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上下)/宗教研究系列/鳳凰文庫

  • 作者:楊維中|責編:朱曉瑩
  • 出版社:江蘇人民
  • ISBN:9787214075185
  • 出版日期:2012/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003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研究成果,內容主要包括:如來藏系經典的漢譯以及重要的如來藏經典文本所包含的思想之研究。書中重點研究分析的如來藏類佛經和論典為《如來藏經》、《央掘魔羅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雲經》、《大般涅槃經》、《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究竟一乘寶性論》、《佛性論》、《大乘起信論》等。在將如來藏經典的漢譯歷程及其十一部經和三部論的結構、基本內容以及如來藏思想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之後,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首先,上述如來藏經典全部不存在「偽經」或「偽論」的問題。其次,如來藏經典並非大乘佛教獨立的派系,而是對於如來法身以及眾生成佛的依據等問題所作的新詮釋,尤其是,後期如來藏經典已經被瑜伽行派所吸收攝取。最後,在思想層面,如來藏說並不存在近代以來學術界所指責的與「大梵」說沒有區別等問題;宣稱如來藏是「基體」因而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等說法是沒有經典根據的。

作者介紹
楊維中|責編:朱曉瑩
    楊維中,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陝西千陽人。主要著作包括:《道生大師傳》、《心性與佛性》、《新譯<佛國記>》、《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新譯(華嚴經·十地品>》、《中國佛學》、《中國唯識宗通史》等。近年主要從事中國佛教史研究,是賴永海先生主編十五卷《中國佛教通史》的主要作者。

目錄
作者序
導言
第一章  如來藏經典的形成
  第一節  如來藏經典的形成過程
    一、「如來藏」一語的起源
    二、「佛身」觀與如來藏觀念的起源
    三、「種姓」、「心性」觀念與如來藏思想的形成
    四、如來藏經論的出現
  第二節  如來藏經典與大乘「三系判教」
    一、「三系」說的提出及其背景
    二、「三系」說的內在意圖
    三、如來藏思想是否為印度大乘佛教的獨立派系?
第二章  早期如來藏經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響
  第一節  《如來藏經》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響
    一、《如來藏經》的漢譯版本考
    二、《如來藏經》的結構
    三、如來藏「九喻」及其象徵含義
    四、《如來藏經》在中土的影響
  第二節  《央掘魔羅經》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響
    一、《央掘魔羅經》的漢譯版本考
    二、《央掘魔羅經》的結構及主要內容
      (一) 序分
      (二) 央掘魔羅與十六位會眾辯論法義
      (三) 佛為央掘魔羅及大弟子授記
      (四) 祇陀林會之一
      (五) 祇陀林會之二
      (六) 祇陀林會之三
      (七) 流通分
    三、如來藏思想
      (一)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二) 空與如來藏
      (三) 如來藏是菩薩乘區別于聲聞乘的標誌
      (四) 「一身」與「多身」
      (五) 弘揚如來藏思想
    四、《央掘魔羅經》在中土的影響
      (一) 作為佛學思想經典的影響
      (二) 作為惡人轉善之範例的影響
      (三) 作為素食制度之依據的《央掘魔羅經》
  第三節  《不增不減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不增不減經》的漢譯
    二、《不增不減經》的結構
    三、眾生界不增不減
      (一) 持「增減」見的危害
      (二) 後世眾生起「增減」見
      (三) 依「減見」諸「見」
      (四) 依「增見」起諸「見」
    四、眾生界即如來藏即法身
      (一) 如實知「一界」
      (二) 法身
      (三) 眾生界「三種法」

