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史學史(精)/近現代名家講義叢刊

  • 作者:金毓黻|責編:陳麗娟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9787532598274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60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金毓黻是20世紀上半葉很有成就的史學家,以精於東北史研究、宋遼金史研究和中國史學史研究為世所重。其《中國史學史》一書,是中國史學史這門專門史在開創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在規模、內容、體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稱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創始之作,它表明史學在追尋、反思自身歷史的過程中,曾經有過怎樣艱難而有意義的經歷。在20世紀40至60年代有較大的影響,至今仍有學術上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金毓黻|責編:陳麗娟
    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璽,一名玉甫,字謹庵,又字靜庵。別號千華山民,室號靜晤。遼寧遼陽人。金毓黻先生功底深厚,于文學、史學、小學皆有造詣。撰有《東北通史》(6卷)、《宋遼金史》、《中國史學史》。先後編纂了《遼東文獻征略》(8卷)、《奉天通志》(260卷)、《遼海叢書》(10集87種)、《渤海國志長編》(20卷)。另有《靜晤室日記》(169卷),記述了金氏四十余年的治學及處世心得。

目錄
重版說明
導言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
  史以紀事為職不過掌書起草——「史」字之本義——中與貳之釋
  義——《周禮》「五史」與左史右史——古代史官表——漢官有太史
  令無太史公——古籍掌于百司之史即百家出於王官所本——古人
  未嘗以史名書
第二章  古代史家與史籍
  「六經皆史」之釋義——《尚書》、《春秋》俱為古史——《春秋》與《左
  氏傳》——《左氏傳》與《國語》——《逸周書》——《竹書紀年》
  《世本》——《戰國策》——《穆天子傳》及《山海經》——春秋時各國
  皆有史——古史保存之法——孔子與左丘明
第三章  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
  司馬遷作《史記》之動機與背景——《史記》之得失——《史記》釋
  名——《史記》缺篇——褚少孫補《史記》——班彪《史記後傳》
  班固因父作而修《漢書》——《漢書》之得失——《史記》《漢書》之優
  劣——續補《漢書》——荀悅《漢紀》——《史記》《漢書》皆屬於撰述
  亦皆為私修之史——紀傳一體所本——馬班二氏史學之梗概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一)後漢史:《東觀漢紀》與三史——范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
  書·八志》——《後漢書》之得失——袁宏《後漢紀》
  (二)三國史:陳壽《三國志》——《三國志》與《漢晉春秋》——裴松
  之《三國志注》
  (三)晉史:十八家《晉書》——臧榮緒《晉書》與《新晉書》——諸家
  《晉書》之得失——唐重修《晉書》
  (四)十六國史:崔鴻《十六國春秋》——《十六國春秋》偽本與輯
  本——《十六國春秋》與《晉書·載記》
  (五)南北朝史:宋、南齊、梁、陳四史及魏、北齊、周、隋四史——李
  延壽《南史》、《北史》——李氏儕隋代於七朝之故——南、北二
  史可補「八書」之闕——附於《隋書》之《五代史志》
  本期私史繁多之原因——本期史家之等第——史例典禮與
  方志
第五章  漢以後之史官制度
  職掌天時星曆之太史與修史之官分途——史官之名凡三變初名著
  作次名史官再次名翰林官——女史——記注之法及其得失——劉
  知幾論設館修史之弊——韓愈柳宗元之論修史——萬斯同論設局
  分修之失——唐宋以來官修國史之原因——中朝之史官不若州縣
  之典吏——歷代史官制度沿革表
第六章  唐宋以來設館修史之始末
  本期紀傳體正史私修者少之原因——唐宋以來官修國史之制度
  (一)編年體之實錄:實錄表——《唐實錄》——《宋實錄》——《遼
  實錄》——《金實錄》——《元實錄》——《明實錄》——《國
  榷》——《清實錄》——《東華錄》——《宣統政紀》
  (二)紀傳體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舊、新兩《唐書》
  之得失——《舊五代史》——《舊五代史》輯本與原本——《宋
  史》——《宋國史》——《遼史》——金時所修之《遼史》
  《金史》——劉祁與元好問——張柔獻《金實錄》——王鴉初修
  《金史》——元代遲修三史之故——脫脫主修三史——三史義
  例——三史之得失——《元史》——明修《元史》凡兩次
  《明史》——《明史》之改訂——《清史稿》

