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民族史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精)

  • 作者:陳育寧|責編:任曉剛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664167
  • 出版日期:2020/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726
人民幣:RMB 3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全方位、系統地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主題,以探討民族史學理論問題為主要內容,同時對西夏史、元史和地方史等展開研究。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論述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若干基本問題、主要特點及其基本規律,資料翔實,邏輯嚴密,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深刻分析了民族史學理論領域內的重大問題,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特點和規律,對中國民族史學理論體系的建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書可供歷史學、民族學等專業的師生閱讀和參考。

作者介紹
陳育寧|責編:任曉剛
    陳育寧,1945年1月出生。1967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大學畢業后曾在內蒙古、寧夏黨政部門、社科研究單位工作,退休前任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現為寧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民族史、民族史學理論研究和教學,主持完成6項國家社科基金和1項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出版學術著作(包括主編)20余種,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成果獲國家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曾獲「北京大學優秀校友」榮譽稱號(2002年首屆評選)、「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稱號(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2008年)、寧夏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突出貢獻獎(2016年)。

目錄
序  杜建錄
第一編  民族史學理論研究
  民族史與民族史學理論
  民族史學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
  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要素
  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論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體」的核心內涵
  從「多元一體格局」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及其發展趨勢
  我國民族史研究的狀況及社會功能
  我國民族關係的歷史傳統及現實應用
  我國多民族歷史的最大特徵
  民族復興的歷史追溯
  正統與民族觀
  論歷史上的和親
  論歷史上的民族遷徙
  歷史文化研究中的創新問題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幾個問題
  談談歷史學的綜合研究問題
  史學研究方法改革芻議
  翁獨健對民族史研究理論的貢獻
  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一個範例
  一部民族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力作
  第一部中國民族史學史專著——《中國民族史學史綱要》
  第一部系統論述中國民族關係史的著作——《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評介
  要特別重視民族史在中國史中的地位——《中國通史·導論》評介
  完整、系統、準確地描述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史》評介
  宏觀認識中國民族史的新理論、新觀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評介
  多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內在因素——《中國民族志》評介
  努力構建中國民族史學的理論體系——《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民族史學理論問題研究》評介
  中國民族發展的歷史特點——《中國民族發展史》評介
第二編  北方民族史研究
  古代北方草原通道上的賀蘭山岩畫與匈奴文化
  創造于山水之間——賀蘭山陰山岩畫的文化背景
  論秦漢時期黃河河套流域的經濟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河套民族關係
  對匈奴的認識
  應重視對草原絲綢之路的研究
  草原城市的文脈與創新
  「人文北京」中的民族元素
  承百年傳統  創未來新業——西夏研究百年回顧
  西夏文化略論
  評李元昊在西夏建立過程中的作用
  蒙古與西夏關係略論
  西夏文獻整理研究的里程碑
  中國藏西夏文獻的整理與出版
  從西夏陵文化內涵看多元一體特徵
  哈拉浩特與外國探險家

  地斤澤在何處?
  西夏研究的新拓展
  對宋夏關係的一點看法
  論成吉思汗文化
  關於成吉思汗箴言的討論
  成吉思汗與西夏
  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園
  成吉思汗陵寢遷移始末
  大汗安在
  成吉思汗研究的幾個問題
  走向統一走向世界的成吉思汗
  圖帖睦爾(元文宗)在海南的傳說
第三編  寧夏區域史研究
  歷史上西部開發中的中央政策及其他
  寧夏黃河古灌區的歷史啟示
  寧夏與絲綢之路
  靈州會盟與唐朝的民族關係
  修訂《寧夏通史》的幾個問題
  元代對寧夏地區的經略
  寧夏地區沙漠化的歷史演進考略
  溯建城之源  謀未來發展
  鹽池的鹽、沙、邊牆和邊區
  如何看待固原的歷史文化
  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研究的新階段
第四編  地方學研究
  地方學的內容、特徵及功能
  地方學中的傳統文化及其拓展進取精神
  鄂爾多斯學:知識體系+應用服務
  對地方學的認識——以鄂爾多斯學為例
  從鄂爾多斯地區的歷史看民族關係
  鄂爾多斯地區民族關係的歷史考察
  論秦漢時期鄂爾多斯地區的經濟開發
  鄂爾多斯地區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
  鄂爾多斯地區在西夏歷史中的地位
  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
  國外研究鄂爾多斯蒙古的幾個問題
  一個外國神甫在鄂爾多斯
  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鄂爾多斯「獨貴龍」與反洋教
  對「阿爾寨文化」的初步認識
  一部論述鄂爾多斯長城的著作
  關於鄂爾多斯蒙古「唐古特」
  生態改善與認識升華
  要重視生態環境演進的研究
  展示大河套  開發大河套
  敕勒川文化的特徵
  切實保護文化生態
  西口文化的內涵特徵
  初識「三邊文化」
  從鎮守榆林的明朝總兵說起

  蒙古學的新機遇
第五編  學術交流
  學術人生  奮鬥不息
  真誠的學術合作夥伴
  寧夏方志研究的新成果
  末代王爺的新生
  一份七十年前的蒙古史講義
  一位土生土長的蒙古族文化學者
  「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瓷茶文化
  我的學術活動回顧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