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車輛系統動力學手冊(第4卷控制和安全)(精)/汽車先進技術譯叢

  • 作者:編者:(意)吉亞姆皮埃羅·馬斯蒂努//(奧)曼弗雷德·普勒徹|責編:孫鵬|譯者:李傑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669371
  • 出版日期:2021/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559
人民幣:RMB 1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彙集了汽車行業多位國際權威專家,是凝聚集體智慧的經典手冊,是車輛系統動力學手冊第4卷控制和安全。
    本書以科學界與工業界的視角對知識結構進行了平衡,代表了目前車輛系統動力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本書對車輛系統動力學建模、分析與優化,車輛概念和空氣動力學,充氣輪胎和車輪、道路、越野,車輛子系統建模,車輛動力學和主動安全,人機相互作用,智能車輛系統,以及車輛事故重建被動安全進行了全面描述。
    本書適合汽車工程師與汽車專業師生閱讀使用,是汽車行業技術人員案頭必備圖書。

作者介紹
編者:(意)吉亞姆皮埃羅·馬斯蒂努//(奧)曼弗雷德·普勒徹|責編:孫鵬|譯者:李傑

目錄
推薦序言
譯者的話
前言
撰寫者
第30章  車輛縱向和側向動力學基礎
  30.1  引言
  30.2  車輛縱向行為
    30.2.1  應用和車輛模型特性
    30.2.2  車輛和傳動系統模型
    30.2.3  行駛阻力
    30.2.4  車輛性能
    30.2.5  反應時間、制動過程和停車
    30.2.6  狀態空間描述、逆動力學和縱向控制基礎
  30.3  車輛側向行為
    30.3.1  車輛模型特點和應用
    30.3.2  線性兩輪車輛模型
    30.3.3  兩輪車輛非線性模型
  30.4  子系統和車輛-掛車組合
    30.4.1  車輪制動至抱死
    30.4.2  車輪擺振
    30.4.3  車輛-掛車組合
  參考文獻
第31章  詳細的車輛動力學建模、模擬與分析
  31.1  引言
    31.1.1  基於模型的車輛動力學和底盤開發
    31.1.2  車輛動力學和底盤模擬
    31.1.3  描述車輛運動的坐標系
    31.1.4  車輪運動
  31.2  路面建模
    31.2.1  確定性路面不平度
    31.2.2  隨機路面不平度
    31.2.3  側向的路面特徵
    31.2.4  路面高度輪廓建模
    31.2.5  兩輪激勵的綜合分析
  31.3  輪胎模型
    31.3.1  應用範圍和相關要求
    31.3.2  路面、輪胎和車輛介面
    31.3.3  輪胎模型參數化
    31.3.4  輪胎動力學和低速性能
    31.3.5  摩擦行為和建模
    31.3.6  輪胎舒適性行為和建模
    31.3.7  未來輪胎建模的挑戰
  31.4  軸與底盤部件
    31.4.1  底盤懸置和軸承
    31.4.2  彈性運動學調整
  31.5  懸架系統
    31.5.1  鋼板彈簧懸架和懸架特性
    31.5.2  空氣懸架和空氣懸架建模
    31.5.3  減振器和減振器建模
    31.5.4  可變減振器系統

    31.5.5  推拉限位器
    31.5.6  主動懸架系統
  31.6  轉向系統
    31.6.1  動力轉向系統
    31.6.2  傳輸特性
    31.6.3  用於車輛動作分析的轉向模型
    31.6.4  用於軸動力學分析的詳細的轉向系統模型
    31.6.5  主動轉向系統
  參考文獻
第32章  平順性和接地性
  32.1  舒適和安全準則
    32.1.1  操縱穩定性
    32.1.2  行駛平順性
    32.1.3  行駛安全性
  32.2  車輛隨機激勵建模
    32.2.1  隨機過程的數學描述
    32.2.2  路面不平度模型
    32.2.3  車輛激勵模型
  32.3  隨機車輛響應的計算
    32.3.1  數值模擬
    32.3.2  譜密度分析
    32.3.3  協方差分析
  參考文獻
第33章  車輛水平運動的控制
  33.1  汽車控制系統概述
    33.1.1  汽車的可控性
    33.1.2  輪胎的基本特性
    33.1.3  防抱死制動系統
    33.1.4  牽引力控制系統
    33.1.5  電子穩定控制
  33.2  ESP的特殊功能
    33.2.1  越野車輛
    33.2.2  側翻緩解
    33.2.3  拖車振動緩解
    33.2.4  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
    33.2.5  制動輔助
  33.3  ESP安全概念
    33.3.1  安全系統的要求
    33.3.2  故障避免
    33.3.3  自檢、自控和部件檢測
    33.3.4  故障檢測邏輯
    33.3.5  故障檢測后的系統行為
    33.3.6  後備功能
  33.4  部件
    33.4.1  感測器
    33.4.2  執行器
    33.4.3  電控單元
  33.5  展望
  術語
  縮略語

