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史學史(第2版新編21世紀史學系列教材)

  • 作者:喬治忠|責編:夏貴根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 ISBN:9787300288840
  • 出版日期:2021/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52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對中國自上古至1949年的史學發展作系統的反思和評論,在清理史學遺產的基礎上予以概括綜合,闡述中國史學的發展進程,並且向揭示史學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目標前進。全書的認識體系、內容結構和對史學發展階段的劃分,均有新的構思,在重要的內容上多有獨到的學術創新,對史學發展中的許多史實,立足於求真考證,立論分析,以實事求是為旨歸。例如,中國史學誕生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古人將孔子與《春秋》聯結起來的史學意義,《國語》和《左傳》被劉歆所竄亂,司馬遷的《史記》離開了先秦史學的經世傳統,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的矛盾互動關係,劉知幾撰著宗旨的前後改變,宋代史學建設的煩瑣與扭曲,明代史學發展的普及性潮流,張居正在官方史學建設上的貢獻,清高宗的史學思想,章學誠史學理論的三項根基,清代史學整體的發展結構,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謬誤及其不良影響,等等,皆為發前人所未發、道他人所未言,足資歷史學學子思考和史學史專業教師研討。

作者介紹
喬治忠|責編:夏貴根
    喬治忠,天津市人,1949年生。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和教學,致力於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的學科建設工作。退休后,受聘為廊坊師範學院特聘教授。曾三次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立教大學做交換研究員,進行專題研究。撰有《清朝官方史學研究》、《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中國史學史》、《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合作)、《清代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相互關係研究》等著述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70多篇,在本學科研究中取得顯著成果。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史學史在認識論上的層次和特點
  第二節  中國史學史的學術任務與研究內容
    一、中國史學史的三大任務
    二、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八項內容
  第三節  中國史學史學術體系的深層特徵
    一、學科內涵的完整性
    二、學術前景的繼進性
    三、研究系統的開放性
  第四節  建設中國史學史學術體系的作用和意義
  第五節  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的回顧
    一、中國史學史學科的成立
    二、1949年之後史學史學科的發展
  第六節  在中外史學的比較中探討史學的發展機制
  思考題
第二章  史學的起源與先秦時期史學的初步發展
  第一節  史學產生的社會條件
    一、人類社會對往事的記憶和追述
    二、史學原發性產生的幾項社會條件
  第二節  甲骨文與金文的記事方法
    一、甲骨文載事的方法和意義
    二、青銅器銘文的史事記載
  第三節  「殷鑒」——中國上古理性思維的曙光
  第四節  史官職能的演變與官方記史體制的形成
    一、「作冊」與「史」
    二、「殷鑒」觀念下的歷史文獻
    三、官方系統、連續性記錄史事的起始與發展
  第五節  先秦史籍概述(上)
    一、西周、春秋時期成書史籍的類別
    二、行於春秋時期而流傳至今的史籍
  第六節  先秦史籍概述(下)
    一、以記言為主的《國語》
    二、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
    三、內容完備的編年史《左傳》
    四、戰國時期的其他史籍
    五、附論:《戰國策》與《世本》等
  第七節  先秦時期的史學發展狀況與史學觀念
    一、先秦史學的發展狀況
    二、記史求真與以史贊治的觀念
    三、孔子與《春秋》相聯結的史學意義
    四、戰國時期史學觀念上的新拓展
  思考題
第三章  中國古代傳統史學基礎的奠定
  第一節  秦代史學意識的不絕如縷
  第二節  西漢前期文化政策與史學的復興
  第三節  司馬遷與《史記》
    一、司馬遷的生平事跡
    二、《史記》的編纂形式與內容
    三、司馬遷的歷史觀念
    四、司馬遷的史學思想與歷史編纂學

    五、《史記》產生的社會條件
    六、司馬遷《史記》在史學史上的地位
  第四節  班固與《漢書》
    一、班固的撰史意旨與史學思想
    二、《漢書》的成就與史學意義
  第五節  兩漢朝廷的記史方式
  第六節  東漢官修《東觀漢記》及其意義
    一、《東觀漢記》的纂修
    二、《東觀漢記》纂修的史學意義
  第七節  荀悅的《漢紀》與傳統史學基礎的奠定
    一、荀悅及其撰著的《漢紀》
    二、荀悅的歷史觀念與史學理論
    三、獨立的私家史書《吳越春秋》與《越絕書》
    四、中國古代傳統史學基礎的奠定
  思考題
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史學
  第一節  史籍編纂形式與內容的多樣化
    一、史學蓬勃發展的原因
    二、編年體史書的編纂
    三、斷代紀傳史的撰述
    四、通史著述的嘗試與地方史志及地理書的撰寫
    五、人物傳記與族譜編纂的繁興
    六、史注、史論與史評的發展
    七、史考著述的超前出現
    八、典制史籍與雜記、故事的纂輯
  第二節  各族政權官方的史學建設
    一、三國、兩晉和南朝政權的史學建設
    二、十六國政權與北朝官方史學的建樹
  第三節  史學發展中的矛盾、衝突與磨合
    一、漢人政權內史學發展中的矛盾
    二、各少數民族政權史學建設中的矛盾衝突與磨合
  第四節  傳統史學對民族大融合的關鍵作用
    一、文化是古代中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二、傳統史學對民族大融合的作用
  第五節  歷史編纂學上的探索
    一、幾項史書體例與史學方法的討論
    二、孫盛對編年體史書編纂方法的創樹
  第六節  歷史觀念與史學理念的進展
    一、正統論觀念的凸現
    二、論治亂、辨興亡的歷史見解
    三、傳統史學理念的鞏固與發展
  第七節  儒學、玄學與史學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狀況
    二、玄學的狀況
    三、史學與玄學的格格不入
  第八節  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互動運行機制的確立
  思考題
第五章  隋唐至兩宋:傳統史學發展的成熟
  第一節  隋唐至兩宋史學發展的社會背景
    一、隋代史學的開新嘗試

