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世界的濤聲(外國文學卷上下)/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

  • 作者:編者:梁鴻鷹|責編:劉姍姍//凌敏
  • 出版社:安徽文藝
  • ISBN:9787539668666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834
人民幣:RMB 15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自1949年9月25日創刊以來,《文藝報》一直密切關注文藝創作現場,捕捉文藝創作動向,推動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國文藝的重要理論評論陣地。該文叢共七卷,分為理論卷、文學評論卷、藝術評論卷、外國文學卷、作品卷、對話卷、兒童文學評論卷。本卷收錄了《文藝報》從1949年9月創刊至今70年來所刊發的重要外國文學動態研究及作家作品研究。所選錄文童的作者既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家、著名翻譯家,也有當今外國文學研究和翻譯領域的優秀中青年學者。選錄文章以作家作品評論、理論批評為主,涉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各地區、各語種的外國文學經典作家作品、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思潮以及文學獎項等文學熱點事件,有立場、有深度、有文采,有趣味,從中可以一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國文學研究的關注重點和發展脈絡。

作者介紹
編者:梁鴻鷹|責編:劉姍姍//凌敏
    梁鴻鷹,《文藝報》原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享受特殊津貼。曾在內蒙古大學漢語系、中宣部文藝局、中國作協創研部工作。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向道與叩問》《寫作的理由》。在《十月》《上海文學》《當代》《北京文學》《鐘山》等發表一批散文、小說。有《阿西莫夫詮釋人類萬年》等譯作若干。

目錄
梁鴻鷹:回望如歌歲月開創全新境界——《<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總序

1949年
丁玲:西蒙諾夫給我的印象
曹靖華:蘇聯文學在中國
1950年
劉白羽:訪問《文學報》——蘇聯作家協會機關報是怎樣辦的
馬烽:中國文藝作品在朝鮮
1951年
丁玲:歡迎,歡迎你們的來臨——歡迎愛倫堡、聶魯達先生
馮至:安娜·西格斯印象
1952年
袁湘生:和平戰士喬治·亞馬多
茅盾:果戈理在中國——紀念果戈理逝世百年
艾青:和平書簡——致巴勃羅·聶魯達
1953年
羅大岡:悼艾呂雅
李又然:做你所願意的——紀念方斯華·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
1954年
彝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劇
趙詔熊:莎士比亞及其藝術
汝龍:關於契訶夫的小說
金克木:印度文學——人類文化的一所寶庫
1955年
賀敬之:紀念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孫用: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密茨凱維支
周揚:紀念《草葉集》和《堂吉訶德》
草嬰:《被開墾的處女地》的新篇章
1956年
余振:偉大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巴金:燃燒的心——我從高爾基的短篇中所得到的
馮至:海涅的諷刺詩
1957年
趙蘿蕤:能深愛亦能深恨的威廉·布萊克
傅雷:翻譯經驗點滴
1958年
王佐良:讀拜倫——為紀念拜倫誕生一百七十周年而作
葉君健:拉格洛孚的《傳奇》
楊周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詩人彌爾頓——彌爾頓誕生三百五十周年紀念
1959年
吳迭元:關於莫里哀的《慳吝人》
1960年
田漢:歡迎日本訪華話劇團
何其芳:托爾斯泰的作品仍然活著——1960年11月15日在蘇聯科學院文學語言學部和高爾基
世界文學研究所紀念托爾斯泰逝世五十周年的學術會議上的發言
1961年
朱光潛:萊辛的《拉奧孔》
季羡林:紀念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
戈寶權:阿爾巴尼亞文學的光榮鬥爭傳統
1979年