  (三)典禮:經禮與典禮——《唐會要》——《宋會要》——《元經世
  大典》——《明會典》——《清會典》——兩漢三國諸會要
  《大唐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大金集禮》——《明
  集禮》——《大清通禮》
  (四)方志:隋《區宇圖志》——宋《元豐九域志》——元《大一統
  志》——明《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
  志》——宋以後之地方志——各省通志——官署志
  官修之史與史家之關係
第七章  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
  一、紀傳體之正史別史
  (一)創作之史:王偁《東都事略》——王鴻緒《明史稿》——《契丹
  國志》——《大金國志》
  (二)改修之史:《古史》與《尚史》——續《後漢書》二種——《晉
  記》與《晉略》——《五代史記》與續《唐書》——《宋史質》
  《宋史新編》——《宋史記》與《宋史稿》——《元史類編》與《元
  史新編》——《元史譯文證補》——《蒙兀兒史記》與《新元史》
  (三)分撰之史:《西魏書》——兩《南唐書》——《十國春秋》
  《渤海國志》——《南宋書》——《西夏書事》與《西夏記》
  南明史——清開國史——太平天國史
  (四)總輯之史:《通志》——《通志》初名《通史》——《通志》與通
  史——《通志·二十略》——續《通志》
  (五)補闕之史:補志——補表——補傳——遼史拾遺——金史補
  (六)註釋之史:諸史舊注——《漢書補註》——《後漢書集解》
  《晉書斠注》——《新唐書注》——《史記會注考證》——諸史
  志表列傳之單篇註釋及考證
  (七)合鈔之史:《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新舊唐書
  合鈔》——《五代史記補註》
  (八)輯逸之史:清代私家所輯諸史——清代官輯之史
  二、編年體之《通鑒》
  英宗命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通鑒》初名《通志》——《通
  鑒》之佳——《考異》——《外紀》——《前編》——胡三省注《通
  鑒》——《續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及《朝野雜
  記》——《三朝北盟會編》——王薛二氏之《宋元通鑒》——徐乾學
  《通鑒后編》——畢沅《續通鑒》——《明紀》——《明通鑒》——《通
  鑒補正》——《通鑒綱目》——《續綱目》——《綱目三編》——《綱目
  前編》——《通鑒輯覽》——《遼金綱目》
  三、以事為綱之紀事本末
  《通鑒紀事本末》——宋以下諸史之紀事本末——《通鑒長編紀事
  本末》
  四、屬於典志之通史專史
  劉秩《政典》——杜佑《通典》——《通典》之美善——杜佑《理道要
  決》——馬端臨《文獻通考》——《文獻通考》命名之故——《通考》
  與《通鑒》——《通考》與《通典》——宋白《續通典》——王折《續通
  考》——朱奇齡《續通考補》——《清續通典、通考》及《清通典、通
  考》——徐乾學《讀禮通考》——秦蕙田《五禮通考》——四通與五
  通——《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國朝學案小識》——兩漢三
  國學案——《漢學師承記》——各體專史——裴秀、賈耽之地圖
  學——《元和郡縣圖志》與《太平寰宇記》——《大元混一方輿勝
  覽》——《讀史方輿紀要》與《天下郡國利病書》——史表——清代
  著名之府廳州縣誌

  本期史家之商榷及史學之趨勢
第八章  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
  史學之稱始於石勒——劉宋立史學及史科
  (一)劉知幾與《史通》:《史通》釋名——《史通》次第各篇之意
  旨——《史通》以揚摧利病為主亦兼闡明義例——《史通》之精
  要語及應節取各事——《史通》之作由於憤悱——《史通》可以
  考逸又為史學而治史——論才學識三長——劉氏所撰之他
  書——《史通》之註釋——《史通》之刊正——《史通》之續作
  (二)章學誠與《文史通義》:論六經皆史——論記注與撰述之
  分——論通史——論方志——論校讎——史學之闡明——因
  事命篇為作史之極則——章氏之闡明義例——劉、章二氏之
  比較——文史、校讎兩《通義》之校刊——《章氏遺書》全稿之
  編刊——《史籍考》——主修各方志——《校讎通義》之續作及
  《史籍考》之重修
  鄭樵非劉、章二氏之匹
第九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
  清代史家與浙東史學——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錢
  大昕——王鳴盛——趙翼——邵晉涵——紀昀——崔述——徐
  松——張穆——何秋濤——治西北史地與東北史地諸家——清
  代因修史罹禍諸家
  清代史家之趨向
附錄  最近史學之趨勢
結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