  參考文獻
第34章  主動和半主動懸架控制
  34.1  引言
  34.2  性能指標
    34.2.1  平順性
    34.2.2  動撓度設計約束
    34.2.3  輪胎變形約束
    34.2.4  綜合性能指標
  34.3  被動懸架和半主動懸架
  34.4  外部因素:路面不平度描述
  34.5  用於四分之一車輛模型的優化懸架
    34.5.1  單自由度模型
    34.5.2  兩自由度模型
  34.6  半車模型的優化懸架
  34.7  整車模型的優化懸架
  34.8  相關問題
    34.8.1  半主動懸架
    34.8.2  狀態估計和閉環系統穩健性
    34.8.3  非線性懸架系統及控制
    34.8.4  實際考慮
    34.8.5  其他方面
  致謝
  本章附錄:非線性次優化控制
  參考文獻
第35章  集成控制
  35.1  引言
  35.2  車輛底盤控制
  35.3  獨立控制的特點
  35.4  集成控制
    35.4.1  ABS/TCS與轉向控制的集成
    35.4.2  前後轉向控制的集成
    35.4.3  後輪轉向與4WD前/后力矩分配的集成
  35.5  轉向控制與主動懸架RDC的集成
  35.6  轉向控制與DYC的集成
  35.7  輪胎力分配優化的集成控制
  35.8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6章  車輛舒適性
  36.1  舒適性
    36.1.1  定義和理論
    36.1.2  舒適性方面
    36.1.3  人機工程學的規則和規律
  36.2  人體
    36.2.1  人體尺寸
    36.2.2  共振頻率
    36.2.3  人體運動系統
    36.2.4  熱平衡
  36.3  舒適性評價
    36.3.1  主觀評價

    36.3.2  試驗方法
    36.3.3  CAE模型
  36.4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7章  汽車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的主客觀評價
  37.1  引言
  37.2  主觀評價
    37.2.1  直線性
    37.2.2  轉向性
    37.2.3  可控性
    37.2.4  穩定性
    37.2.5  舒適性
  37.3  主觀試驗
    37.3.1  直線行駛
    37.3.2  轉向操作
    37.3.3  車道變換操作
    37.3.4  轉彎操作
    37.3.5  平順性操作
  37.4  客觀試驗
    37.4.1  操穩性試驗
    37.4.2  平順性試驗
  37.5  車輛動力學變數
    37.5.1  車輛運動變數
    37.5.2  物理感知變數
    37.5.3  客觀測試變數
  37.6  車輛動力學分析
    37.6.1  表示
    37.6.2  分析
    37.6.3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8章  汽車動力學應用中的駕駛員模型
  38.1  引言
  38.2  聚焦于車輛的應用
    38.2.1  總論
    38.2.2  虛擬試驗駕駛員模型
  38.3  聚焦于駕駛員的應用
    38.3.1  理解駕駛員和(個人)駕駛行為
    38.3.2  路徑和速度規劃,優化駕駛員駕駛行為
  38.4  聚焦于車輛、駕駛員組合的應用
    38.4.1  與駕駛員有關的車輛操縱動力學
    38.4.2  避免事故、主動安全與駕駛員支持系統
  38.5  聚焦于環境/交通的應用
  38.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9章  車輛側向自動控制
  39.1  引言
  39.2  車道保持
    39.2.1  背景和文獻綜述

    39.2.2  感測系統
    39.2.3  先進控制概念
    39.2.4  車道保持輔助
    39.2.5  車輛狀態估計
  39.3  精確的側向操縱
    39.3.1  自動化公交汽車
    39.3.2  輔助停車和自動泊車
  39.4  車道偏離預警和預防
    39.4.1  車道偏離時間計算
    39.4.2  輪胎側偏剛度估計
    39.4.3  預警和控制演算法
  39.5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第40章  縱向控制
  40.1  引言
  40.2  縱向控制系統的基本結構
  40.3  系統設計和評價的研究
  40.4  自適應巡航控制
    40.4.1  採用CCC系統單元的自適應巡航控制
    40.4.2  採用加速度控制的ACC
    40.4.3  應用於具有速度執行器的ACC的統一方法
    40.4.4  具有加速度控制器和無可用加速度感測器的ACC系統
    40.4.5  ACC相關設計總結
    40.4.6  ACC系統評價
  40.5  駕駛員駕駛的縱向控制性能模擬
  40.6  前方碰撞預警
  40.7  自動公路系統
  40.8  基本概念的最後概述
  40.9  先進主題
    40.9.1  有限條件下駕駛員閉環制動性能
    40.9.2  駕駛員間隔時間控制行為
    40.9.3  滑模控制
    40.9.4  進入彎道時駕駛員的縱向控制行為
    40.9.5  非線性控制
    40.9.6  控制滯后和飽和
    40.9.7  控制延遲
    40.9.8  排和隊列的穩定性
    40.9.9  用於縱向控制的人工智慧方法
  參考文獻
第41章  道路事故分析和重建
  41.1  引言
    41.1.1  事故分析:誰和為什麼
    41.1.2  信息來源
  41.2  事故場景
  41.3  事故階段的順序
    41.3.1  碰撞前階段
    41.3.2  碰撞階段
    41.3.3  碰撞后階段
    41.3.4  重建策略

  41.4  事故分析模型
    41.4.1  車輛模型
    41.4.2  輪胎模型
    41.4.3  碰撞模型
  41.5  事故分析的軟體工具
    41.5.1  HVE和HVE-2D
    41.5.2  PC Crash
    41.5.3  VCRware
    41.5.4  其他軟體
  41.6  事故分析專題
    41.6.1  摩托車事故
    41.6.2  涉及行人的事故
  參考文獻
第42章  汽車結構耐撞性和乘員保護
  42.1  引言
  42.2  乘員保護測量
    42.2.1  不同身體部位的損傷標準
    42.2.2  汽車碰撞試驗法規
    42.2.3  人體試驗裝置——假人
    42.2.4  碰撞障礙
  42.3  被動安全結構特性和系統
    42.3.1  車輛結構的耐撞性
    42.3.2  車輛內部保護系統
  42.4  車輛被動安全中的數值方法
  42.5  基於多體動力學的分析工具
    42.5.1  接觸檢測和接觸模型
    42.5.2  結構變形的塑性鉸方法
  42.6  正面碰撞車輛模型的發展
  42.7  側面碰撞保護系統的發展
  42.8  結論和未來發展趨勢
  致謝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