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藝術經緯(藝術評論卷上下)/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

  • 作者:編者:梁鴻鷹|責編:宋瀟婧
  • 出版社:安徽文藝
  • ISBN:9787539669885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807
人民幣:RMB 1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自1949年9月25日創刊以來,《文藝報》一直密切關注文藝創作現場,捕捉文藝創作動向,推動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國文藝的重要理論評論陣地。該文叢共七卷,分為理論卷、文學評論卷、藝術評論卷、外國文學卷、作品卷、對話卷、兒童文學評論卷。本卷精選了自《文藝報》1949年創刊至2019年上半年發表的藝術評論文章,涵蓋了戲劇、影視、音樂、舞蹈、曲藝、書法、美術等領域。收錄的文章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及文藝評論的發展,對重要作品留下了珍貴的解讀與分析,書中作者的批評精神對今天如何搞好文藝評論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介紹
編者:梁鴻鷹|責編:宋瀟婧
    梁鴻鷹,《文藝報》原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享受特殊津貼。曾在內蒙古大學漢語系、中宣部文藝局、中國作協創研部工作。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向道與叩問》《寫作的理由》。在《十月》《上海文學》《當代》《北京文學》《鐘山》等發表一批散文、小說。有《阿西莫夫詮釋人類萬年》等譯作若干。

目錄
粱鴻鷹:回望如歌歲月開創全新境界——《<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總序

1949年
李季:我是怎樣學習民歌的
王朝聞:戲劇中細節描寫的一種傾向
1950年
老舍:《龍鬚溝》的人物
吳作人:談敦煌藝術
郭蘭英講述瞿希賢記:從山西梆子看傳統的中國唱法
王昆:我怎樣演《白毛女》
1952年
周揚:改革和發展民族戲曲藝術——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
會上的總結報告
1953年
光未然:沿著戲曲遺產的現實主義軌道前進——關於戲曲的民間傳說與歷史題材的創作與改編
問題
梅蘭芳:紀念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焦菊隱: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的成長——《我的藝術生活》介紹
煥之:向民間音樂學習的幾點體會
鍾惦棐:《舞台生活四十年》對演員修養的幾點提示
鄭振鐸: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
1954年
丁玲:影片《偷自行車的人》觀后
1956年
傅雷: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
張駿祥:舞台藝術紀錄片向什麼方向發展?
1957年
鄭君里:從頭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1958年
郁風:讀齊白石畫稿
1959年
歐陽予倩:話劇、新歌劇與中國戲劇藝術傳統
1960年
陳伯吹:從童話創作看美術片
喬羽:耳目一新——談歌劇《劉三姐》
1961年
宗白華: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田漢:追悼梅蘭芳同志
楊琦:抒情音樂的佳品——談《洪湖水,浪打浪》
1962年
蓋叫天口述彭兆菜記:表演和劇本拉手
1963年
何溶:讀華君武漫畫
劉厚生:改編是豐富戲曲劇目的一個好辦法
1978年
廖靜文:嘉陵江畔的一段往事——回憶郭老與悲鴻
1980年
辛建:要敢於寫人物的命運——新片《歸心似箭》觀后
1981年
力群:魯迅是培養中國新興版畫藝術的母親

張暖忻:挖掘普通人的心靈美——《沙鷗》創作中的一些想法
1982年
丁玲:漫談《牧馬人》
吳曉邦:試論舞蹈藝術的多樣化
李陀:《鄰居》創作的啟示
夏衍:無題的對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觀后
譚霈生:社會問題與藝術形象——話劇創作中的一個問題
李興葉:近年來銀幕形象塑造的得失
孫冶方:也評《天雲山傳奇》
1983年
唐鎪:我愛《原野》
趙園:虎妞、祥子及其他——談電影《駱駝祥子》《茶館》的改編
魯煤:談豫劇《朝陽溝內傳》
胡承偉:影片《人到中年》的現實主義魅力
張成珊:誘發觀眾的想象——談影片《城南舊事》的藝術特色
方成:從雜耍到藝術
王紀人:中篇小說與電影的結親
曹禺:「威利,你為什麼要這樣?」——看了北京人藝《推銷員之死》的演出
陳玉通:漫談銀幕典型塑造的個性化
文椿:讓觀眾尋思品味而自得——從吳貽弓導演的影片談起
陽翰笙:從《巴山秀才》談起
1984年
伍修權:我看電影《四渡赤水》
王得后:魯迅的電影批評
馬少波:劇目建設是戲曲振興的關鍵
鄭伯農:歌劇起飛了
高侃:劇本創作能「攻關」嗎
劉白羽:巨大心靈震動的藝術——評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1985年
白樺:文學基礎和電影導演
1986年
梁衡:相聲應以「刺」取笑
邵牧君:關於電影理論的思考
1987年
童慶炳:解開藝術創造之謎
周傳家:從《司馬遷》到《南唐遺事》——郭啟宏劇作的突破與超越
顏純鈞:如何理解電影的民族化
王朝聞:城市雕塑的空間性
張庚:對於戲曲現狀與前途的思考
吳冠中:《林風眠畫集》序
梅朵:謝晉的藝術與影片《芙蓉鎮》
梁茂春:高張「中國樂派」的旗幟——我看通俗音樂與「新潮音樂」
1988年
譚霈生:戲劇與時代精神
黃式憲:《老井》:現實主義的現代潮
1989年
周思源:當代意識重審與情節鏈重組——也談電視劇《家·春·秋》的改編
吳江:國外電視屏幕上的世界名著
何群:捫心自問
廖奔:道德、歷史、審美——評價歷史劇作的三重視角

