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論道中醫--傳統中醫學理論的現代釋讀

  • 作者:胡登峰//洪國芳|責編:單寶枝//郭?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 ISBN:9787513266383
  • 出版日期:2021/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6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醫的現代化是中醫走向現代、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而中醫語言的現代化又是中醫現代化的第一步,《論道中醫——傳統中醫學理論的現代釋讀》就是嘗試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闡釋和解讀傳統中醫學理論的一本書。
    本書對傳統中醫學的一些重要術語和概念,如道、氣、陰陽和五行等進行了現代釋讀,並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中西醫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根本差異。書中比較了中西醫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指出中西醫之間差異的實質是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異。書中討論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中醫學的本質是一門天人醫學,天人合一是中醫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中醫認識論的基礎。書中著重論述了中醫的精氣、臟腑和經絡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並從現代認識的角度闡明了中醫的精氣、臟腑和經絡的本質。書中對中醫神識的現代科學實質進行了探討,揭示了中醫的形、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此外,本書還對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的藏象理論、中醫的取象思維、中西醫學疾病觀的差異、中西醫結合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閱讀本書,將會使您對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本書可供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理論、臨床、科研工作者、醫學生,以及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考閱讀之用。

作者介紹
胡登峰//洪國芳|責編:單寶枝//郭?
    胡登峰。男,1971年5月出生,湖北黃梅人。早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曾在部隊醫院行醫,現供職于武漢市衛生計生委。多年來,作者對中醫學懷有強烈的興趣與愛好,長期致力於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特別是在中醫的辨證論治、舌診、脈診的現代研究方面尤有心得。臨床方面。作者將傳統的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科學的全息生物學理論結合起來,創立了經絡全息針灸療法。用之於多種疑難雜病,療效卓著。本書是作者近二十年來中醫理論研究的結晶之作,集中地論述了作者在中醫研究領域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

目錄
導論
中醫學是探求天人之「道」的醫學
  一、「道」的基本含義
  二、中醫學是探求天人之「道」的醫學
  三、「道」與「器」的不同決定著中西醫學的根本差異
  四、中醫學是以「道」為研究對象的醫學科學體系
論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中醫重整體聯繫,西醫重還原分析
  二、中醫學論「虛」,西醫學指「實」
  三、中醫重思辨,西醫重實證
  四、中醫重心悟,西醫重理性
  五、中醫的恆動觀,西醫的靜態觀
  六、中醫重和諧,西醫重對抗
「天人合一」論
  一、人與天地同源
  二、人與天地同理
  三、人與天地相通
  四、人與天地相應
  五、人與天地相參
  六、結語
中醫整體論
  一、中醫學整體觀念的產生和形成/5l
  二、中醫學的整體聯繫觀與西醫學的還原分析觀
  三、中醫學是研究人體整體功能的整體醫學
  四、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
  五、整體觀念是中醫學最根本的特點
陰陽論
  一、陰陽觀念的起源
  二、陰陽的特點及其運動變化規律
  三、陰陽學說的產生和發展
  四、陰陽學說理論在中醫學領域的應用
  五、陰陽學說理論的現代認識
  六、陰陽學說的「陰陽」與西方哲學辯證法的「矛盾」
五行論
  一、五行觀念的起源
  二、五行學說的產生、形成和發展
  三、五行的分類方法及作用規律
  四、「元氣一陰陽一五行」模型的構建
  五、五行學說理論在中醫學領域的應用
  六、五行的作用與價值需要重新認識和發現
中醫精氣論
  一、氣的觀念的形成
  二、中國古代的元氣學說
  三、精氣學說的產生
  四、中醫的精氣學說
  五、氣與精氣的現代認識
  六、中醫精氣學說的現代詮釋
  七、氣化學說理論的現代解讀
  八、氣與精氣是古人構建的「象模型」
  九、氣與精氣「象模型」的構建方法

  十、氣或精氣運動的實質
中醫臟腑論
  一、中醫臟腑學說的形成
  二、中醫臟腑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中醫臟腑的實質及中西醫臟腑的異同
  四、中醫「藏(臟)象」的建立
  五、中醫「藏(臟)象」的實質
  六、中醫臟腑學說的現代認識
經絡論
  一、人體的經絡現象
  二、經絡的現代科學實質探析
  三、傳統經絡理論的現代詮釋
  四、經絡是古人構建的「象模型」
  五、經絡觀念的起源
  六、經絡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
  七、經絡學說在中醫l臨床上的應用
  八、結語
中醫神識論
  一、中醫學對神的認識的起源、演變和發展
  二、神是人體自組織系統自我組織、自我調節的機制和功能
  三、中醫學精氣形神關係的現代詮釋
  四、「感」與「應」是神的兩個基本功能
  五、中醫治療的核心作用是「調神」
  六、神用無方
  七、元神與識神
  八、「五神」調節與控制人的精神意識活動
  九、「五神」調節人的精神活動的現代詮釋
  十、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
論中西醫學疾病觀的差異
  一、中西醫學疾病觀差異的實質是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二、中醫學對於人體疾病的認識
  三、中西醫學疾病觀的差異
  四、中西醫診斷與治療疾病的差異源於中西醫學疾病觀的差異
中西醫結合論
  一、中西醫結合的歷史回顧
  二、中西醫結合的矛盾和困境
  三、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探析
  四、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療效原理
  五、中西醫結合是醫學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六、中西醫結合是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2ll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