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從曲式原則到結構邏輯--音樂結構與作品風格演變的有機關聯

  • 作者:姚恆璐|責編:王紅//劉變梅
  • 出版社:文化藝術
  • ISBN:9787503968471
  • 出版日期:2020/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50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為了集中深入地研究這一課題,本書沒有涉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問題。中國音樂作品的結構問題是一個特殊的研究領域。第一,研究不能簡單套用西方音樂的形態模式,牽強地解釋中國音樂作品的結構特點;即使中國作曲家採用了某些單三部曲式、奏鳴曲式進行創作,也要指出其中技法細節的創新點何在。第二,筆者認為應當從「音樂母語」的語彙結構方式入手、從作為作曲家自身音樂的創作體驗出發,來研究中國音樂作品在採用、借鑒本民族傳統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對音樂結構的特殊認識與實踐。
    音樂結構分析和研究不能「就事論事」,不能以某些個別技法的「形態現象」來代替複雜多樣的音樂結構建築樣式,必須將研究深入「細節的作曲技法是如何與整體結構相關聯的」;當然,也不能求全,追求「高大上」總結式的研究。本著「拋磚引玉」的初衷,引申思考、釐清發展脈絡,即本書的寫作目的。

作者介紹
姚恆璐|責編:王紅//劉變梅
    姚恆璐,博士,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獲英國利茲大學作曲專業音樂碩士學位(Mmus)和哲學博士學位(PhD)。發表各類音樂學術論文70余篇。主要作品:第一交響曲《升華》(七樂章);管弦樂《虹》等;室內樂:《第二弦樂四重奏》、六重奏《山曲》、銅管五重奏《音畫三幅》等;民樂五重奏《五福連珠》、《一枝花》為彈撥樂隊而作;合唱與藝術歌曲數十首。     主要著作:     ①《20世紀作曲技法分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②《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③《魯托斯拉夫斯基的偶然音樂作曲技法研究》(香港華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④主編《音樂必聽曲目欣賞指導》(9冊,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主編《音樂技法的綜合分析》——普通高校作曲技術理論綜合課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⑥《實用音樂英文選讀》(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此外,出版個人音樂作品的CD:     1.《升華》——姚恆璐音樂作品典藏(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2.《原始的音跡》——姚恆璐鋼琴作品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版)。

目錄
緒論  曲式的結構功能
第一章  規範的形成——基本原則的確立
  第一節  音樂作品分析的四要素
  第二節  主題材料的特徵是音樂變形的基礎
  第三節  調性布局——「暗示」音樂的結構功能
  第四節  曲式規模的結構等級——「雙軌制」分析思路
  第五節  寫作方式印證了結構形態和「陳述口吻」
  第六節  大型曲式
第二章  變體的面貌——曲式的結構原則與陳述功能的變異
  第一節  結構的變體源自規模的變異
  第二節  主題材料陳述功能的轉換——曲式結構變異的端倪
  第三節  調性組織的變異導致曲式組織的變體
  第四節  材料與調性的「連體化」陳述方式引髮結構功能的轉換
第三章  多種曲式原則並存的「結構對位」
  第一節  曲式組織的多重原則並存導致曲式結構功能的複合
  第二節  材料與調性的特殊協作形成「結構對位」——曲式外延的多釋性
  第三節  音高、音色雙體系的結構對位
  第四節  隱性的曲式原則與顯性的曲式類型
第四章  從曲式框架到廣義結構成型——近現代作品的結構觀念
  第一節  傳統曲式原則與現代音樂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
  第二節  曲式原則中新的音樂陳述結構方式
  第三節  對音樂結構功能的新認識
附錄一  中國內地「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與研究的歷史評說
附錄二  音樂結構術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