汪暉:《本命年》的意義
1990年
蔡師勇:微妙的均衡——影片《哦,香雪》的意義
蔡葵:「替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看電視劇《圍城》
1991年
赫景秀:時代呼喚開放兼容的藝術精神
葉朗:京劇的意象世界——為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而作
李剛:歌劇的希望
陳斌善:中國戲曲的「第四種舞台敘述方式」
鄒安和:喜劇的美學追求
吳文科:相聲表演的歧路與坦途
劉厚生:振興崑劇的關鍵一環——劇本
張忠明:我看小品
荒煤:有感於「鄉土熱」
黃佐臨:我的「寫意戲劇觀」誕生前前後后
李希凡: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豐碑
阮若琳:為什麼電視劇會迅速崛起——關於近年電視劇創作的幾點思考
柯岩:榜樣的力量——看遼寧人藝話劇《愛灑人間》


1992年
黃艾禾:《望長城》,看中國
杜高:現實主義的力量——《籬笆·女人和狗》小引
張東:順理成章的收官與結局——《大決戰·平津戰役》觀后散記
雷達:原生態與典型化的整合——看影片《秋菊打官司》
童道明:文藝隨想錄
彭加瑾:我們需要詩電視——看《我的地平線》
1993年
常祥霖:話說侯寶林——相聲藝術的豐碑
馮牧:我看《北京人在紐約》
1994年
孟京輝:《陽台》和這樣一種追求
1996年
劉白羽:追蹤嶺南派
1997年
梁曉聲:關於影視「精品」的絮語
金兆鈞: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文化
黃在敏:海派京劇的文化定位與藝術精神
陳丁沙:中國話劇90年——一份不可忘卻的備忘錄
1999年
趙春強大老:京劇節后感言和沉思
魯彥周:我被《徽州女人》迷住了
尹鴻:觀察影視文化娛樂化傾向
2000年
邵大箴:我看20世紀中國美術
陸紹陽華山:認真對待電影
左芳:藝術商業片:商業圍剿下的製作詭計
2001年
杜家福:給「小劇場」潑點冷水
詹建俊:中國油畫的處理與選擇

