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日本物哀美學範疇史研究

  • 作者:雷芳|責編:郭艷娟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238499
  • 出版日期:2020/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36
人民幣:RMB 4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這是一本系統考察日本古典美學範疇「物哀」在整個日本文學史中的動態變化過程的著作。本書按照理念自身的發展規律,將其劃分為萌芽、雛形、沉潛、確立、展開五個階段,分別闡釋各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文論著作及文學作品中的「物哀」理論形態、文學表現和美學內涵。本書可為高校從事日本文學、日本文論及美學研究的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與學習參考,也可供廣大熱愛日本傳統審美文化的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雷芳|責編:郭艷娟
    雷芳,女,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藥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論及日本美學,曾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感物心動:「物哀」的萌生
  第一節  「物哀」論的中國古代文論淵源
  第二節  「物哀」論的原型
    一、「物哀」論與和歌的產生
    二、「志·言·詩」與「心·詞·歌」
  第三節  物感說與「感物」意識
    一、天人感應
    二、物感說
    三、「感物」意識
  第四節  上古文學中的「物哀」:感物心動
  第五節  「(日文)」的漢譯
第二章  消極的「無常感」:「物哀」的雛形
  第一節  紫式部的「物哀」論
  第二節  「物哀」與《源氏物語》
    一、《源氏物語》與平安佛教
    二、多重「物哀」審美
  第三節  「物哀」與「無常感」
第三章  由飛花落葉而殉死之美:「物哀」的沉潛
  第一節  飛花落葉
    一、《山家集》的「物哀」:悟道哀深
    二、《徒然草》的「物哀」:無常觀趣
  第二節  中世「幽玄」歌學中的「物哀」形態
    一、藤原基俊:「余情餘韻」之「哀」
    二、藤原俊成:「狹義的幽玄」
    三、鴨長明:「余情」即「物哀」
    四、藤原定家:「有心」延伸「物哀」
  第三節  殉死之美
    一、禪宗思想的影響
    二、武士道精神的融入
    三、《平家物語》的「物哀」美:視死如歸
第四章  自然人情禮讚:「物哀」論的確立
  第一節  本居宣長「物哀」論的理論框架
    一、理論根基:復古神道
    二、方法論:解構漢意
    三、本體論:「知物哀」
  第二節  本居宣長「物哀」論的隱秘動機
    一、文學的去政治化
    二、「好色」的合理化
    三、美學的政治化
  第三節  本居宣長「物哀」論的美學話語建構
    一、美學話語的選擇:是「(日文)」而非「物哀」
    二、美學話語的分析:假名優於漢字
    三、美學話語的建構:「語音中心主義」的運用
  第四節  近世「人情」文學論的譜系
    一、伊藤仁齋的漢詩論:詩道「人情」
    二、契沖的和歌論:歌道「人情」
    三、近松門左衛門的戲劇論:「人情」至上
    四、松尾芭蕉的俳諧論:「人情」之誠
    五、本居宣長「物哀」論的「人情」本質

  第五節  近世文學的「物哀」:「人情」與「義理」的博弈
    一、井原西鶴的「人情」小說觀
    二、執著情愛戰勝義理
    三、為情而死衝撞義理
第五章  內涵的多元化:「物哀」美學的展開
  第一節  近現代「物哀」美學的三副面孔
    一、世界苦的審美體驗
    二、同情美學
    三、意識形態論
  第二節  谷崎潤一郎:陰翳美
    一、感物悲人
    二、陰翳美學空間
  第三節  川端康成:悲美相通
    一、川端美學與東西方文化
    二、女性命運之悲
    三、情景交融生虛幻
    四、死亡之凄美境界
  第四節  三島由紀夫:實踐毀滅以求美
    一、古典與現代的結合
    二、肉體的「毀滅」
    三、物的「毀滅」
    四、自我的「毀滅」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