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境界(中西傳播思想的分野與對話)/中外文化與國際傳播研究叢書

  • 作者:謝清果|責編:邢俊華|總主編:唐潤華//張恆軍
  • 出版社:中國戲劇
  • ISBN:9787104050223
  • 出版日期:2020/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55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一方面借鑒西方傳播學成熟的學科分類,即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等核心框架,探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思想、個案或理論分析,另一方面則立足中外傳播學最新的一些研究領域,著重從輿論傳播、說服傳播、家庭傳播、身體傳播、公共傳播、修辭傳播等觀照中國歷史與現實情境中的溝通智慧與豐富實踐,從而總體上能夠建構起中西傳播學的對話情境。

作者介紹
謝清果|責編:邢俊華|總主編:唐潤華//張恆軍
    謝清果,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學科帶頭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兼任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傳播學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主編有《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華夏傳播研究》《中華老學》等集刊,並主編有《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學文叢》《經典與傳播研究叢書》《兩岸關係與海峽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研究論叢》等五套叢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華夏文明傳播的觀念體系、理論體系與當代實踐研究」等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重大項目4項,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華夏自我傳播的理論建構》《華夏傳播學引論》《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等著作30部,5次榮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目錄
總序
引言
一  華夏內向傳播的旨趣
  第一章  克己復禮:《論語》的內向傳播思想
    第一節  內向傳播概念與研究路徑
    第二節  《論語》內向傳播思想的三個面向
    第三節  《論語》內向傳播思想的特點
  第二章  道進乎技:《莊子·養生主》的內向傳播思想
    第一節  莊子內向傳播研究回顧
    第二節  《養生主》的養生之道
    第三節  《養生主》的內向傳播理路
二  華夏人際傳播的觀照
  第三章  角色扮演:戈夫曼戲劇理論視域下的劉姥姥進大觀園
    第一節  《紅樓夢》中的人物及其互動研究
    第二節  戈夫曼戲劇理論及印象管理
    第三節  劉姥姥的角色扮演意識與印象管理策略
三  華夏組織傳播的調適
  第四章  人生如戲:民營戲曲劇團的組織傳播研究
    第一節  戲曲組織傳播研究回顧
    第二節  戲班的組織結構與管理
    第三節  民營劇團的組織傳播分析
    第四節  戲團的組織傳播功能分析
    第五節  戲曲劇團的傳播新方式
  第五章  禮樂傳播:先蠶禮的組織傳播考察
    第一節  組織傳播與中國禮樂文化
    第二節  作為組織傳播活動的先蠶禮
    第三節  先蠶禮對現代組織傳播的啟示
四  華夏大眾傳播的形態
  第六章  檄文傳播:作為大眾傳播形態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剖析
    第一節  檄文傳播:一種廣義「大眾傳播」形態
    第二節  古代檄文的傳播者與傳播內容
    第三節  古代檄文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效果
  第七章  定序啟后:漢文帝遺詔的符號傳播效力的機制分析
    第一節  漢文帝遺詔的大眾傳播媒介意義
    第二節  漢文帝遺詔的大眾傳播媒介功能
    第三節  漢文帝遺詔傳播內容的文本分析
    第四節  漢文帝遺詔的傳播效力機制
    第五節  遺詔作為傳播符號的整體建構模式
五  華夏跨文化傳播的實踐
  第八章  以質為媒:唐代的雙向跨文化傳播
    第一節  質子媒介:考察唐代跨文化傳播的新視角
    第二節  唐代「以質為媒」的跨文化傳播障礙
    第三節  唐代「以質為媒」的雙向跨文化傳播機制
    第四節  唐代「以質為媒」在當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第九章  和平之旅:鄭和下西洋的跨文化傳播視角
    第一節  華夏跨文化傳播的視角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的跨文化傳播思考
    第三節  「約哈里之窗」與鄭和下西洋
  第十章  絲路音韻:漢代音樂跨文化傳播互動模式
    第一節  「一帶一路」引發跨文化傳播研究熱潮

