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電影史(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 作者:鍾大豐//舒曉鳴
  • 出版社:中國廣播影視
  • ISBN:9787504327840
  • 出版日期:1995/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6
人民幣:RMB 24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電影史》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向學習電影創作的學生們介紹各個時期主要的藝術運動和藝術思潮、重要的電影藝術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於了解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線索和優秀傳統。為適應教學的需要,我們以教學中現有的影征資料為基礎,著重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介紹中國電影的歷史。我們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同學們在將來的創作中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民族電影傳統中有益的經驗,推動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19世紀末,當世界文藝從古典時期邁向現代的時候,電影剛剛誕生。在中國,當「五四」之後中國現代文學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電影才開始故事片創作,無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還沒有擺脫原始狀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正努力追趕著現代文藝的步代,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這使我們無法直接套用傳統的歷史和文學史的分期方法來敘述電影的歷史,而只能嘗試尋找更能反映中國電影發展道路的方法進行敘述。

作者介紹
鍾大豐//舒曉鳴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影戲」——中國電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第一節  最初的嘗試
  第二節  「影戲」——中國主流電影傳統的形成
  第三節  新文人的舊電影
第二章  30年代電影(1932年-1937年)
  第一節  時代變革帶來了電影的變革
  第二節  現實主義與左翼電影劇作中的兩種風格
  第三節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第四節  在學習中探索
  第五節  探索有聲電影的藝術規律
第三章  戰時與戰後(1937年-1949年)
  第一節  從延?到重新高漲
  第二節  「影戲」電影統治地位的確立
  第三節  「文華」與非主流電影的藝術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國電影(1949年-1966年)
  第一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
  第二節  「十七年」各個時期的藝術特點
  第三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主導樣式及其它
  第四節  「十七年」中國電影的小結
第五章  「」時期的中國電影(1966年-1976年)
  第一節  「紀要」的發表及江青對中國電影的全盤否定
  第二節  「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及樣板戲電影的攝製「經驗」
  第三節  故事片的創作情況
第六章  「新時期」的中國電影(1976年-1989年)
  第一節  「恢復時期」的電影創作情況(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節  第一次創新浪潮(1979年-1980年)
  第三節  老導演的新成就
  第四節  中年導演的成熟
  第五節  青年導演的崛起
  第六節  多元化的探索
結束語
主要參考影片
主要參考閱讀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