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費孝通作品精選(共13冊)(精)

  • 作者:費孝通|編者:(美)瑪格麗特·派克·雷德菲爾德|責編:馮金紅//唐明星//吳莘|譯者:戴可景//秦志傑//孫靜//王燕彬//趙旭東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69832
  • 出版日期:2021/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571
人民幣:RMB 93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套書精選費孝通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共13冊,三百余萬字,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其中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鄉土重建》《生育制度》《中國士紳》《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上》《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下)》等有關中國鄉村經濟與社會結構的特質及其現代轉型的經典論述;費老一生關懷不輟的民族學研究《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學文選);晚年的文化文明論述與學術反思《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師承·補課·治學(增訂本)》;《留英記》《美國與美國人》是從跨文化與比較人類學的視野對西方世界的觀察剖析,其中《美國與美國人》被稱為《鄉土中國鄉土重建》的姊妹篇;《繭》則是近期發現的作者1936年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嶄新的維度。
    《江村經濟》原稿出自費孝通1938年向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系提交的博士論文,1939年由Routhledge出版社列入「國際社會學叢書」出版,書名為Peasant Life in China,並在扉頁題有《江村經濟》中文書名。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為費孝通撰寫的序文中預言,該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某些段落可以被看作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1981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亦因此書在學術上的成就授予費孝通「赫胥黎獎章」
    《江村經濟》圍繞社區組織、「土地的利用」和「農戶家庭中再生產的過程」等,描述了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生活和經濟體系;同時著重介紹了費達生的鄉土工業改革實驗。費孝通後來多次重訪江村,積累了一系列關於江村的書寫。江村作為他在漢人社會研究方面最成熟的個案,為他的理論思考如差序格局、村落共同體、紳權與皇權等提供了主要的經驗來源。
    作為《江村經濟》的姊妹篇,《祿村農田》是費孝通「魁閣」時期的學術代表作,作者將研究焦點由東南沿海轉移到雲南內地鄉村,探尋在現代工商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土地制度和社會結構所發生的變遷。
    作者用類型比較方法,將江村與祿村分別作為深受現代工商業影響和基本以農業為主的不同農村社區的代表,考察農民如何以土地為生,分析其土地所有權、傳統手工業和社會結構的異同與變遷,目的是想論證,農村的經濟問題不能只當作農村問題來處理;農村經濟問題癥結在於土地,而土地問題的最終解決與中國的工業化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探尋中國鄉村現代化轉型的理想與實踐貫穿了費孝通一生。
    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費孝通的學術工作由實地的「社區研究」轉向探索中國社會結構的整體形態。他認為自己對「差序格局」和「鄉土中國」的論述,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的講稿,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它不是對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中提煉一些「理想型」概念,如「差序格局」「禮治秩序」「長老統治」等,以期構建長期影響、支配著中國鄉土社會的獨特運轉體系,並由此來理解具體的鄉土社會。
    《鄉土重建》則以「差序格局」和「皇權與紳權」的關係為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原則,在此基礎上分析現實中國基層社會的問題與困境,探尋鄉土工業的新形式和以鄉土重建進行現代社會轉型的可能。這一系列的寫作代表了費孝通40年代後期對中國歷史、傳統和當代現實的整體性關照,是其學術生命第一階段最重要的思考成果。
    《生育制度》是費孝通1946年根據他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任教時的講義整理而成,圍繞「家庭三角」這一核心議題,討論了中國鄉土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及其拓展,其中描述社會新陳代謝的「社會繼替」「世代參差」等概念影響深遠。本書是費孝通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為看重的著作之一。書後附錄的《親迎婚俗之研究》一文,系作者1933年在燕京大學畢業時完成的本科學位論文,主要是從社會史和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對周代到漢初親迎婚俗發展的兩個階段——風俗時代和禮教時代進行分析。
    《中國士紳》由七篇專論組成,取材於費孝通1947-1948年發表在國內報紙上的文章;1948年秋,他向美國社會學家雷德菲爾德的夫人瑪格麗特口述了這些文章的大致內容,雷德菲爾德夫人經過精心編輯後於1953年將其在美國出版。書中的內容集中體現了費孝通40年代中後期對中國社會結構及其運作機制的深刻洞察,尤其聚焦于士紳階層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地位與功能,及其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走向解體的過程,與《鄉土中國》《鄉土重建》等作品在思想上一脈相承。他實際上借助這個機會將自己關於中國鄉村的基本權力結構、城鄉關係、「雙軌政治」「社會損蝕」等思考介紹給英語世界。
    英文版還附錄了社會學家周榮德先生1943-1946年間在雲南昆陽縣從事中國士紳研究的調查片段,現保留原貌一併呈現。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費孝通接續其早年對城-鎮-鄉結構關係的思考和「鄉土重建」的理想,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對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城鄉和東西部區域協同發展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先後提出了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鄉鎮發展類型,以及長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西部經濟協作區等多種區域發展戰略,其中還包含了他對中西部城市發展類型的思考。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上》《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下)》彙集了費孝通十余年中所寫的近六十篇考察隨記,大致按時間線索排列,不僅呈現了晚年費孝通「從實求知」的所思所想;某種意義上也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黃金時期的歷史進程。
    20世紀80年代末,費孝通進入了他一生學術思想的新階段,即由「志在富民」走向「文化自覺」,開始思考針對世界性的文明衝突,如何進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解釋。到90年代,這些思考落實為「文化自覺」的十六字表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晚年費孝通從儒家思想獲得極大啟迪,貫穿這一階段思考的大問題是:面對信息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全新世界格局,21世紀將會上演「文明的衝突」,還是實現「多元一體」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間應該如何和平共處、並肩前行?中國如何從自己的傳統思想中獲得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從中國文明本位出發,建構自己的文明論與文化觀?
    《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收錄了費孝通從1989-2004年的文章,集中呈現了費孝通晚年對人與人、人與自然、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關係的重新思考。
    從1930年進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在長達七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費孝通在人類學、社會學和民族學領域開疆拓土,成就斐然。他一生的學術歷程與民族同家的命運、與時代的起伏變換密切相關。本書彙編了晚年費孝通對自己一生從學歷程的回顧與反思的文章,其中既有長篇的思想自述;也有對影響終身的五位老師——吳文藻、潘光旦、派克、史祿國、馬林諾夫斯基——的追憶與重讀,他名之曰「補課」;更有對社會學與人類學在學科和理論層面的不斷思考。
    《師承·補課·治學(增訂本)》還收錄了費孝通「第一次學術生命」階段的四篇文章,其中《新教教義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關係》一文為近年發現的費孝通佚稿,也是國內最早關於韋伯社會學的述評之一。
    費孝通關於英國的札記和隨筆選編,時間跨度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作為留英歸來的學者,費孝通學術思想和人生經歷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與英國密切相關。
    這些札記和隨筆廣泛記錄了一個非西方的知識分子對英國社會、人情、風物、政治的觀察,其中不乏人類學比較的眼光。比如1946年底,費孝通應邀去英國講學,其間,以「重返英倫」為名寫下系列文章,開頭的一句話「這是痛苦的,麻痹了的軀體里活著個驕傲的靈魂」,濃縮了他對二戰後英帝國瓦解時刻的體察與速寫。作者以有英國「essay」之風的隨筆形式觀察大英帝國的歷史命運、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實驗、工業組織的式微、英國人民精神的堅韌、鄉村重建希望的萌芽,以及君主立憲、議會政治和文官制度等,尤其敏銳地洞察了英美兩大帝國的世紀輪替和「美國世紀」的誕生,今日讀來,尤讓人嘆服作者的宏闊視野和歷史預見力。
    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費孝通寫作了大量有關美國的系列文章,這些文章以遊記、雜感、政論等形式比較美國和歐洲,美國與中國。其中,《美國人的性格》被費孝通稱為《鄉土中國》的姊妹篇,作者透過一般性的社會文化現象,洞察到美國的科學和民主之間的緊張,認為科學迫使人服從於大工業的合作,而民主要求個體主義,二者必然產生衝突;並進一步認為基督教是同時培養個體主義和「自我犧牲信念」的溫床,是美國社會生活以及民主和科學特有的根源。美國二戰以來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越來越突出的霸權地位,實際是費孝通關注美國的一個重要背景。他晚年有關全球化問題的思考,與他對美國、英國等西方社會的系列觀察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費孝通還是4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時事專欄作者,其出訪美國的諸種見聞、感受,二戰後的國際局勢、歐美政治動向、美國的總統選舉和對華政策等,都以通訊和報道的方式在當時廣泛傳播,今日讀來,依然是我們了解二戰前後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極好的借鏡和參照。
    費孝通20世紀30年代末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存放于作者曾經就讀的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2016年被國內學者發現。這是該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小說敘寫了上個世紀30年代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的種種遭際。這家制絲企業通過實驗鄉村工業的現代轉型,希望實現改善民生、實業救國的社會理想,但在內外交困中舉步維艱。作者以文學的方式來思考正在發生現代化變遷的鄉村、城鎮與城市,其中鄉土中國的價值觀念、社會結構與經濟模式都在經歷激烈而艱難的轉型,而充滿社會改革理想的知識分子及其啟蒙對象——農民,有的經歷了個人的蛻變與成長,有的則迷失在歷史的巨變中。
    《繭》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經濟》的「文學版」,又與30年代的左翼文學、「社會性質」大論戰及「鄉村重建」問題遙相呼應,為我們理解費孝通的早期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新的維度。