李文俊:「從海洋到閃爍的海洋」——戰後的美國文學
高慧勤:井上靖及其西域小說
1980年
卞立強:記旅日著名華僑作家陳舜臣
陳焜:美國作家貝婁和辛格
1981年
李健吾:讀本·瓊森《悼念我心愛的威廉·莎士比亞大師及其作品》
吳元邁:「首創權總是屬於他的」——關於《別林斯基選集》的前三卷
1982年
馮漢津:當代歐美文學中的「反文學」
劉放桐:存在主義與文學
1983年
袁可嘉鄭振強楊可楊:西方現代派文學三題
趙德明:今日拉丁美洲文學
1984年
張捷:近年來蘇聯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問題的討論
夏仲翼:談現代派藝術形式和技巧的借鑒
1985年
伍蠡甫:現代西方文學批評的若幹流派
張黎:民主德國文壇上的「美學解放」
柳鳴九羅丹:雨果的腳步——寫在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時候
1986年
陳光孚:從博爾赫斯逝世所想到的
陳可雄:莫拉維亞與中國作家一席談
葉廷芳:當代西方文學的一般藝術特徵
1987年
陸揚:解構主義
楊武能:歌德眼中的「世界文學」
施康強:克洛德·西蒙的小說技巧
王立新:文明與人的悲劇性衝突——談D.H.勞倫斯的《恰特里夫人的情人》
1988年
易麗君:七十年代以來的波蘭文學
楊武能:詩人里爾克:深邃而博大
裴顯亞:現代派文學之父漢姆生
關傅:納吉布·馬哈福茲:文學金字塔的建造者
1989年
楊樂雲:他開始為世界所矚目——米蘭·昆德拉小說初析
孟蔚彥:我以世界的變遷作我的故鄉——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麗·薩克斯
張群希伯德:它們受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談談澳大利亞當代文學及其繁榮的原因
王逢振:女性的危機:碎裂的故事和嚴密的結構
1990年
林一安:「我感到榮幸,但更感到責任重大」——西班牙作家塞拉剪影
呂同六:卡爾維諾小說的神奇世界
楊正潤:文學和莎學研究的政治化——文化唯物主義述評
1991年
陳眾議:一位難得的全才——記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
葉渭渠唐月梅:野間宏,我們崇敬的人——悼念野間宏先生
文潔若:松本清張與社會派推理小說
瞿世鏡:四世同堂——當代英國小說家群像
1992年

王家湘:不息的呼喚——南非作家納丁·戈迪默和她的小說
劉習良:伊莎貝爾·阿連德:在沉默中爆發的智利女作家
岳鳳麟:實事求是地評價蘇聯文學的歷史
1993年
傅浩:逆水獨航海灣外
梅紹武:納博科夫和文學翻譯
劉意青:用弗式理論釋讀必須適可而止——讀《拉巴契尼的女兒》與《麥克梯格》
1994年
王家湘:黑人民間文化的繼承者——談托妮·莫里森的小說藝術
許金龍:超越戰後文學的民主主義者——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新得主大江健三郎
1995年
馬文韜:德語文學越來越引入注目的課題——托馬斯·曼研究
黎皓智:今日俄羅斯文學
申慧輝:任重道遠——記當代加拿大英語女性文學
1996年
傅浩:他從黑暗的泥土中走來——199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內
馬文韜:瑞十文學四題


1997年
高興:得到了榮譽,但無須道如何——席姆博爾斯卡獲獎之後
崔少元:我看女權主義批評
樂黛雲:如何對待自身的傳統文化
1998年
呂同六:人民大眾是他的母親——達里奧·福的啟示
朱虹:謎一樣的奧斯汀捲土重來
余中先:一部真中有假的自傳
唐岫敏:換語人:擺脫不開的精神家園
1999年
孫成傲:這個諾貝爾獎是我們大家的——若澤·薩拉馬戈與他的創作
鍾志清:誰是當代最優秀的希伯來文小說家?——希伯來文學評論家格肖姆.謝克德教授
一席談
朱景冬:美洲的第三次發現——拉美文學現狀
范大燦:長篇小說沒有死亡,也不會死亡——談談格拉斯獲1999諾貝爾文學獎
2000年
程虹:自然與心靈的交融——美國的自然文學
柳鳴九:世事滄桑話薩特
李士勛:百年之後說尼采
2001年
吳松江:西方文學研究的新起點:新的超級大國——傳記文學
吳冰:矛盾的傑克·倫敦
綠原:布萊希特:與最偉大的文學傳統密切聯繫
2002年
瞿世鏡:后殖民小說家——「漂泊者」奈保爾
嚴兆軍:一面對外開放的鏡子——《尤利西斯》在中國的漂泊
方平:冒充學術研究的索隱派
嚴兆軍:文學應該為歷史作見證——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凱爾泰斯·伊姆雷
2003年
哈米:伏契克百年誕辰紀念——我為歡樂而生,為歡樂而死
陳喜儒:友情是我生命中的明燈——巴金和中日文學交流

