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美學通史(共8冊)(精)

  • 作者:孫燾//任鵬//胡海//秦秋咀//湯凌雲等|編者:葉朗|責編:胡海弘
  • 出版社:江蘇人民
  • ISBN:9787214235886
  • 出版日期:2021/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436
人民幣:RMB 8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美學通史》是關於中國歷史上美學思想的發展史,從上古時期的商代開始一直寫到1949年,反映中國美學從上古時代到近現代的全幅波動,力求成為一部閃耀著當代光芒的美學史。本套叢書包括以下內容:
    《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精)》:先秦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也是中國美學史的第一個思想高峰。本卷重點討論先秦諸子各家對於美學問題的觀點,以及美學思想如何與該思想系統中的其他部分相聯繫。
    《中國美學通史(漢代卷)(精)》:漢代是中華傳統文化定型的時代,中國美學的基本特徵也在漢代基本形成。畫像磚的古拙典雅,大賦的鋪張揚厲,建築的莊嚴雄偉,無不凸顯出漢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本卷緊扣漢代歷史文化特徵,敘述漢代美學發展的歷程、特點和成就。
    《中國美學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精)》:魏晉南北朝美學開啟了中國美學發展的新階段,秦漢討論的若干美學問題在此得到深化,並出現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內涵的美學概念。本卷對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基本內容、主要美學家、美學發展的脈絡等做了全面細緻的梳理和論述。
    《中國美學通史(隋唐五代卷)(精)》:隋唐五代是中國美學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隋唐五代美學進一步發展與豐富了中國美學的傳統,並影響了宋元以來中國美學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現代中國美學理論建設的重要資源。本卷對隋唐五代時期美學的基本內容、主要特徵、發展脈絡、歷史地位等做了全面的論述。宋代社會的轉型、理論思維的成熟、主體性情的凸顯、市民階層的興起、人本需求的張揚、士人心態的世俗化,導致宋元境界與漢唐氣象有很大不同。與漢唐美學相比,    
    《中國美學通史(宋金元卷)(精)》:宋代美學一方面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另一方面走向生活,走向休閑。本卷完整地展現了這個時期美學發展的面貌。
    《中國美學通史(明代卷)(精)》:明代是中國古典美學向市民文化轉型分化的時期,明代美學的市民化精神對後世美學具有先導作用。本卷是對明代美學的論述,概括了明代美學的特點與基本內容,對重要人物的美學思想及主張做了歸納和闡述。
    《中國美學通史(清代卷)(精)》:清代美學開啟了近現代中國美學發展的進程。明末清初以來,社會的動蕩、思想的激越帶來了美學觀念的變革。以王夫之「意象」、石濤「一畫」等概念為中心的美學體系的形成,對一系列重要美學問題的探討,成為這一時期美學發展的重要標誌。
    《中國美學通史(現代卷)(精)》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美學的相互激蕩形成了中國現代美學的複雜性和獨特性。本卷敘述中國美學的現代性進程,討論東西方美學相互碰撞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及各社會階層對美學的審美要求,為當代美學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作者介紹
孫燾//任鵬//胡海//秦秋咀//湯凌雲等|編者:葉朗|責編:胡海弘

目錄
《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精)》
導言
一、中國美學的起始點
二、源頭活水:先秦美學的風貌
三、以時代問題引領思想經典的研究
四、本卷的寫作脈絡
第一章  春秋之前的意義世界
引言
  第一節  「象」與「興」:華夏美學的人文源頭
    一、巫為禮之源
    二、文、物、象
    三、象形字
    四、通神之興
  第二節  易象與意象
    一、人世戲劇的模型
    二、陰陽對待的動態之美
  第三節  《詩》:名物與風情
    一、《詩》之名物與精神家園
    二、《詩》的風情與風教
  第四節  音樂化的天道秩序
    一、人文與天道
    二、成均之教
  第五節  「文」的蛻變
    一、奢華與彷徨
    二、理性化的兩面
第二章  《老子》美學
  第一節  老子概說
    一、「老子」與史官
    二、老子思想的旨趣
    三、《老子》美學的意義
  第二節  大象無名
    一、有無相生
    二、對待之妙
    三、假名與「大象」
  第三節  生命之道
    一、嬰兒之柔
    二、專氣致柔
    三、真正的強大
  第四節  審美心胸(一):知足者富
  第五節  審美心胸(二):虛極以觀復
    一、滌除玄鑒
    二、反觀其身
  第六節  抱一守獨的審美理想
    一、抱一為天下式
    二、「獨」:道家的聖人形象
  第七節  不言之教
    一、不思美善的為政之道
    二、「小國寡民」的美俗理想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孔子概說

    一、儒家的興起
    二、孔子的生平和追求
    三、孔子的氣象與儒家的審美精神
  第二節  詩教切磋
    一、孔子之前的詩教
    二、孔子為何重視詩教
    三、「詩可以興」
  第三節  君子人格
    一、「君子和而不同」
    二、文質彬彬之典範
    三、「君子不器」的美育理念
  第四節  「孔顏之樂」
    一、切磋琢磨:君子之學
    二、遊戲:君子之爭
    三、樂以忘憂
    四、孔子的「藝術學」
  第五節  存在與敬畏
  第六節  「仁」與天道信仰
第四章  思孟學派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社會與思想文化狀況
    一、「士氣」:戰國思想的社會背景
    二、戰國時代美學思想的一般問題
  第二節  「美情」與「致誠」
    一、美情曰真
    二、盡己為誠
    三、仁聲入人深
  第三節  身心同觀的威儀之美
    一、道不遠人
    二、作為意義基點的「身」
    三、「威儀」與「玉色」
  第四節  時代憂患中的孟子學說
    一、針對墨家的論辯:義利之辨
    二、針對楊朱的論辯:小體大體之辨
  第五節  人性之美與自得之樂
    一、性善論的美學證明:情感的自明性
    二、性善論的美學意義:內求之樂與普遍之美
  第六節  人格之美與大人境界
    一、「踐形」與「養氣」
    二、大人之「化」與「興」
    三、「養」:基於農耕文明的思維方式
第五章  莊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莊子概說
    一、莊子其人與《莊子》其書
    二、時代問題與莊子的思想旨趣
    三、莊子的哲學及其美學內涵
  第二節  處物不傷
    一、馳心不足以為樂
    二、無用之用
    三、「以鳥養養鳥」
  第三節  無知之知

    一、突破小知
    二、孰知美惡
    三、小大之辨
  第四節  適者忘言
    一、忘于江湖
    二、言無言
  第五節  「游」與「逸」:道家的大人境界
    一、游刃有餘
    二、游于一
    三、大人之游
  第六節  莊子思想的宗教感
    一、超越生死
    二、道通一氣
    三、「無情」與「心鏡」
第六章  《易傳》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易傳》概說
    一、《易傳》的思想史定位
    二、《易傳》的主題與思想史意義
    三、《易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