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哲學史(精)

  • 作者:馮友蘭|責編:鄒近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ISBN:9787220118852
  • 出版日期:2020/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750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第一部完整的、具備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
    全書分為「經學時代」和「子學時代」兩部分,馮友蘭先生以西方的哲學觀念為架構,用翔實的史料做支撐,從孔子到康有為,客觀呈現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脈絡。本書許多觀點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基本架構也已被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堪稱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作者介紹
馮友蘭|責編:鄒近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被尊為20世紀中國哲學界泰斗。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印度德里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其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經典之作,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其創立的新理學思想體系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目錄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一
    七、哲學與哲學家
    八、歷史與哲學史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歷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數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現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制度及信仰之態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六、兼愛
    七、宗教的製裁
    八、政治的製裁
    九、餘論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對於周制之態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一、楊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陳仲子
    三、許行、陳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五、尹文、宋
    六、彭蒙、田駢、慎到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一、老聃與李耳
    二、《老》學與庄學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六、處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
    二、惠施與莊子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十、「合同異」與「離堅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十二、感覺與理智
  第十章  莊子及道家中之庄學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變之哲學
    四、何為幸福
    五、自由與平等
    六、死與不死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八、絕對的逍遙
    九、庄學與楊朱之比較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家
    一、戰國時墨家之情形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三、論知識
    四、論「辯」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家之辯論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一、荀子之為學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三、荀子對於周制之意見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學
    六、社會國家之起源
    七、禮論、樂論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之趨勢
    二、法家之歷史觀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與韓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實
    七、嚴賞罰
    八、性惡
    九、無為
    十、法家與當時貴族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家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六、關於孝之理論
    七、《大學》
    八、《中庸》
    九、《禮運》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二、八卦及陰陽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五、易象與人事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一、儒家之六藝論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第二篇  經學時代
  第一章  泛論經學時代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一、陰陽家與今文經學家
    二、陰陽家思想中之宇宙間架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陰陽,五行
    五、四時

    六、人副天數
    七、性情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十、災異
    十一、歷史哲學
    十二、《春秋》大義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
    一、緯與讖
    二、所謂象數之學
    三、陰陽之數
    四、八卦方位
    五、卦氣
    六、孟喜、京房
    七、音律配卦
    八、其他緯書
    九、陰陽家與科學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一、「古學」與劉歆
    二、揚雄
    三、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一、玄學家與孔子
    二、何晏、王弼及玄學家之經學
    三、阮籍、嵇康、劉伶
    四、《列子》中之惟物論及機械論
    五、《楊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觀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一、向秀與郭象
    二、「獨化」
    三、宇宙間事物之關係
    四、天然及人事之變化
    五、「無為」
    六、聖智
    七、「逍遙」
    八、「齊物」
    九、「至人」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
    一、中國佛學與中國人之思想傾向
    二、佛家與道家
    三、「六家七宗」
    四、僧肇所講世界之起源
    五、僧肇之不真空義
    六、僧肇之物不遷義
    七、僧肇所說之聖人
    八、僧肇之般若無知義
    九、道生之頓悟成佛義
    十、當時對於神滅神不滅之辯論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一、吉藏之二諦義

    二、玄奘之《成唯識論》
    三、法藏之《金師子論》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觀法門》
    二、慧能、神會、宗密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一、韓愈
    二、李翱
    三、道學與佛學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五、道教中之科學精神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一、周濂溪
    二、邵康節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一、張橫渠
    二、程明道與程伊川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極
    二、氣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四、人物之性
    五、道德及修養之方
    六、政治哲學
    七、對於佛家之評論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一、陸象山
    二、楊慈湖
    三、朱陸異同
    四、朱子以後之理學
    五、陳白沙與湛甘泉
    六、王陽明
    七、王龍溪及王心齋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一、漢學與宋學
    二、顏李及一部分道學家
    三、戴東原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二、康有為
    三、譚嗣同
    四、廖平
    五、經學時代之結束
  附錄
    原儒墨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家(與張可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審查報告一

    審查報告二
    審查報告三
    校勘後記
    人名譯名對照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