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腸道微生物組--見微知著的第三次醫學革命/新生物學叢書

  • 作者:編者:李莉莉//于廣利|責編:朱瑾//李悅//田明霞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39974
  • 出版日期:2021/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8
人民幣:RMB 1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微生物組學正在迅速發展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新興學科,以腸道微生物為代表的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已經成為國際學術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本書共7章,第1章對人體微生物組,包括腸道、口腔、胃、呼吸道、皮膚、生殖系統等部位微生物組的研究進行了介紹;第2章介紹了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的主要進展,以及開展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實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第3、4章分別介紹了腸道微生物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及其與慢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第5、6章分別介紹了影響健康人腸道微生物的因素和腸道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第7章介紹了腸道微生物在糞菌移植、益生菌和益生元干預及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本書注重科學性、系統性與易讀性的結合,不僅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科學、生物信息學、微生物學、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為正在或者將要從事腸道微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員和醫務人員提供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李莉莉//于廣利|責編:朱瑾//李悅//田明霞

目錄
第1章  人體微生物組
  1.1  腸道微生物
    1.1.1  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結構
    1.1.2  腸道微生物的建立與傳遞
    1.1.3  腸道微生物的特點與功能
    1.1.4  腸道病毒
    1.1.5  腸道微生物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
  1.2  口腔微生物
    1.2.1  口腔微生物的組成與結構
    1.2.2  口腔微生物的特點與功能
    1.2.3  影響口腔微生物組成的因素
  1.3  胃部微生物
    1.3.1  胃部微生物的組成與結構
    1.3.2  胃部微生物的特點與功能
    1.3.3  影響胃部微生物組成的因素
  1.4  呼吸道微生物
    1.4.1  呼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結構
    1.4.2  呼吸道微生物的特點與功能
  1.5  皮膚微生物
    1.5.1  皮膚微生物的組成與結構
    1.5.2  皮膚微生物的特點與功能
  1.6  生殖系統微生物
    1.6.1  女性
    1.6.2  男性
  1.7  人體腸道微生物的來源及生命早期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因素
    1.7.1  母體的垂直來源
    1.7.2  母親對嬰兒腸道微生物定植的影響
    1.7.3  環境接觸
    1.7.4  抗生素
    1.7.5  飲食
  參考文獻
第2章  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計劃
  2.1  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
    2.1.1  HMP的起源
    2.1.2  HMP的主要內容
    2.1.3  HMP的研究進展
    2.1.4  HMP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性
    2.1.5  HMP的意義
  2.2  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實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2.1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組研究計劃
    2.2.2  中國在微生物組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2.2.3  開展中國微生物組計劃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第3章  腸道微生物與生理功能
  3.1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
    3.1.1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細胞
    3.1.2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器官
    3.1.3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排斥
    3.1.4  腸道微生物與性別二態性
    3.1.5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性疾病

  3.2  腸道微生物與血液系統
    3.2.1  腸道微生物與造血功能
    3.2.2  腸道微生物與造血幹細胞移植
    3.2.3  腸道微生物與血液感染
    3.2.4  腸道微生物與自身免疫介導的骨髓衰竭綜合征
  3.3  腸道微生物與神經系統
    3.3.1  腸道微生物與帕金森病
    3.3.2  腸道微生物與阿爾茨海默病
    3.3.3  腸道微生物與精神疾病
    3.3.4  腸道微生物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3.4  腸道微生物與呼吸系統
    3.4.1  腸道微生物與呼吸系統疾病
    3.4.2  腸道微生物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潛在機制
  3.5  腸道微生物與表觀遺傳
    3.5.1  腸道微生物與DNA甲基化
    3.5.2  腸道微生物與組蛋白修飾
    3.5.3  腸道微生物與非編碼RNA
    3.5.4  以腸道微生物為靶向的結直腸癌治療
  參考文獻
第4章  腸道微生物與慢性疾病
  4.1  腸道微生物與代謝性疾病
    4.1.1  腸道微生物與肥胖
    4.1.2  腸道微生物與2型糖尿病
  4.2  腸道微生物與心血管疾病
    4.2.1  腸道微生物與動脈粥樣硬化
    4.2.2  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
    4.2.3  腸道微生物與心力衰竭
  4.3  腸道微生物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1  腸道微生物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概述
    4.3.2  腸道微生物失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4.3.3  靶向腸道微生物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4  腸道微生物與消化道疾病
    4.4.1  腸道微生物與炎症性腸病
    4.4.2  腸道微生物與大腸癌
    4.4.3  腸道微生物與腸易激綜合征
  參考文獻
第5章  影響健康人腸道微生物的因素
  5.1  遺傳因素
    5.1.1  人類雙胞胎實驗
    5.1.2  小鼠模型實驗
    5.1.3  全基因組水平的關聯實驗
  5.2  年齡與性別
    5.2.1  年齡
    5.2.2  性別
  5.3  生活方式
    5.3.1  西方化與非西方化的生活方式
    5.3.2  飲食與營養
  5.4  地域
  參考文獻
第6章  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6.1  培養方法
    6.1.1  傳統培養法
    6.1.2  培養組學
  6.2  核酸測序
    6.2.1  擴增子測序
    6.2.2  宏基因組學
    6.2.3  宏轉錄組學
    6.2.4  核酸測序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
  6.3  微流控技術
    6.3.1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進展
    6.3.2  微流控技術在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6.3.3  微流控技術的優勢
    6.3.4  微流控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6.4  FishTaco分析的分類與功能
    6.4.1  FishTaco分析的流程
    6.4.2  FishTaco對微生物組分類和功能的關聯分析
    6.4.3  FishTaco分析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腸道微生物引發的第三次醫學革命
  7.1  糞菌移植
    7.1.1  糞菌移植的歷史
    7.1.2  糞菌移植的臨床效果
    7.1.3  糞菌移植的監管
  7.2  益生菌干預
    7.2.1  益生菌代謝產物的作用
    7.2.2  微生物細胞成分的免疫調節作用
  7.3  益生元干預
    7.3.1  改善糖脂代謝
    7.3.2  調節免疫系統
    7.3.3  調節神經系統
  7.4  腸道微生物與藥物的互作
  7.5  以腸道微生物為靶點的腫瘤防治
    7.5.1  腸道微生物與化/放療
    7.5.2  腸道微生物與靶向治療
    7.5.3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治療
    7.5.4  腸道微生物協助腫瘤逃逸
    7.5.5  腸道微生物組在精準醫學中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