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信息系統實證研究的20種重要理論與應用

  • 作者:袁勤儉//朱哲慧//張一涵|責編:程天祥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670025
  • 出版日期:2020/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4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近20年實證研究的國內外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對信息系統實證研究的20種重要理論進行了系統梳理,總結其應用現狀,並對其實證研究的潛在方向進行了展望。本書不僅系統梳理了一些應用較廣、成果豐碩的研究理論,如理性行為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還將一些研究較少、處於前沿的理論納入書中,如控制錯覺理論、民族志決策樹理論等;不僅包括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等信息系統研究的常用理論,還包含社會臨場感等跨領域、跨學科的理論。本書有望提高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科的學術地位、社會認可度,為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併為研究人員的實證研究提供理論武器。
    本書適合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管理學等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從事管理相關領域實證研究的研究人員學習參考。

作者介紹
袁勤儉//朱哲慧//張一涵|責編:程天祥

目錄
前言
第1章  技術接受模型:用戶、環境、時間和系統因素的交互影響 
  1.1  TAM理論演變及評述 
  1.2  TAM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2.1  用戶特徵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1.2.2  環境因素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1.2.3  TAM在用戶使用行為生命周期中的應用研究 
    1.2.4  系統差異在TAM中的作用研究 
  1.3  結論與展望 
    1.3.1  結論 
    1.3.2  展望 
第2章  交互記憶系統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2.1  TMS理論演進及評述 
  2.2  TMS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2.2.1  TMS對團隊績效的影響 
    2.2.2  TMS對知識整合的影響 
  2.3  結論與展望 
    2.3.1  結論 
    2.3.2  展望 
第3章  期望確認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3.1  期望確認理論的演化 
  3.2  期望確認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3.2.1  以確認后階段為核心的適應性研究 
    3.2.2  納入確認前階段的延伸性研究 
  3.3  結論與展望 
第4章  印象管理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4.1  印象管理理論的起源及演進 
  4.2  印象管理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4.2.1  印象管理的策略研究 
    4.2.2  印象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 
    4.2.3  印象管理對員工關係和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 
    4.2.4  印象管理對用戶在線參與意願的影響研究 
  4.3  結論與展望 
第5章  社會資本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5.1  社會資本理論的歷史演進和理論解讀 
    5.1.1  微觀層次取向研究 
    5.1.2  中觀層次取向研究 
    5.1.3  宏觀層次取向研究 
  5.2  社會資本理論的分類研究 
    5.2.1  內容維度研究 
    5.2.2  關係強度研究 
    5.2.3  關係類型研究 
  5.3  社會資本理論的測度研究 
    5.3.1  線下環境的測度研究 
    5.3.2  信息系統領域的測度研究 
  5.4  社會資本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5.4.1  技術與信息系統使用研究 
    5.4.2  在線參與研究 
    5.4.3  知識管理研究 
    5.4.4  表現績效研究 

  5.5  結論與展望 
第6章  沉浸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6.1  沉浸理論的起源及其演化 
    6.1.1  沉浸理論的起源 
    6.1.2  沉浸理論的演化 
  6.2  沉浸理論在信息系統領域的應用研究 
    6.2.1  沉浸的量度指標研究 
    6.2.2  影響沉浸的因素研究 
    6.2.3  沉浸體驗對用戶使用行為和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 
    6.2.4  沉浸體驗對用戶使用信息系統績效的影響研究 
    6.2.5  沉浸引發的互聯網問題性使用研究 
  6.3  結論與展望 
第7章  結構洞理論及其在社交網路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7.1  結構洞理論的演化 
  7.2  結構洞理論及其在社交網路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7.2.1  結構洞對用戶在線參與效果的影響研究 
    7.2.2  結構洞對個體表現績效的影響研究 
    7.2.3  基於結構洞的信息傳播關鍵主體識別研究 
    7.2.4  結構洞測度指標與演算法研究 
  7.3  結論與展望 
第8章  資源依賴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8.1  RDT的起源及演化 
    8.1.1  RDT的起源 
    8.1.2  RDT的演化 
  8.2  RDT在信息系統領域的應用進展 
    8.2.1  基於RDT的信息技術對組織影響的應用研究 
    8.2.2  基於RDT的信息系統採納的影響因素研究 
    8.2.3  基於RDT的信息共享的影響因素研究 
  8.3  結論與展望 
第9章  理性行為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9.1  TRA的起源與演變 
    9.1.1  TRA的起源 
    9.1.2  TRA的演變 
  9.2  TRA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9.2.1  TRA在信息系統採納研究方面的應用 
    9.2.2  TRA在網路平台及信息服務使用研究方面的應用 
    9.2.3  TRA在用戶信息披露和共享研究方面的應用 
    9.2.4  TRA在信息系統開發、評價研究方面的應用 
  9.3  結論與展望 
第10章  計劃行為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0.1  TPB的起源與演變 
    10.1.1  TPB的起源 
    10.1.2  TPB的演變 
  10.2  TPB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0.2.1  TPB在信息系統、技術及服務採納研究方面的應用 
    10.2.2  TPB在在線學習意願及行為研究方面的應用 
    10.2.3  TPB在信息安全/隱私/倫理研究方面的應用 
  10.3  結論與展望 
第11章  社會臨場感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1.1  社會臨場感理論及其應用的演化

