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哲學通識課(新時代領導幹部通識讀物)

  • 作者:周桂鈿|責編:蔡銳華//王美麗
  • 出版社:中央黨校
  • ISBN:9787503570117
  • 出版日期:2021/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5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本書從以民為本、為政以德、仁義之道、義利之辨、尊賢使能、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盛世治理、大同理想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董仲舒、王陽明等中國古代先哲的哲學思想及其主要內容,系統論述了中國哲學中的政治智慧,探討中國哲學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幫助黨員領導幹部深入了解中國哲學,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學會運用哲學的思維和方法立身為政。

作者介紹
周桂鈿|責編:蔡銳華//王美麗
    周桂鈿,男,1943年生,福建長樂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秦漢哲學、中國傳統科學、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等。1991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的稱號。曾主持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曾獲北京市社科聯學術成果獎,教育部學術成果獎,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材獎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學思想新探》、《王充評傳》、《虛實之辨》、《董學探微》、《秦漢思想史》、《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十五堂中國國學課》、《十五堂中國儒學課》等二十余部,發表文章四百余篇。

目錄
第一講 中國哲學
  一、哲學是什麼
  二、中國有沒有哲學
  三、中國有什麼樣的哲學
第二講 以民為本
  一、民本傳統
  二、民本三大特點
  三、民本觀念與民主制度
第三講 為政以德
  一、人性本善
  二、以德為政
第四講 仁義之道
  一、孔子論仁
  二、孟子論仁政
  三、董仲舒論泛愛
第五講 孝道教育
  一、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
  二、《孝經》對不同社會角色有不同的盡孝道要求
  三、分析幾個典型事例
  四、再探討有爭議的問題
第六講 義利之辨
  一、義利的本義
  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三、功賢于耕織
  四、義者宜也
第七講 尊賢使能
  一、賢者之力
  二、薦賢之力
  三、倡賢之力
  四、任賢之力
  五、人民之力
第八講 德才兼備
  一、重德輕才
  二、唯才是舉
  三、「無求備于一人」
  四、德才須分析
  五、親近來遠
  六、有過之臣是否可以復用
第九講 和而不同
  一、「和」與「同」
  二、人際關係
  三、國際關係
  四、人與自然
  五、和諧與競爭
  六、審議「優勝劣汰」
第十講 知行合一
  一、知行先後之爭
  二、知行難易之爭
  三、知行輕重之爭
  四、欲速則不達

  五、小利不能貪
  六、起點要低
  七、懷大義,識大體
  八、志當存高遠
  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十一講 實事求是
  一、墨家的「三表」說
  二、莊子的是非觀
  三、韓非的參驗論
  四、《淮南鴻烈》的是非無定論
  五、王充的效驗論
  六、當代的是非觀
  七、實事求是(上)
  八、實事求是(下)
第十二講 以史為鑒
  一、食足知禮,先富后教
  二、損益因革,變古易常
  三、勢非聖意,理在民心
  四、重史傳統
第十三講 盛世治理
  一、盛世文化的代表
  二、董仲舒盛世治理的四個原則
第十四講 大一統論
  一、大一統論的由來與發展
  二、天子是大一統政治的核心
  三、百官是國家機器的重要部件
第十五講 獨尊儒術
  一、政治家與哲學家的聯盟
  二、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
  三、儒學創新,與時俱進
  四、獨尊儒術以後
  五、如何評論歷史上的統治階級
  六、漢武帝分別對待當時大儒
  七、獨尊儒術在《史記》中的反映
  八、獨尊儒術反映在選用人才上
  九、漢代新儒學的啟示
第十六講 大同理想
  一、大同理想,天下為公
  二、聚和堂試驗
  三、近代大同說
附錄:領導幹部應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哪些政治智慧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