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精)/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學術文庫

  • 作者:李章斌|責編:郭艷娟|總主編:丁帆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229169
  • 出版日期:2019/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76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從詩學策略與歷史的關聯性的角度來研究「九葉」詩人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特色,分析他們發展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徵時的歷史條件和歷史意識。概言之,「九葉」詩人的突出成就更多地體現在他們如何讓詩歌有效地應對歷史的劇變和現實的壓力之上,並恢復和更新語言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作者介紹
李章斌|責編:郭艷娟|總主編:丁帆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對研究現狀的反思
  第二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九葉」群體的形成與性質
  引言
  第一節  「九葉」群體的聚合
  第二節  「九葉」群體的總體特徵和性質
第二章  抒情詩體的轉型
  引言
  第一節  辛笛:「現實」的壓力與抒情詩的「變形記」
  第二節  穆旦的「新的抒情」:「感時憂國」與宗教關懷的角力
  第三節  杜運燮:「輕體詩」與反感傷和反抒情
第三章  「自我」與「世界」的緊張關係
  引言
  第一節  穆旦:殘缺自我與完整性之尋求
  第二節  陳敬容:「陌生的我」與「陌生的世界」
  第三節  杭約赫的二元「世界」觀與烏托邦想象
第四章  「時間」表現與歷史意識
  引言
  第一節  唐祈的「時間」與歷史決定論
  第二節  穆旦:「時間」的圍困與歷史的滅絕
第五章  創造性的隱喻
  引言
  第一節  辛笛:歷史文化危機與隱喻的創造
  第二節  穆旦:隱喻的張力與歷史的壓力
  第三節  袁可嘉的比喻理念的重審和再出發
  第四節  創造性隱喻與新詩語言的發展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