    11.1.1  社會臨場感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11.1.2  社會臨場感理論的主要應用領域
  11.2  社會臨場感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1.2.1  社會臨場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11.2.2  社會臨場感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研究
    11.2.3  社會臨場感在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11.2.4  社會臨場感對群體行為的影響研究
    11.2.5  社會臨場感對用戶意向與行為的影響研究
  11.3  結論與展望
第12章  控制錯覺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2.1  控制錯覺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12.1.1  控制錯覺理論的起源
    12.1.2  控制錯覺理論的演化
  12.2  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2.2.1  控制錯覺的影響因素及其產生機理研究
    12.2.2  控制錯覺現象及其影響研究
  12.3  結論與展望
第13章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信息系統凈收益、影響因素及設計與優化
  13.1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的演化
    13.1.1  初始D&M模型
    13.1.2  Seddon的信息系統成功模型
    13.1.3  更新后的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
  13.2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的應用述評
    13.2.1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中的凈收益研究
    13.2.2  影響信息系統成功的因素
    13.2.3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在用戶相關問題研究中的應用
    13.2.4  D&M信息系統成功模型在系統設計與優化上的應用
  13.3  結論與展望
第14章  民族志決策樹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4.1  EDTM的起源和演化
    14.1.1  EDTM的起源
    14.1.2  EDTM的演化
  14.2  EDTM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14.2.1  EDTM在特定群體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14.2.2  EDTM在用戶流失因素研究中的應用
  14.3  EDTM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發展展望
    14.3.1  改進建模與檢驗方法
    14.3.2  拓展應用情境
  14.4  結語
第15章  媒介豐富度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5.1  媒介豐富度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發展
    15.1.1  媒介豐富度理論的基本內容
    15.1.2  媒介豐富度理論的發展
  15.2  媒介豐富度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5.2.1  媒介豐富度對錶現績效的影響研究
    15.2.2  媒介豐富度對用戶信任感及誠信行為的影響研究
    15.2.3  媒介豐富度理論在系統設計研究中的應用
    15.2.4  媒介豐富度理論在信息/溝通技術使用研究中的應用
  15.3  結論與展望
第16章  手段目的鏈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6.1  MEC理論的演化
  16.2  MEC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6.2.1  MEC理論在信息產品及服務設計研究中的應用
    16.2.2  MEC理論在信息系統用戶感知與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16.3  MEC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展望
    16.3.1  MEC理論在決策支持領域中的應用展望
    16.3.2  MEC理論在人機交互領域中的應用展望
    16.3.3  MEC理論在信息系統組織和戰略管理中的應用展望
  16.4  結論與展望
第17章  動機擁擠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7.1  動機擁擠理論及其重要應用領域
    17.1.1  動機擁擠理論的起源與演化
    17.1.2  動機擁擠理論的重要應用領域
  17.2  動機擁擠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7.2.1  動機擁擠理論在在線社區採用中的應用研究
    17.2.2  動機擁擠理論在口碑傳播中的應用研究
    17.2.3  動機擁擠理論在內容貢獻中的應用研究
  17.3  結論與展望
第18章  集體行動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8.1  集體行動理論的起源及演化
    18.1.1  集體行動理論的起源
    18.1.2  集體行動理論的演化
  18.2  集體行動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8.2.1  集體行動理論在在線社區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的應用
    18.2.2  集體行動理論在信息通信技術對組織開展集體行動的影響研究中的應用
    18.2.3  集體行動理論在組織間合作開發信息系統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的應用
  18.3  結論與展望
第19章  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19.1  自我效能的內涵及其理論演化
    19.1.1  自我效能的內涵
    19.1.2  自我效能理論的演化
  19.2  自我效能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19.2.1  自我效能理論在信息技術接受和使用研究中的應用
    19.2.2  自我效能理論在信息安全研究中的應用
    19.2.3  自我效能理論在信息共享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19.2.4  自我效能理論在用戶培訓教育研究中的應用
  19.3  結論與展望
第20章  服務接觸理論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與展望
  20.1  服務接觸理論的起源及演化
    20.1.1  對服務接觸內涵的研究不斷深化
    20.1.2  對服務接觸模型的研究愈加完善
    20.1.3  服務接觸理論的應用情境從服務營銷領域拓展到服務設計領域
  20.2  服務接觸理論在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進展
    20.2.1  服務接觸理論在顧客電子服務滿意度中的應用研究
    20.2.2  服務接觸理論在顧客在線使用意願中的應用研究
    20.2.3  服務接觸理論在在線企業員工工作績效中的應用研究
    20.2.4  服務接觸理論在電子服務質量測評中的應用研究
    20.2.5  服務接觸理論在服務系統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20.3  結論與展望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