    第二節  漢代音樂跨文化傳播的類型分析
    第三節  漢代音樂跨文化傳播的原理展演
    第四節  漢代音樂跨文化傳播的當代意義
六  華夏身體傳播的形態
  第十一章  社會身體:身體傳播視角下的古代女性與裹腳
    第一節  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身體轉向
    第二節  父權制的形成:作為社會生產性源泉的傳統女性身體
    第三節  身體的符號化:作為社會結構定位場所的女性身體
    第四節  身體的收編與反抗:作為個體定位於社會手段的女性身體
  第十二章  以氣相通:道家「氣」論的身體傳播藝術
    第一節  身體傳播觀的興起
    第二節  氣:身心靈動的力量
    第三節  以道家「氣」為基礎的交流系統
    第四節  由「氣」到「事」:「氣一身體」交流系統的實踐
    第五節  彼「交流」非此「交流」:「氣一身體」交流系統的反思
七  華夏家庭傳播的風采
  第十三章  門裡乾坤:華夏家庭傳播中的「門文化」研究
    第一節  門:家庭傳播的媒介
    第二節  門在家庭傳播中的功能呈現
    第三節  門在家庭傳播中的虛擬表徵
  第十四章  「斗拱」模型:家譜編撰的華夏儀式傳播觀
    第一節  華夏家庭傳播與家譜研究的意義與現狀
    第二節  家譜編撰作為儀式傳播強化家庭關係
    第三節  從家譜編撰到家庭儀式傳播的「斗拱」模型
    第四節  「斗拱」傳播模型的啟發與現實意義
  第十五章  家禮傳承:華夏家庭儀式傳播的社會整合機制
    第一節  華夏家禮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家禮的社會整合機制
    第三節  《禮記·曲禮上》中家禮的家庭傳播分析
八  華夏說服傳播的實證
  第十六章  諫親說服:華夏面子說服機制的個案研究
    第一節  諫親說服:一種華夏說服傳播的形態
    第二節  諫親說服與面子作用機制
    第三節  諫親說服中的「情境因素」對面子作用的影響
    第四節  諫親說服中的「個人特徵因素」對面子作用的影響
    第五節  諫親說服中的「行為特徵因素」對面子作用的影響
  第十七章  判詞說服:古代判案的說服模型分析
    第一節  開啟判詞的說服研究
    第二節  「判詞」何以成為說服研究對象
    第三節  「判詞」說服傳播的模型建構
九  華夏公共傳播的反思
  第十八章  東林運動:華夏公共傳播的雛形表徵
    第一節  公共傳播與華夏公共傳播
    第二節  「東林運動」何以可視為一場公共傳播事件
    第三節  「東林運動」的公共傳播特色
    第四節  從「東林成敗」觀華夏公共傳播困境
  第十九章  盤庚遷殷:華夏公共傳播的智慧光芒
    第一節  華夏公共傳播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華夏公共傳播視角下的盤庚遷殷
    第三節  盤庚遷殷的公共傳播模型

十  華夏輿論傳播的機制
  第二十章  詩以歌政:《詩經》的華夏輿論傳播研究
    第一節  華夏輿論傳播與《詩經》
    第二節  華夏輿論傳播的5W模型建構
    第三節  《詩經》輿論傳播的5W模型考察
    第四節  《詩經》輿論傳播的研究價值與局限
  第二十一章  讖緯傳播:秦漢輿論傳播模式與作用機制
    第一節  「讖緯」與輿論傳播
    第二節  讖緯輿論傳播的模式建構與分析
    第三節  讖緯傳播的輿論作用機制
  第二十二章  說書輿情:華夏民間輿論傳播活動的樣態
    第一節  說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節  故事化輿論:作為媒介的「說書」
    第三節  「火爐」模型:說書造成輿論的機制
    第四節  說書輿論與社會生活的內在互動
十一  華夏修辭傳播的特色
  第二十三章  名正言順:孔子的君子修辭思想探究
    第一節  華夏修辭傳播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論語》的君子修辭觀
    第三節  《論語》的名正言順論
    第四節  西方修辭理論與孔子修辭思想的對話
    第五節  螺旋修辭模型:孔子修辭模型的提出
  第二十四章  縱橫捭闔:《鬼穀子》的修辭思想探析
    第一節  《鬼穀子》的傳播學研究
    第二節  《鬼穀子》文本的修辭性取向
    第三節  《鬼穀子》修辭思想與技巧的「5W」模式考察
    第四節  《鬼穀子》修辭思想沒落的原因
  第二十五章  引詩論政:先秦政治傳播中的修辭藝術
    第一節  華夏傳播研究的修辭學取向
    第二節  「引詩論政」:三種政治傳播形態下的修辭藝術
    第三節  「引詩論政」:華夏政治傳播獨特的內在意涵及藝術表現
    第四節  「引詩論政」的傳播模式探索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