角色理論
    四、人情與面子
第四章  社會動機
  第一節  內驅力、需要和社會動機的內涵與基礎
    一、內驅力、需要和社會動機
    二、與需要和動機相關的研究
    三、社會動機的性質與系統
  第二節  社會動機的理論解釋
    一、本能:從麥獨孤到威爾遜
    二、社會動機的非本能論解釋
    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動機觀
  第三節  侵犯與利他行為
    一、侵犯:先天與後天之辯
    二、利他主義與親社會行為
    三、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解釋
  第四節  其他形式的社會動機及其調控
    一、成就動機
    二、權力動機
    三、親和動機
    四、社會動機的激發與控制
第五章  社會認知
  第一節  社會認知及其圖式
    一、社會認知及其特徵
    二、圖式與社會認知
  第二節  印象的形成與印象整飾
    一、印象形成及其特點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三、印象整飾
  第三節  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
    一、認知者
    二、認知對象

    三、認知情境
    四、認知偏差
  第四節  社會行為的歸因
    一、歸因理論
    二、歸因偏差
    三、歸因與社會文化的制約
第六章  社會態度
  第一節  社會態度的基本內涵
    一、態度的概念界定
    二、態度的構成與結構
    三、態度的功能與作用
  第二節  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一、態度形成的理論分析與解釋
    二、態度改變的過程與形式
  第三節  詘會態度與社會行為
    一、態度與行為的關係及其模型
    二、態度對行為的影響
    三、行為對態度的影響
  第四節  現實生活中的態度偏差
    一、偏見與歧視
    二、性別、社群與階層的分析
第七章  人際溝通與社會互動
  第一節  社會互動的理論分析
    一、符號互動論
    二、擬劇論
    三、常人方法論
  第二節  社會互動的主要類型
    一、對稱性社會互動
    二、非對稱性社會互動
  第三節  人際溝通的本質
    一、人際溝通與社會互動的異同
    二、人際溝通的方式
    三、人際溝通的網路
  第四節  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一、語言溝通
    二、非語言溝通
第八章  人際關係
  第一節  人際關係的基本形式
    一、人際關係的本質
    二、人際關係的類型
  第二節  人際吸引
    一、人際吸引的概念
    二、人際吸引的規則
  第三節  情感與親密關係
    一、人際關係中的友誼
    二、人際關係中的愛情
    三、人際關係中的親情
    四、親密關係的形成與結束
  第四節  人際信任與社會信任
    一、人際信任

    二、社會信任
第九章  群體的社會心理學
  第一節  群體生活的本質與意義
    一、群體與個體的關係
    二、群體與群際關係
    三、群體生活的表現形式與行為特點
    四、群體生活的必要性與群體規範
  第二節  社會影響的形式與路徑
    一、社會影響的幾種主要類型
    二、社會影響的產生路徑
    三、社會影響對群體結構的作用
  第三節  群體決策
    一、群體發展和群體功能
    二、群體決策的基本要素
    三、群體決策的規則
    四、群體決策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節  群體凝聚力與群體領導
    一、群體凝聚力及其特徵
    二、領導的類型與行為風格
    三、領導與群體凝聚力
第十章  群際關係
  第一節  群際關係的譜系
    一、群際關係研究的知識基礎
    二、最簡群體範式
  第二節  群際關係的利益範式
    一、前奏:相對直覺化的理論模型
    二、相對剝奪模型
    三、現實群體利益衝突模型
  第三節  群際關係的社會認同範式
    一、社會認同論的核心構念
    二、社會認同論的實證證據
  第四節  偏差地圖與恐懼管理
    一、偏差地圖模型
    二、恐懼管理過程
  第五節  降低群際衝突的基本策略
    一、接觸假設及其拓展
    二、不同的範疇化策略
    三、「文化自覺」的培育
第十一章  集群行為與社會運動
  第一節  集群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一、集群行為:概念界定與類型
    二、集群行為的特點
    三、集群行為的影響因素
    四、集群行為理論
  第二節  群氓行為
    一、群氓及其類型
    二、暴亂與騷亂
    三、群體性事件:群氓行為的本土研究
    四、和諧社會建設與群體性事件的控制
  第三節  大眾行為

    一、時尚及其心理機制
    二、時尚的演變與傳播規律
    三、恐慌的原因與特徵
    四、流言與謠言
  第四節  社會運動
    一、社會運動的概念
    二、社會運動的一般發展過程
    三、社會運動理論
    四、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運動觀
第十二章  社會心理的現代變動
  第一節  現代化與全球化:現代性的塑造
    一、三大革命與現代性的誕生
    二、全球化與現代性的擴張
    三、現代性的心理層面
  第二節  文化震蕩
    一、文化震蕩及其成因
    二、包容與理解他者
    三、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第三節  代際關係的變革
    一、代際關係的社會和文化基礎
    二、代際關係的斷裂與對峙
    三、代際關係的重塑
  第四節  社區意識的淡化與網路社會心理
    一、社區意識的淡化
    二、網路與虛擬社區
    三、虛擬社區中的人類行為
  第五節  社會變遷與中國體驗
    一、改革開放與中國人社會心理的嬗變
    二、當代中國人精神嬗變的邊際性
    三、中國體驗:社會變遷的精神呈現
閱讀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表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