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文學之思(對話卷)/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

  • 作者:編者:梁鴻鷹|責編:周康
  • 出版社:安徽文藝
  • ISBN:9787539668468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58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卷精選了《文藝報》創刊至今以訪談、對話、人物側記、答記者問等形式刊登的文章。訪談對象涵蓋了領時代風氣之先的中國作家、學者、編劇、導演、評論家、音樂家、畫家,以及德國、捷克、巴西等國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一些旅居國外的華文作家。
    作為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史料,這些訪談深入社會生活、文學發展的不同領域與不同側面,向讀者再現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文學現場。

作者介紹
編者:梁鴻鷹|責編:周康

目錄
梁鴻鷹  回望如歌歲月  開創全新境界——《(文藝報)70周年精選文叢》總序
1980年
孫犁  文學和生活的路——同《文藝報》記者談話
1982年
林鐘美  耕耘不懈的人——訪老作家蹇先艾
高洪渡  童心在他胸間跳動——記老作家嚴文井
興潮  珊人「我雖老而殘,伏櫪想干里」——記蕭三同志
包立民  根深葉更茂——訪馬烽
蘆凌  唐華「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訪吳強
1983年
許世傑  滄桑歷盡大道直——訪從維熙
劉士傑  記詩人馮至
李基凱  「我們的文藝要走自己的道路」——訪林默涵
游焜炳  專訪病中的蕭殷
1984年
高洪波  他矚望著時代——訪老詩人艾青
劉士傑  作家,最好也是學者——記蔣和森
陳喜儒  「我願把心裡的一切秘密告訴巴金」——訪日本翻譯家石上韶
1987年
李澤厚  中國現在更需要理性——李澤厚1986年11月25日答本報記者問
陳薇  溫金海與莫言一席談(上)
陳薇  溫金海與莫言一席談(下)
吳福輝  文化的積累和爭鳴——訪吳組緗教授(上)
吳福輝  文化的積累和爭鳴——訪吳組緗教授(下)
林平蘭  他仍然是一位高產作家——訪艾蕪
沙林  「《林海雪原》不是為某人立的傳」——訪曲波
建國  一位老詩人的心曲——訪馮至
孟曉雲  于烈深深的井淡淡的水——不願「快樂的死亡」的陸文夫
邵璞  「長征是我心中的詩!」——訪魏巍
建  國  一位有爭議的人——訪導演藝術家林兆華
應  紅  力作出自改革陣痛的體味——訪作家達理夫婦
石一寧  「藝術家要有鮮明的個性和風格」——訪油畫家靳尚誼
沙林  滇雲之旅——訪著名評論家馮牧
邵璞  「那問題可能就出於你自身」——訪作家周克芹
1989年
米蘭·昆德拉(捷)  孟湄譯小說家是存在的勘探者——關於小說藝術的對話
蔡體良  他眼中的中國戲劇——舒馬赫教授訪問記
建  國  她來自這片土地——訪美籍華裔作家包柏漪
張  宇  寫作是一種生命的燃燒——訪巴西著名作家若熱·亞馬多
柯文輝  「五四」老翁談做學問——訪陳子展先生
喻季欣  章俊弟  宋延平  張耀智  自由的靈魂瀟灑的人生——舟山訪三毛
畢冰賓  詩行葳蕤——訪北京大學趙蘿蕤教授
吳江 譯  讓人民清楚地了解過去——米·沙特羅夫與記者對話錄
包立民  歐美歸來寫「紅樓」——吳冠中采聞錄
劉福如  萬曼先生,一位國際主義藝術家
余一中  否定我們的錯誤,但不應否定蘇聯文學的成就——訪蘇聯作家謝·米哈爾科夫
關傅  「我為阿爾及利亞人民而寫」——同阿·哈·本·赫杜格的對話
1992年
馬昌儀  鍾敬文與民俗文化學——鍾敬文訪談錄
1995年

