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時代之思(理論卷上下)/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

  • 作者:編者:梁鴻鷹|責編:黃佳//何健
  • 出版社:安徽文藝
  • ISBN:9787539669878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854
人民幣:RMB 1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自1949年9月25日創刊以來,《文藝報》一直密切關注文藝創作現場,捕捉文藝創作動向,推動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國文藝的重要理論評論陣地。該文叢共七卷,分為理論卷、文學評論卷、藝術評論卷、外國文學卷、作品卷、對話卷、兒童文學評論卷。本卷精選了《文藝報》1949年創刊至2019年的重要理論文章,涵蓋重要文藝方針政策的闡釋、解讀,重要文學現象、思潮的探討、爭鳴,以及文類研究、文化研究等多個方面。所入選的文章以豐沛的時代精神、鮮明的問題意識、深邃的人文眼光、廣闊的學術視野、個性化的文字表達,構成了一個逐漸走向豐富、多元、開放、成熟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獨特風景,成為觀察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一面鏡子。

作者介紹
編者:梁鴻鷹|責編:黃佳//何健
    梁鴻鷹,《文藝報》原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享受特殊津貼。曾在內蒙古大學漢語系、中宣部文藝局、中國作協創研部工作。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向道與叩問》《寫作的理由》。在《十月》《上海文學》《當代》《北京文學》《鐘山》等發表一批散文、小說。有《阿西莫夫詮釋人類萬年》等譯作若干。

目錄
梁鴻鷹:回望如歌歲月開創全新境界——《<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總序

1952年
馮雪峰:中國文學中從古典現實主義到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發展的一個輪廓(節選)
1955年
唐鎪:學習魯迅的戰鬥精神
1956年
張光年:藝術典型與社會本質
王瑤:論魯迅作品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歷史聯繫
1958年
茅盾:夜讀偶記——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他(節選)
1960年
柳青:談談生活和創作的態度
1961年
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朱光潛:整理我們的美學遺產,應該做些什麼
臧克家:古典詩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寫
1962年
王力: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
郭沫若:詩歌漫談
王朝聞:齊白石畫集序
沐陽:從邵順寶、梁三老漢所想到的
1963年
柯靈:給人物以生命——藝術概括談片之二
茅盾:關於曹雪芹——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
1964年
文潔若:《紅岩》在日本
1965年
李基凱:關於怎樣寫中間狀態人物問題——用《不能走那條路》《年青的一代》《千萬不要忘記》的
成功經驗駁「寫中間人物」論
1978年
巴金:迎接社會主義文藝的春天
吳組緗:談《水滸傳》
丹晨:文藝與淚水
袁良駿:魯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979年
姚雪垠:漫談歷史的經驗
程代熙:文藝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讀書札記
錢穀融:文藝創作的生命與動力
1980年
唐摯:更好地表現新時期的社會矛盾(縱橫談)
吳泰昌:大興爭鳴之風(縱橫談)
宋遂良:堅持從生活的真實出發——長篇小說創作問題探討
劉西渭:常情常理
李國濤:新藝術手法和固有的文學觀念
1981年
王元化:和新形式探索者對話
李澤厚:審美與形式感
周良沛:有感「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
袁行霈:文學與時尚

1982年
徐遲:現代化與現代派(轉載)
理迪:《現代化與現代派》一文質疑
1983年
袁可嘉:西方現代派文學三題
嚴家炎:歷史的腳印,現實的啟示——五四以來文學現代化問題斷想
謝冕:通往成熟的道路
秦兆陽:談「情」
賀敬之:當前文藝思想的幾個問題
1984年
馮牧:投身到偉大變革的生活激流中去
1985年
季羡林:外國文學研究應當有中國特色
馮牧:關於創作自由和評論自由
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
林興宅:系統科學方法論與藝術
周政保:小說創作的新趨勢——民族文化意識的強化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
劉夢溪:文化意識的覺醒
錢念孫:文學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尋「根」眼光的擴大
黃子平:文體的自覺
劉思謙:小說創作中的悲劇觀念
1986年
程代熙:對一種文學主體性理論的思考與述評——與劉再復同志商榷
楊眷時:充分的主體性是文藝的本質特徵——與陳涌同志商榷
魯樞元: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
1987年
王曉明:社會歷史批評方法的再思考——從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導論》談起
鄒平:現代都市美的失落和尋找
陳駿濤:當前理論批評建設管見
張首映:兩種批評理論及方法
陳晉:平民的生活與貴族的藝術——部分青年文藝創新的內在矛盾
南帆:讀者是什麼
張韌:批評的尷尬
童慶炳:解開藝術創造之謎
滕雲:呼喚史詩
陳孝英:新時期文藝中的喜劇意識
蔡翔:再來一條腿
蓬生:巴赫金復調小說理論
於可訓:小說文體的變遷與語言
靳大成:對人類學批評的多種可能性的資格論證
吳秉傑:面對發展了的審美形態
朱立元:文學批評主體性的限度
程德培:長篇小說的藝術在哪裡
1988年
伍林偉:寫好故事
楊周翰:鏡子與七巧板——當前中西文學批評觀念的主要差異
李潔非:「感覺」的泛濫
汪曾祺:關於散文的感想
樂黛雲:關於現實主義的兩場論戰——盧卡契對布萊希特與胡風對周揚