    二、唐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概況
  第二節  唐朝至南宋的史館建置與本朝史編纂
    一、史館建置與記史、修史制度
    二、唐宋時期官方對本朝史的記述與纂修
  第三節  紀傳體正史的纂修及一般的私修史籍
    一、紀傳體正史的編纂
    二、唐代至南宋的其他史書
  第四節  劉知畿及其《史通》的理論建樹
    一、劉知幾其人與《史通》其書
    二、劉知畿的思想與《史通》的歷史編纂學主張
    三、《史通》的流傳與影響
  第五節  杜佑的《通典》與鄭樵的《通志》
    一、杜佑及其《通典》的史學成就
    二、鄭樵及其撰著的《通志》
  第六節  歐陽修之史學
    一、歐陽修對史書的編纂
    二、歐陽修的疑古思想
    三、歐陽修的歷史正統論
    四、歐陽修的史學思想
  第七節  司馬光《資治通鑒》及影響
    一、司馬光的生平與《資治通鑒》的編纂
    二、《資治通鑒》的內容及司馬光的歷史觀念
    三、與《資治通鑒》影響相關的宋代的編年史
  第八節  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與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一、朱熹編纂《資治通鑒綱目》
    二、袁樞撰錄《通鑒紀事本末》
  第九節  歷史考據學的成立
  第十節  隋唐至兩宋時期史學的成熟與缺陷
  思考題
第六章  元明兩代史學的調整與開新
  第一節  元明兩代的社會文化與史學觀念
    一、元代的社會文化
    二、「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的產生及其意義
    三、明代史學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元明兩朝的官方史學
    一、元朝官方修史概述
    二、明朝官方的修史活動
  第三節  胡三省和馬端臨的史學貢獻
    一、胡三省撰《資治通鑒音注》
    二、馬端臨著《文獻通考》
  第四節  元明史家對史學的新探索
    一、經世史書的多樣化發展
    二、域外歷史地理撰述
    三、歷史考據學的新進展
    四、史論與史評的進一步興盛
  第五節  普及性史學的發展與繁榮
    一、普及性史書的興起
    二、明代史學的普及性潮流
  第六節  中國傳統史學的域外傳播
    一、中國史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影響

    二、中國傳統史學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三、日本仿從中國傳統史學的修史活動
  思考題
第七章  清代對傳統史學的清理和總結
  第一節  清初學風的轉變與史學名家
    一、明清易代與學風上的反思
    二、清初的史學名家
  第二節  清朝的修史制度及其特點
    一、內閣、翰林院與修史制度
    二、清朝的各類修史之館
    三、清朝修史制度的特點
  第三節  官修《明史》活動及其影響
    一、《明史》纂修的準備階段
    二、《明史》纂修的奠基階段
    三、官方纂修《明史》的中輟
    四、《明史》纂修的成書階段
    五、官方纂修《明史》活動的影響
  第四節  《大清一統志》的纂修與方志學的興起
    一、《大清一統志》的初修與方志纂修的興盛
    二、乾隆朝與嘉慶朝的重修《大清一統志》
    三、清代方志纂修的史學意義
  第五節  清朝官方史學的萌發、進展、繁榮和衰退
    一、官方史學的萌芽和初步發展
    二、官方修史基本格局的形成
    三、清朝官方史學的繁榮
    四、清高宗的史學思想
    五、官方修史活動的衰退
    六、清朝官方修史活動發展上的特點
  第六節  乾嘉時期的歷史考據學
    一、清初考據學風的興起
    二、乾嘉時期的歷史考據學家
    三、「乾嘉學術」的另一方面
    四、乾嘉歷史考據學的地位和影響
  第七節  章學誠的史學思想
    一、章學誠的主要史學創見
    二、章學誠史學理論的三項根基
  第八節  清代「盛世」史學的發展結構
    一、官方史學的業績
    二、私家史學的發展及其特色
    三、官員幕府的修史活動
  第九節  清代官私史學的關係及傳統史學的發展態勢
    一、唐朝至明代史學的官私互動
    二、清代史學發展中的官私互動
    三、清代史學在大總結之後的發展態勢
  思考題
第八章  中國近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中國近代史學思想的前驅
    一、經世致用思想的強化
    二、外國史地學與中外關係史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梁啟超《新史學》與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

    一、梁啟超《新史學》理論的開拓作用
    二、新式中國歷史教科書的興起
  第三節  近代史學理論的引進與探索
    一、西方史學理論引進的擴展
    二、中國學者關於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的著述
  第四節  「整理國故」與「古史辨」運動
    一、「整理國故」活動的形成與影響
    二、「古史辨」運動的史學革命意義
  第五節  多樣化的治史取向(上)
    一、史學多樣化狀態的形成原因
    二、維護傳統文化的治史取向
    三、移植或轉述西方史學的治史取向
  第六節  多樣化的治史取向(下)
    一、具有一定歷史觀的主導而仍作出認真研究的治史取向
    二、構建先驗性歷史框架的治史取向
    三、立足於考據的治史取向
  第七節  近代史學的社會運行機制
  思考題
第九章  近代史學發展的新生面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一、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早期輸入
    二、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與社會史論戰
    一、李大釗、蔡和森等人的理論探討
    二、中國社會史論戰及其爭論的焦點
    三、關於中國社會史論戰的幾點分析
  第三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革命史學」體系的構建
    一、社會史論戰的歸宿
    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與「革命史學」體系的構建
  思考題
課下參考文獻舉要
附錄  史學吟
初版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