鄭伯農:《長征》:氣壯山河的熒屏史詩
宋寶珍:魯迅:被謬托的悲哀
郭啟宏:「魯戲」隨想
2002年
季羡林:學者書法有文化建設意義
2003年
馮驥才:怎麼做?——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2005年
傅謹:建構舞台藝術的國家形象
曾慶瑞趙暉:要警惕「娛樂至死「的傾向
2006年
仲呈祥:紅色經典改編不能改掉其精神實質
童慶炳:文藝創作中歷史觀問題討論:歷史劇中封建帝王評價的思考
2007年
胡惠林:中國的文化產業:不能走「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的道路——對當前「大片」現象的意見
張先:當代戲劇創作中幾個值得關注的新特點——兼談話劇的「民族化」和「現代化」
尚輝:新世紀中國畫開啟一個新時代
饒曙光:資本邏輯與文化價值的衝突及其調整
2009年
傅逸塵:錯位、暖昧、失重的敘事立場
高小立:解放戰爭題材電視劇創作漫談
2010年
路海波:對工業題材電視劇缺位的思考
蘇叔陽:劇作是文學
田本相:真是說不完的曹禺
黃式憲:電影的「亞健康」症象緣何竟浮出了水面
2011年
張蘭閣:從《四世同堂》談名著的話劇改編
蔡體良:文本創作與舞台現象
厲震林:中國有先鋒話劇嗎
谷海慧:是「歷史中」的戲劇,還是「戲劇中」的歷史——新世紀舞台曆史劇的主觀化傾向思考
許波:從「國家形象」的影像塑造思考中國當下電影——兼及關於適合青少年觀看影片缺失的思考
2012年
劉彥君:米勒,推銷員與中國
謝柏梁:小劇場戲曲:實驗的活力與危機
2013年
任晶晶:音樂綜藝節目除了PK,還能留下什麼
梁振華:電視劇《趙氏孤兒案》:經典的現實燭照與藝術重塑
王朝柱:電視劇《尋路》創作談
王蘋:靠什麼維繫劇作藝術的生命力
梁秉壟:命運中的於是之
2014年
魏術學:從電影《一次別離》的成功看——中國電影需要「別離」什麼
李墨波:《黃金時代》:我們今天怎樣談論蕭紅
2015年
張先:無源之水——戲劇現狀有感
肖雲儒: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點亮生命燃燒青春
趙形: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王人凡:電影《山河故人》:走出去的掙扎和回不去的困惑
李准:《大秧歌》和傳奇敘事方式的創新

王祖皆:歌劇《白毛女》今又續輝煌
2016年
行超:電影《老炮兒》:誰的北京,誰的世界
吳思遠:一個好劇本可以造就明星好劇本可以改變一個演員的一生
張荔:經典改編何以成為新的經典——近十年現當代文學經典改編與舞台呈現
侯仰軍:民間故事亟需「打撈」
趙彤:崇拜顏值只能加劇心靈的蒼白
范詠戈:「中國夢」的熒屏投射——近五年來國產電視劇回眸
林玉簫:生命熱血鑄就偉大長征精神——評電影《血戰湘江》
2017年
徐健:劇作家的「野心」與「匠心」:評莫言戲曲文學劇本《錦衣》
郭文斌:走進《記住鄉愁》第三季
萬素:意味深長:京劇程式性思辨
薛晉文:文學與電視的「遇見」
陳彥:經典的生命力源自人性「微奧」的探究
劉曄原花瑞潔:古裝劇流行與歷史虛無主義流弊
李寶群:缺乏優秀戲劇文學的強力支撐,戲劇走不遠
龔禹霖:網路劇:「成長的煩惱」
高小立:直抵民心的現實主義力作——觀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歐陽逸冰:歌劇創作的支點——中國民族歌劇學習筆記
王延松:話劇《成兆才》的「中國表達」
李小菊:扶持醜行藝術重拾丑角戲趣
田本相:中國話劇和中國文學的詩化傳統
邊國立:「背負著民族的希望」——關於軍事題材影視創作的若干思考
馬繼紅:為時代立言為人民放歌
范黨輝:原著與呈現之間的罅隙——評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
巴特爾: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紫茵:打開在迷茫中失落的靈魂枷鎖——聽葉小綱第五交響樂《魯迅》
李躍森:《獵場》:艱難的自我救贖之路
陳志音:烏蘭牧騎「根脈」緣何伸展
2018年
陳丹晨:至善至美——13幅豐子愷《宇宙風》插圖原稿面世
張德祥:《紅海行動》:中國大片的新境界
康震:《經典詠流傳》:喚醒經典的生長力
納楊:電影《清水裡的刀子》享受片刻的寧靜
李長鴻:歌劇文學創作的亮點
康偉:一曲親情的頌歌——觀電視劇《娘親舅大》
陳剛:《我不是葯神》: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回歸
王一川:《邪不壓正》:即便置身屋頂又能飛到哪兒去
王曉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創新」問題再思考
任凡:《小偷家族》:一次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探險
張斌:《影》顯然是張藝謀的
2019年
汪守德:集勇者、智者、仁者于一體的人物形象——評電視劇《上將洪學智》
許瑩:電影《調音師》:讓觀眾參與到電影敘事的架構中來
趙宜:中國科幻的歷史期待與未來選擇
孫承健:智慧與勇氣、家園和希望:科幻電影的中國敘事
陳芳:《此時此刻》的真實力量
鍾藝兵:一個真實不走樣的《谷文昌》
編者的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