梁斌:民族氣魄與民族風格
唐浞:「新古典主義」隨感
李陀:昔日頑童今何在
王蒙:故事的價值
王干:批評的沉默和先鋒的孤獨

1989年
趙園:負累重重的「地之子」——農民意識與中國作家
吳俊:文壇的調情——對文學現狀的一種看法
應雄:歷史批判與自我批判
劉再復:五四文學啟蒙精神的失落與回歸
梁昭:為文學「商品化」一辯
錢理群:反思三題
陳曉明:理論的贖罪
支克堅:關於40年代革命文學內部論戰
吳福輝:為海派文學正名
錢中文鄭海凌:文學史的類型、構架與問題
鍾敬文:抗戰期間的通俗文學
潔泯:文學四十年:現實主義從失落到回歸
王寧:論學院派批評
1991年
馬識途:也說現實主義
1993年
王岳川:后現代主義與后殖民主義
王元驤:也談美學的和歷史的批評
嚴昭柱:對文藝價值論有關問題的思考
陶東風:藝術:創造還是生產?——兼論20世紀反個l生化思潮
1995年
陳漱渝:聚合離分呈百態嫣紅奼紫斗芳菲——中國現代散文發展漫談
孫郁:魯迅的批評視角
1996年
肖鷹:遊戲崇高:走向俗人的神話
1997年
劉醒龍:僅有熱愛是不夠的
1998年
李復威賀桂梅:90年代女性文學面面觀
樂黛雲:21世紀比較文學發展的趨勢
1999年
楊劍龍:面對當下與書寫自我——新生代小說論
楊義:面向新世紀的人文學術——我的治學觀
2000年
賴大仁:從人學基點看文藝精神價值取向
郭志剛:理解魯迅
魯樞元:「文學是人學」的再探討——在生態文藝學的語境中
吳元邁:20世紀文論的歷史呼喚——走辯證整合研究之路
2001年
魯文忠:純文學在窘迫中延展希望
陸文夫:關於創作的一點隨想
王寧: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
高旭東:走向21世紀的魯迅

童慶炳: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會消失嗎?——與米勒先生對話
2002年
曾健民:台灣殖民歷史的「瘡疤」——評葉石濤最近在日本的演講
吳奕鑄彭志恆趙順宏劉俊峰:華文文學是一種獨立自足的存在
——我們對華文文學研究的一點思考
陳遼:文化的華文文學論待商量
2003年
洪治綱:想象的匱乏意味著什麼
2004年
陳超:「反道德」「反文化」:「先鋒流行詩」的寫作誤區
郜元寶:期待新的「文學自覺」時代到來
馬龍潛高迎剛:文學的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
2006年
李准:經濟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選擇
2007年
饒曙光:資本邏輯與文化價值的衝突及其調整
楊承志:努力構建文學的和諧生態
何向陽:批評的構成
段崇軒:要「現代性」更要「民族性」——對當前文學的一點思考
2009年
范詠戈:發現小說應當發現的——漫談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
張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
張浩文:農村題材60年:在負重中前行
梁鴻鷹:當前文學發展的主流與可能
張未民:中國文學的「中國性」與「地方性」
2010年
孟繁華:為中國當代文學辯護
張頤武:在新的起點思考新的價值
李建軍:理想主義與力量的文學
2011年
邵燕君:倡導「好文學」與直言的批評風格
吳俊:批評的限度和學院批評的位置
李敬澤:文風與「立志讓人懂」——答《文藝報》編者問
王蒙:中華傳統文化與軟實力
2013年
石一寧:《「文學台獨」批判》:歷史責任文學良心
2014年
李炳銀:報告文學的文學不等式
陳嬿文:傳統還是現代:台灣啟蒙知識分子的抉擇
2015年
馮憲光:文藝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思想
曾鎮南:以作品為中心改善文藝生態
夏烈:網路文學的綜合治理與時代使命
李雲雷:市場經濟、文藝的通俗性與主體性
馬龍潛:「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論定位及其功能特性
白庚勝:發展繁榮少數民族文學的意義
雷達:面對文體與思潮的錯位
董學文:發展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的指南
高建平:美學在當代的復興
王德威:華語語系文學: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2016年
何建明:文藝批評的標準、導向與實踐
彭程:文藝批評的堅守與創新
王一川:重建文藝批評標準的美學傳統基礎
丁振海:現實主義精神助推文藝高峰
王雪瑛:回望百年新文化運動
李少君:當代詩歌四十年
王兆勝:散文創作與批評是否「無法可依」
2017年
劉大先:必須保衛歷史
2018年
趙稀方:香港文學研究:基本框架還需重新考慮
編者的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