      (四) 依「三種法」不起「二邪見」
  第四節  《大法鼓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大法鼓經》的結構及其基本內容
      (一) 序分
      (二) 佛世尊與阿難的對話
      (三) 佛世尊與大迦葉的對話
      (四) 阿難、迦葉與佛的對話
      (五) 迦葉再次提問
      (六) 流通分
    二、涅槃與「妙色」
    三、眾生與世間
    四、「三乘涅槃」與「一乘涅槃」
    五、涅槃、「我」與「法身」
  第五節  《勝鬘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勝鬘經》漢譯本考
    二、《勝鬘經》的結構及其基本內容
      (一) 經名含義
      (二) 全經結構
      (三) 序分
      (四) 正宗分的結構
      (五) 嘆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章  
      (六) 大乘行願
      (七) 勝鬘夫人師子吼章
      (八) 流通分
    三、說入一乘章
      (一) 章名之含義
      (二) 攝受正法即摩訶衍
      (三) 會小因以入一乘
      (四) 二乘所獲四智、涅槃不究竟
      (五) 如來獲究竟四智、究竟涅槃
      (六) 會小果入一乘
    四、無量四諦
      (一) 無邊聖諦章
      (二) 四諦章
      (三) 法身章
      (四) 空義隱覆真實章
    五、如來藏性
      (一) 一諦章
      (二) 一依章
      (三) 顛倒真實章
      (四) 自性清凈章
      (五) 如來真子章
  第六節  《無上依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無上依經》漢譯本考
    二、真諦譯《無上依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三、《無上依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 如來界
      (二) 菩提
      (三) 如來功德
      (四) 如來事

  第七節  《大方等無想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大方等無想經》漢譯本考
    二、《大方等無想經》的結構及其基本內容
      (一) 序分
      (二) 一百個問題
      (三) 四百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四) 回應一百個問題
      (五) 如來涅槃健度
      (六) 流通分:增長健度
    三、「凈光天女」
    四、《大方等無想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 《無想經》的宗旨
      (二) 涅槃之「常樂我凈」與「三昧」
      (三) 法身與化身
      (四) 提婆達多
第三章  《大般涅經》的主要內容及其如來藏思想
  第一節  《涅經》的漢譯
    一、《大般泥洹經》的翻譯
    二、曇無讖翻譯《大般涅槃經》
  第二節  《大般涅經》的漢譯本及其結構
    一、「北本」與「南本」
    二、《大般涅槃經荼毘分》
    三、古註疏的「諸分」說
  第三節  招請涅眾及開演涅施
    一、序分
    二、《純陀品》、《哀嘆品》
    三、《長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
      (一) 迦葉三十四問
      (二) 問金剛身
      (三) 名字功德
    四、《四相品》
      (一) 「自正」及「正他」
      (二) 「能隨問答」、「善解因緣義」
      (三) 料簡涅槃
      (四) 一闡提、涅槃、解脫
    五、《四依品》
    六、《邪正品》、《四諦品》、《四倒品》
      (一) 邪、正三寶
      (二) 「佛性」、「過人」、「夢覺」
      (三) 四諦
      (四) 四倒
    七、《如來性品》、《文字品》、《鳥喻品》
      (一) 「二十五有」悉有「佛性」之我
      (二) 佛性能起善業
      (三) 能見難見性
      (四) 十四音
      (五) 鳥喻
    八、《月喻品》、《菩薩品》、《一切大眾所問品》
      (一) 月、日、星喻
      (二) 菩薩之「自行」

      (三) 菩薩之化他行
      (四) 一切大眾所問
  第四節  示現涅行
    一、現病明病為示現而非真
    二、《聖行品》
      (一) 解說「聖行」
      (二) 總結「聖行」
      (三) 「五味」說
      (四) 佛為迦葉授記
    三、《梵行品》、《嬰兒行品》
      (一) 七善
      (二) 四心
      (三) 持戒
      (四) 嘆經並說阿闍世王的因緣
      (五) 嬰兒行
    四、《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一) 第一功德
      (二) 第二功德
      (三) 第三功德
      (四) 第四功德
      (五) 第五功德
      (六) 第六功德
      (七) 第七功德
      (八) 第八功德
      (九) 第九功德
      (十) 第十功德
  第五節  問答涅義
    一、明佛性
    二、明縛解
    三、明修道
      (一) 道可修
      (二) 正明修道
      (三) 明修道力用
  第六節  折攝涅用
    一、明生善
    二、破邪
  第七節  《大般涅經》的涅佛性思想要義
    一、如來常住不變
    二、涅槃四德——常樂我凈
    三、涅槃常樂我凈與外道學說的區別
      (一) 外道計執「常」與世尊的反駁
      (二) 外道計執「樂、凈」與世尊的反駁
    四、佛性思想
      (一) 「佛性」之「我」
      (二) 回答師子吼菩薩「佛性」之問
      (三) 回答獅子吼菩薩「中道佛性」之問
      (四) 回答迦葉菩薩「中道生善」之問
    五、一闡提與佛性
      (一) 一闡提的界定
      (二) 「前分」關於一闡提有無佛性的說法