2004年
石平萍:深切關注人類處境——南非最複雜、最有思想的作家J.M.庫切
林雅翎: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
2005年
李公昭:「我對戰爭有信念」——美國的二戰主流小說
李昌珂:永遠不能忘記的記憶——德國當前反思二戰文學一瞥
葉舒憲:凱爾特文化復興與「哈利·波特」旋風
唐玉清:「新小說」時代結束了嗎?——「新小說」之後的「午夜作家」
吳岳添:探索人類命運和生存意義——法國的反法西斯戰爭小說
2006年
王炎:「反恐」改變著美國文化
印芝虹:《生死朗讀》——德國文學歷史反思的新成果
莫言:什麼力量在支撐著大江不懈地創作?——大江健三郎先生給我們的啟示
2007年
樂歡:他是西方作家,又是東方作家——透過《我的名字叫紅》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帕慕克
沈寧:走在現實主義道路上的美國懸疑小說
任光宣:當今俄羅斯大眾文學
2008年
張建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生
趙毅衡:一個迫使我們注視的世界現象——中國血統作家用外語寫作
鄧中良:文學依舊不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萊齊奧的文學創作
2009年
郭英劍:兔子歇了……——美國當代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及其創作
葉延芳:他們共同鑄造著大寫的現代人
林少華:貴在關乎靈魂——我看村上春樹文學的魅力
戴驄:哲人已逝著述長存——記米洛拉德·帕維奇《哈扎爾辭典》的翻譯出版
2010年
潘璐:赫塔·米勒到底是誰
陳眾議:巴爾加斯·略薩:諾貝爾文學獎的面子
高方許鈞: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
沈大力:西方社會的透鏡——烏埃爾貝克現象再觀察
2011年
屠岸:譯事七則
薛舟:韓國青年作家的「幻想現實主義」:以奇幻的想象抵近現實
趙德明:羅伯特。波拉尼奧《2666》:全景式探討人性變化
李亦男:批判者的遺產——托馬斯·伯恩哈德和他的劇作
石琴娥: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特朗斯特羅姆:屬於詩人的詩人
高莽:中國與白俄羅斯文藝界的交往
2012年
張子清:2011美國詩界大辯論:什麼是美國的文學標準
薛鴻時:紀念狄更斯200周年誕辰:「他的心始終向著窮人和不幸者
許彤:「反詩人」Vs「反詩歌」——智利詩人尼卡諾爾.帕拉側寫
汪劍釗:以賽亞·伯林:詩人們的知音
高興:紅色經典與藍色東歐——需要重新打量的東歐文學
鄭克魯:你看過《第二性》嗎7
2013年
嚴蓓雯:女作家的節制
盛寧:文學怎會無用我們仍愛經典
楊衛東:菲利普·羅斯:「十足的玩笑,要命的認真」

陳曉明: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如此藝術,如此小說
黃燎宇:德國「文學教皇」馬塞爾·賴希一拉尼茨基:批評家死了
2014年
袁筱一: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迷失,我們的存在方式
李堯:2014年布克文學獎得主理查德·弗蘭納根:用歷史表達自己思想
張沖:美國本土裔文學:植根傳統融入現實
童道明:紀念契訶夫逝世110周年:契訶夫戲劇,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
2015年
閔雪飛:「拉美文學」涵蓋了巴西文學嗎
餘澤民:2015年布克獎得主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我們本不該對他感到陌生
王智新:日本「反戰文學」:以受害者面目出現,模糊侵略戰爭性質
林精華:諾獎的國際政治學:何謂「白俄羅斯文學」
2016年
陳鐳:艾柯的回音
文羽: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展現世界的絢麗廣闊與豐沛
薛慶國:馬哈茂德·達爾維什:用梔子花的吶喊,令祖國回歸
郭英劍:鮑勃·迪倫引發追問:究竟什麼是文學
2017年
劉淳:哈羅德·布魯姆:我將文學批評的功能多半看作鑒賞
劉文飛:葉夫圖申科:我不善於道別
鄭恩波:為阿果里大哥送行
王曄:數碼時代的「語詞有價」與「文學有責」——瑞典作協年會有感
李丹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挖掘隱藏於現實之下的深淵
馬良:《使女的故事》:舊房子牆后埋藏的信息
2018年
符辰希:葡萄牙文學800年
王楊:阿多尼斯:寫作的目的是改變
董晨:民族文學論與韓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孫洛丹:2018年:明治的語境和困惑
編者的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