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虛無時代(上帝死後我們如何生活)

  • 作者:(英)彼得·沃森|責編:張吉人//薛倩|譯者:高禮傑
  • 出版社:上海譯文
  • ISBN:9787532787043
  • 出版日期:2021/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41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以尼采宣告上帝死亡為標誌,西方世界進入無神論時代,宗教信仰坍塌帶來的震蕩催生了從思想界到藝術文化各個領域的百花齊放。哲學家、詩人、劇作家、畫家、心理學家、科學家,都試圖思考在只有人類自身可以依靠時,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一些人表達了對荒涼世界的恐懼,先人一步捕捉到充滿疏離感的末世幻象;另一些人則歡歌上帝之死和從絕對維度的解放,在扁平化的世界中重新發現生活意義的別樣形態。
    在以碎片化著稱的后現代社會,思想史學家彼得·沃森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尼採在世紀之交引發的思想震蕩為起爆點,考察這一震蕩如何侵入精神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將從陀思妥耶夫斯基、榮格、胡塞爾、易卜生到畢加索、鮑勃-迪倫,從心理學、現象學、神智學到印象派、波普藝術、爵士樂,從奧斯威辛、廣島、大清洗到伍德斯托克、「9·11」的點點滴滴連接起來,展現出看似彼此無關的現象背後有章可循的脈絡,從而繪製出一張從古典崩潰時代到光怪陸離的后現代的思想地圖。
    儘管無神論導向的絕不是完滿生活,但人類的靈魂卻始終拒絕沉淪于黑暗之地。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最優秀的頭腦對生存意義的追尋和富有啟示的回答,匯成一個宏大的人生主題。對於任何想知道生命意義的人來說,發現「虛無時代」都將是一次令人著迷的、拓展心靈的體驗。

作者介紹
(英)彼得·沃森|責編:張吉人//薛倩|譯者:高禮傑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報紙撰寫過專欄,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德國天才》等。

目錄
導論:我們的生活缺失了什麼?該指責尼采嗎?
第一部分 戰前:當藝術尚且重要之時
  1 尼採的時代:狂喜、性愛和放縱
  2 生活不只一條道路
  3 物的享受
  4 天堂:並非處所,而是方向
  5 伊甸園的景象:對顏色、金屬、速度和瞬間的崇拜
  6 對慾望的強調
  7 我們臉頰上的天使
  8 「錯誤的超自然世界」
第二部分 無盡的深淵
  9 戰爭的救贖
  10 布爾什維克對科學無神論的捍衛
  11 生活中的秘而不顯與存在法則
  12 不完美的天堂
  13 面向事實而活
  14 不可能的形而上學,對心理玄學的尊重
  15 哲學家的信念
  16 納粹的血統宗教
第三部分 關鍵時刻及其後的人性
  17 餘波之後的餘波
  18 行動的溫暖
  19 戰爭,美國道路與原罪的式微
  20 奧斯威辛,大災變,不在場
  21 「停止思考!」
  22 有遠見的聯邦和生活的規模
  23 幸福的享受與局限
  24 細節中的信仰
  25 「我們的精神目標在於豐富進化敘事」
  26 「好生活就是用來尋找好生活的那種生活」
結論 核心的理智活動
致謝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