      (三) 斷善根者名一闡提
      (四) 斷善種種
第四章  後期如來藏經的思想及其在中土的影響
  第一節  《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圓覺經》的漢譯及其真偽之爭
    二、《圓覺經》的宗旨及結構
      (一) 經題含義及結構、宗旨
      (二) 序分
      (三) 流通分
    三、如來之境
    四、依境起行
      (一) 普賢章
      (二) 普眼章
      (三) 金剛藏章
      (四) 彌勒章
      (五) 清凈慧章
    五、行法
      (一) 威德自在章
      (二) 辯音章
      (三) 凈諸業障章
      (四) 普覺章
    六、圓覺法門
  第二節  《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楞伽經》的漢譯本
    二、《楞伽經》的經題含義及結構
    三、大慧一百零八問
    四、入勝解行地
      (一) 諸識生滅門
      (二) 藏識境界門
      (三) 有無妄計門
      (四) 凈除現流門
      (五) 常不思議門
      (六) 建立誹謗門
      (七) 空無生性門
      (八) 如來藏心門
      (九) 四大修行門
      (十) 諸法因緣門
      (十一) 言說妄相門
    五、入心量地
      (一) 遠離四句門
      (二) 分別緣起門
      (三) 常聲如幻門
      (四) 四果差別門
      (五) 聖智一乘門
      (六) 意生身相門
      (七) 五無間業門
      (八) 諸佛知覺門
      (九) 四等密意門
      (十) 依二密法門
      (十一) 法離有無門

      (十二) 宗通說通門
    六、入無所有地
      (一) 虛妄分別門
      (二) 善於語義門
      (三) 相續解脫門
      (四) 智不得境門
      (五) 勿習世論門
    七、入最勝地門
      (一) 涅槃差別門
      (二) 如來覺性門
      (三) 不生不滅門
      (四) 揀別無常門
      (五) 入滅現證門
      (六) 常無常義門
      (七) 蘊處生滅門
      (八) 四法差別門
      (九) 佛如恆沙門
      (十) 諸法剎那門
      (十一) 如來變化門
      (十二) 遮斷肉食門
    八、《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
      (一) 立如來藏的必要性
      (二) 關於涅槃
      (三) 關於「常」
      (四) 佛性
  第三節  《楞嚴經》的佛學思想及其意義
    一、《楞嚴經》的傳譯與真偽之爭
    二、《楞嚴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三、《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
    四、《楞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第五章  如來藏論典的思想及其影響
  第一節  《寶性論》
    一、《寶性論》的漢譯
    二、《寶性論》的結構及其基本內容
    三、佛法僧三寶
      (一) 佛寶
      (二) 法寶
      (三) 僧寶
    四、如來藏佛性
      (一)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
      (二) 《無量煩惱所纏品》
      (三) 《為何義說品》
    五、菩提、功德、業
      (一) 《身轉清凈成菩提品》
      (二) 《如來功德品》
      (三) 《自然不休息佛業品》
  第二節  《佛性論》
    一、《佛性論》的翻譯
    二、《佛性論》的結構及其基本內容
    三、破執分

      (一) 《破小乘執品》
      (二) 《破外道品》
      (三) 《破大乘見品》
    三、顯體分
      (一) 《三因品》
      (二) 《三性品》
      (三) 《如來藏品》
    四、辯相分
      (一) 《自體相品》
      (二) 《明因品》
      (三) 《顯果品》
      (四) 《事能品》
      (五) 《總攝品》
      (六) 分別相、階位相、遍滿相
      (七) 《無變異品》
      (八) 《無差別品》
  第三節  《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
    一、《大乘起信論》漢譯考辨
      (一) 隋唐經錄關於《起信論》譯者的記載考辨
      (二) 《大乘起信論·序》的真偽
      (三) 轉引《四論玄義》之說質疑
      (四) 確定《起信論》「真偽」的方法及其結論
      (五) 唐譯《大乘起信論》考辨
    二、《大乘起信論》的結構
    三、一心·二門·三大
    四、本覺與本不覺
    五、真如無明互熏與體用合一
    六、《起信論》與中國佛學
結語:如來藏思想與「本體」論
  一、如來藏經典的主要論題
  二、「佛性我」與「大梵」
  三、「批判佛教」的「基體」說
主要參考文獻
  一、佛教經論
  二、古代著述
  三、現代相關研究著作
  四、相關研究論文略目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