作者介紹
費孝通|編者:(美)瑪格麗特·派克·雷德菲爾德|責編:馮金紅//唐明星//吳莘|譯者:戴可景//秦志傑//孫靜//王燕彬//趙旭東
    費孝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於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后留學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年度馬林諾夫斯基榮譽獎,並成為該會會員。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1988年在美國紐約獲《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在日本福岡獲亞洲文化大獎,1994年獲菲律賓馬克賽賽社區領袖獎。代表作品有《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鄉土重建》等。

目錄
《江村經濟》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著者前言
  致謝
  序布·馬林諾夫斯基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調查區域
  第三章  家
  第四章  財產與繼承
  第五章  親屬關係的擴展
  第六章  戶與村
  第七章  生活
  第八章  職業分化
  第九章  勞作日程
  第十章  農業
  第十一章  土地的佔有
  第十二章  蠶絲業
  第十三章  養羊與販賣
  第十四章  貿易
  第十五章  資金
  第十六章  中國的土地問題
  附錄  關於中國親屬稱謂的一點說明
  譯者說明
  重訪江村
  三訪江村
  出版後記
《祿村農田》
《鄉土中國鄉土重建》
《生育制度》
《中國士紳》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上》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編本)下)》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學文選)》
《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
《師承·補課·治學(增訂本)》
《留英記》
《美國與美國人》
《繭》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