嚴家炎  金庸答問錄
1996年
李戰吉  永遠高翔的海燕——高爾基研究學者陳壽朋訪談記
1997年
閻荷  詩人牛漢
1999年
趙遐秋  曾慶瑞  張愛琪步履未倦誇輕翩——與作家陳映真對話
江湖  一個「浪子」的精神家園——近訪聶華苓
江湖  蔣弘江為民族、為文學盡自己的心力——國慶走訪台灣作家陳映真
2000年
應紅  最心疼張大民的人是我——劉恆答本報記者問
胡殷紅  我就是要「戲說」——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編劇鄒靜之訪談
胡殷紅  永遠在「抄書」——訪張煒
唐朝暉  心中的阿壩塵埃依舊——訪阿來
2001年
顏慧  呼喚藝術的陽光和健康——王仲談俄羅斯美術的再認識
高小立  讓精神出場——訪陸天明
趙振江  我「在詩中從不撒謊」——艾萊娜·馬丁·碧瓦爾蒂訪談錄
胡殷紅  我想丟掉作家的帽子——與金庸漫談
劉頲  每一個人都有認知世界的權利——王宏甲訪談錄
童慶炳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會消失嗎?——與米勒先生探討
王新新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心中的魯迅
劉頲  作家必須是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人——訪作家周梅森
朱徽  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的發展與現狀:打破百年沉默重塑華人形象——趙廉博士訪談錄
周玉寧  批評應有一種虔誠的態度——批評家李潔非訪談
2002年
張子清  雷祖威二十年的族裔爭論,成為當代美國文學的顯著景觀——對談華裔美國文學中的族裔性
劉頲  劉屏常態的王安憶非常態的寫作——訪王安憶
趙曉真  共生互動促進創作與評論的良性循環——王先霖教授訪談
白  草  寫作更近於一種秘密——訪石舒清
李秀珍  文壇再攀「絕頂」——訪張海迪
胡殷紅  徐忠志  于烈  為我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學增光添彩——訪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評委會副主任吉狄馬加
2006生
胡殷紅  訪中國作協主席鐵凝
2007年
呂先富  致敬和傳承——訪《收穫》主編李小林
2008年
明  江  為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第二次「上書」——訪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
劉  頲  30年:一個作家的成長和一個文體的成熟——訪何建明
2010年
明  江  「挖掘人性的作品都會讓人產生共鳴」——訪藏族作家次仁羅布
2011年
明  江  追尋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沈衛榮談西藏文化歷史
李曉晨  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訪劇作家歐陽黔森
2012年
明  江  史詩與口頭傳統的當代困境與機遇——訪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
明  江  劉亮程:我的文字充滿了新疆的氣息
李曉晨  馬原:這20年,我沒有一刻不想回來
劉  頲  雷達:天真又較真的批評家
韓少功  劉亮程閻晶明植根于大地的寫作

格非  張檸  當代文學的精神裂變
劉頲  「三人行,必有我舅」——劉震雲暢談小說之道
劉頲  莫言的小說故鄉——莫言訪談錄
2013年
高小立  電視劇《全家福》:用記憶釀出的美酒——訪原著作者、作家葉廣岑
徐健  埋藏在人性深處的文學之光——作家遲子建訪談
徐健  王安憶:我是一個比較嚴格的寫實主義者
劉頲  行超王蒙:《這邊風景》就是我的「中段」
李雲雷  關於當代文學史的答問——文學史家洪子誠訪談
高小立  康洪雷:一次特殊的「推拿」體驗
明江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瓶頸與突破——與民族文學青年學者劉大先、李曉峰、陳?一席談
2014年
明江  中國神話學的文化意義——訪中國神話學會會長、《神話學文庫》主編葉舒憲
黃尚恩  歐陽江河:詩歌應對時代做更複雜的觀照
張莉  「我和當代作家相伴成長」——關於電影與文學的對談
婁燁  張莉  在看見和看不見中間的那個世界
2015年
劉秀娟  馮驥才:守護傳統文化之根
李曉晨  張煒:做腳踏大地的寫作者
李雲雷  賀敬之:延安精神鑄就「中流砥柱」
劉慈欣  吳岩  《三體》與中國科幻的世界旅程
高小立  饒曙光對話饒曙光:加快推進電影市場體系結構性調整
王覓  作家要不斷向生活學習——訪作家劉慶邦
2016年
行超  曹文軒:站在水邊的人無法不乾淨
顧超  張抗抗:在閱讀中被塑造和修復
王楊  麥家:真正有才華的作家,每次出發都走一條新路
王楊  肖復興:兒童文學是成人世界最醒目的對應物
行超  葛亮:我喜歡歷史中的意外
2017年
徐健  優秀的劇作家一定是對文學無限崇尚的人——訪全國政協委員、編劇高滿堂
叢子鈺  開闊文化視野推進批評創新——文學理論家張炯訪談
叢子鈺  繼承傳統回歸本心——訪詩人鄭敏
2018年
張芬  樂黛雲:建立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
徐健  普通人的視角才是創作者最需要關注的——訪全國政協委員、劇作家王麗萍
叢子鈺  在文藝批評道路上不斷跋涉——訪批評家李希凡
徐健  田沁鑫:創造屬於中國國家舞台藝術形象的作品
白先勇  陳志明紅樓一覺夢中人
徐健  「孩子的心,更需要清泉般的滋潤和撫慰」——訪劇作家馮俐
王楊  劉以鬯:讓香港現代主義開花結果——訪香港文學研究學者趙稀方
徐健  姬小琴何冀平:我是被人藝「慣著」長大的
王楊  「這一代人的命運和祖國發展同步」——訪作家葉辛
徐健  姬小琴童道明:契訶夫成為我的研究對象,是我一生的幸運
2019年
叢子鈺  梁曉聲:現實主義亦應寄托對人的理想
叢子鈺  徐懷中:小說應該是生機盎然的
徐健  胡可:劇作家活在自己塑造的人物身上
李曉晨  葉彌:每一個時代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宋?  裘小龍:在人生長長的因果鏈中

編者的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