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文化認同視域下的西夏藏傳佛教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雙一流文庫

  • 作者:崔紅芬//文志勇|責編:宋燕鵬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0384667
  • 出版日期:2021/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34
人民幣:RMB 1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兩千多年以來,絲綢之路上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發現的考古遺跡、文獻文物或圖像等見證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對話和交流,揭示了各民族交融互動的歷史。黑水城、敦煌、張掖、武威、銀川、靈武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獻即是其中之一,它們成就了西夏學研究,也推動了西夏文獻與藏傳佛教文獻、敦煌文獻的交叉研究。西夏(1038—1227)是以党項為主體建立的民族政權,國祚近兩個世紀,其統轄範圍包括今寧夏、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境內生活著党項、漢、吐蕃、回鶻、契丹等民族。西夏先後與宋、遼、金對峙存在,其占河西、控大漠,交通便利,又與周邊藏、漢、契丹、回鶻等民族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党項與藏族有密切淵源關係,內遷前接受藏傳佛教,內遷建立政權后,仍與藏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大量藏地僧人攜經典來到西夏,或出任西夏帝師、國師,或在功德司任職,他們弘傳佛法,翻譯經典,促進藏傳佛教在西夏的傳播。本書梳理了党項與藏族的歷史淵源,探討了藏傳佛教經典的翻譯、藏傳佛教宗派的流傳,分析了西夏對藏、漢佛教藝術的吸收與融攝,考察了在西夏擔任帝師與國師的藏地僧人,以及西夏藏傳佛教對後世的影響等。西夏、宋、遼、金是歷史上割據分裂時代,也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時期。西夏重要的地理位置、多民族雜居生活狀況和寬鬆的文化政策,使西夏文化呈現繽紛多彩的特色,也使西夏佛教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

作者介紹
崔紅芬//文志勇|責編:宋燕鵬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選題基礎與研究內容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回顧
第一章  党項與藏傳佛教的淵源
  第一節  藏傳佛教發展史略述
  第二節  吐蕃佔領河西與藏傳佛教外傳
  第三節  党項對藏傳佛教的接受
第二章  西夏建立與藏傳佛教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夏政權與涼州六谷吐蕃的關係
  第二節  西夏政權與甘州回鶻的關係
  第三節  西夏與河湟吐蕃的關係
  第四節  藏傳佛教傳人西夏的年代
第三章  西夏藏傳佛教寺院與譯經場
  第一節  藏傳佛教寺院和石窟寺
  第二節  西夏譯經場的設立與分工
第四章  西夏的師號與僧人管理
  第一節  西夏的帝師
  第二節  西夏的國師
  第三節  西夏的法師與禪師
  第四節  西夏對僧人的管理
第五章  藏傳佛教宗派在西夏傳播及影響
  第一節  西夏與藏傳佛教的宗派
  第二節  西夏藏傳佛教經典的來源及修習儀軌
  第三節  藏族僧人對西夏佛教的影響與貢獻
第六章  西夏藏傳佛教藝術與特徵
  第一節  西夏遺存藏式佛塔
  第二節  西夏遺存藏式繪畫及特色
  第三節  藏式塑像及擦擦
  第四節  西夏藏傳佛教藝術特色
第七章  西夏藏傳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第一節  西夏觀音信仰
  第二節  凈土經典及其信仰
  第三節  西夏文殊與五台山信仰
  第四節  護國救世思想的流行
  第五節  贊佛齋懺的流行
第八章  西夏藏傳佛教對後世的影響
  第一節  元明續刊西夏文佛經
  第二節  西夏遺民的佛事活動及其影響
結語
附錄:西夏密教典籍與儀軌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