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事件思想史

  • 作者:劉陽
  • 出版社:華東師大
  • ISBN:9787576011456
  • 出版日期:2021/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92
人民幣:RMB 11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事件思想已成為當今極具影響的人文學主題。《事件思想史》通過精讀大量文獻,詳盡深入地論述事件思想在歐陸內外與東方的豐富發展歷程,追蹤其各種前沿進展,考察這一思想譜系的深層機理與內在張力,揭示它與語言、倫理和后理論的關係,以及在創作、研究與教學等方面的實踐前景,提供了當代文論中一個新生長點的學理地基。

作者介紹
劉陽
    劉陽,1979年10月生於浙江杭州市,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文藝學。已出版個人學術專著5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2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等多項課題。榮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五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一等獎,以及多種國家與省部級學術科研教學榮譽獎項。

目錄
緒論  前事件思想
  一、「事件」詞源考
  二、史源與問題意識
  三、範式革命的前事件性
第一章  事件的存在根基
  ——尼采、海德格爾與巴赫金事件論
  一、地球事件、大政治與黑格爾
  二、戲劇作為事件:超越認識
  三、Ereignis及居有事件
  四、在言說與抑制之間
  五、行為:存在即事件
第二章  事件的早期醞釀
  ——拉康、列維納斯與利科事件論
  一、不可逆的破裂:事件與徵候之別
  二、事件的他異性:在超越中保持自我
  三、非樹也非塊莖的異趣
  四、事件、結構與敘述
  五、區分事件的內外面
  六、隱含的主觀性、目的論與准存在
第三章  事件的話語特徵
  ——布朗肖與福柯事件論
  一、存在的出格:虛空與沉默
  二、前期理性批判話語的醞釀
  三、後期的強化與事件的引出
  四、文本線索的清理
  五、《方法問題》與事件思想
  六、福柯事件思想要點
  七、事件由此與理論:若即若離
第四章  事件與各種思想的融滲
  ——利奧塔、朗西埃、馬里翁與斯蒂格勒事件論
  一、與索緒爾相區別以及強度分割
  二、死亡驅動:劇場裝置與事件的精神分析源頭
  三、事件無場所:言說過度與原初立法
  四、從現象學的被給出性到事件
  五、因果兩義、負熵與事件的雙重因果
  六、滯留、前攝、技術與事件即輸入
第五章  事件在歐陸的內在性展開
  ——德勒茲與維利里奧事件論
  一、事件所吸收者:從斯多噶到懷特海
  二、意義邏輯與事件
  三、概念:事件而非本質
  四、發生於表面的事件
  五、從事實向事件的轉化
  六、事件也來自驅動影像
  七、時間加速對空間的取代與事件的光學深度
第六章  事件在歐陸的超越性展開
  ——巴迪歐與齊澤克事件論
  一、情勢中的事件位
  二、一之溢出:事件是其產生的後果整體
  三、事件與文學:奇幻闡釋

  四、恩典性、電影與事件
  五、超出原因的結果及去事件化問題
  六、視差與深描唯物主義:事件的前沿進路
第七章  事件的解構性推進
  ——德里達與南希事件論
  一、解構與事件
  二、文本線索的清理
  三、從重思述行(操演)到事件
  四、另一種作為事件的重複
  五、簽名與他者介入
  六、寫作事件:出處依據及其後理論意義
  七、可能的不可能性:無條件好客的事件倫理
  八、南希與《事件的驚奇》
  九、空時間、創造與作為事件的民主
第八章  事件的英美面相
  ——伊格爾頓與阿特里奇事件論
  一、文學:從本質到事件
  二、作為事件的語言
  三、文學事件:概念出處與原理形成
  四、獨異性:非偶然、非唯一與非光暈
  五、駁難與辨正
第九章  事件譜系的分析哲學張力
  ——蒯因與戴維森事件論
  一、事件的個體性及其本體論
  二、事件是否來自單稱詞項及語句
  三、作為細節的事件
  四、心理事件:理由、行動及對文論的啟迪
第十章  事件譜系的反事件張力
  ——邁克爾·索亞事件論
  一、事件與日常對立
  二、對立的癥結:從批判巴迪歐事件論切入
  三、敘事發展同質性與現代主義
  四、中斷/重複之衝突:跳躍美學
  五、反事件推演:從日常的巧合性到巧合的日常性
  六、由此對一個學術史拐點的深度澄清
第十一章  事件譜系的情感與審美張力
  ——羅馬諾與馬蘇米事件論
  一、基於現象學的事件解釋學
  二、作為內在事實的事件
  三、事件的時間性特徵
  四、時間性的主客觀織體
  五、關係/參與和定性/創造:事件即審美政治
  六、活的抽象、情感調性與恰到好處
  七、2019年新進展:並行進化以及身體事件
第十二章  事件研究在東方
  ——小森陽一、伊萊·羅納與我國學界事件論
  一、語言與體驗:作為事件的閱讀
  二、從概念、參照繫到事件的出場
  三、揚棄德里達與德勒茲事件論
  四、走向文學事件論與限度倫理

  五、文學事件及其九條原理
  六、在近似項比較中進一步析疑
  七、事件思想在我國的初步播揚及獨異性論爭
第十三章  事件思想的最新發展與演進邏輯
  一、克拉克:Singularity的詩學
  二、阿曼德:從超越事件/狀態二分法到幽靈性
  三、哈特與奈格里:生命政治作為事件
  四、馬德與德拜:物、自然作為事件
  五、扎巴拉與格朗丹:事件獲得本體論解釋學意義
  六、費拉與威克斯:超戲劇事件及震驚美學
  七、基爾:在劇場事件中將當下歷史化
  八、曼徹斯特學派:人類學在事件情境分析中
  九、帕西菲奇:事件的主體機制
  十、卡普托與克羅克特:進入2018年的事件及其好客
  十一、韓炳哲:他者與事件在2019年後的今天
第十四章  開放的結論:環繞事件的九個問題
  一、從差異到差異之外
  二、復調、線索與張力
  三、觀點間的30處貫通與10點存異
  四、折返:事件思維方式與傳統的聯繫與區別
  五、事件與敘述的關係
  六、倫理在事件中的展開
  七、事件思想在創作中的初步實踐
  八、事件思想在研究中的初步實踐
  九、事件思想在教學中的初步實踐
餘論  一個觀察視角:事件與后理論的聯結理據
參考文獻
主要人名對照表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