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2020年天津市群文系列論文彙編)

  • 作者:編者:天津市群眾藝術館|責編:吳瓊
  • 出版社:天津社科院
  • ISBN:9787556306510
  • 出版日期:2020/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12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任何事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相應理論的引領和指導,沒有理論的引領便會失去目標和方向。當前,全國各地的群眾文化機構都在運用各種方式,積極開展在新形勢下公共文化事業科學發展的理論研討工作。此時出版由天津市群眾藝術館主編的這本論文集,無疑將對全市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其他省市的理論研究產生巨大影響。
    本次出版的論文集共收錄83篇文章,內容十分豐富,對各地的公共文化事業理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編者:天津市群眾藝術館|責編:吳瓊

目錄
群藝天地
加強對《歌唱祖國》誕生地的宣傳工作
群眾歌曲創作應當滿腔熱忱地謳歌「大時代」
——從獲獎歌曲《我的國》談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發展老年舞蹈
「名師工作室」在新時代群眾文化事業中大有可為
——從武清區「書畫名師工作室」實踐經驗出發
廣場舞創編應努力挖掘本地特色
評劇新苗健康成長五要素
——親歷全國評劇新苗展演的啟示
淺論排演摺子戲對大幅度提升少兒評劇表演水平的必要性
用打擊樂為民族復興擂起戰鼓
——從創作鼓樂《戰鼓齊鳴賦三都》談起
振興天津曲藝藝術的思考與建議
對少兒書畫與成熟書畫「同框」展出的思索
——以薊州區書畫展為例
淺談京劇進校園活動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淺析文化館推廣手賬的重要意義
培養一個優秀的群眾合唱團要重視總體建設
提高文化自覺搞好民族「弓弦樂」的培訓與輔導
淺論在線鋼琴陪練
打造社區合唱團的必要條件分析及相關措施的探討
群眾自髮式廣場舞的特色分析
淺析中式插花藝術的活態化
紅橋區文化館「老朋友舞蹈團」品牌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
總分館制背景下社區群眾聲樂培訓創新思路探究
青少年宮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具備的引領作用
群文美術的普及與提高
——以河西區文化館為例
淺析唐宋詩詞中「意」與「象」對視覺設計藝術的影響
輔導中老年聲樂要重視呼吸、咬字、詮釋技巧的學習
應在群眾文化活動和培訓中提高吉他的普及性
群文博覽
試論洵河「三地五區」文化聯盟的形成與發展
「精準扶貧」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該如何開展
——以薊州區為例
群眾文化應將關愛退役軍人文化生活納入重點工作
文化館的機構改革應重視「數字化」部門的設置
群文活動要向年輕人傾斜
——從天津市群藝館「夢想家」系列活動談起
從「和平杯」曲票賽談群文品牌的保護與傳承
讓「文化」成為「農家院高端民宿化」的催化劑
關於舉辦群眾文學評選活動的收穫和思考
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讓群眾文化活動「年輕」起來
淺談打造運河武清文化帶,推動武清區文化和旅遊事業的融合發展
淺談群眾文學創作發展的遲滯及對策
——以《海河之北》為例
如何解決我市社區文化的瓶頸問題
——從河北區開展社區文化工作談起
總結交流票房經驗是振興戲曲的重要舉措

——首屆「和平杯金牌京劇票房」網上交流帶來的啟示
應當注重京劇票房的自身建設
淺談文化扶貧工作的作用與意義
——以甘肅省鎮原縣為例
群文創作應防止「獲獎至上」「娛樂至上」等傾向
淺談塘沽基層群文人才隊伍現狀與發展
文化館文化志願服務方式創新及發展探索
——以塘沽文化館為例
來自專業院團的幹部應當完成向「群文」的轉型
淺談文化館館辦刊物的數字化轉型及發展
如何加強黨建在群文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群眾文化應當為促進民族團結髮揮作用
淺談故宮博物院的文創之路對群眾文化工作的啟示
淺談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社區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如何開展慶祝性文藝活動
——以我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演出活動為例
如何開展自由職業青年群眾文化工作
「快閃熱」中的「冷」思考
——兼談群眾文化活動同樣需要高質量發展
開展文化助殘活動,發揮文化陣地作用
網上群眾文化也應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文化館應當注重藝術普及的均衡、全面發展
淺談科普活動對群眾文化的作用
對體育教育扶貧工作的實踐和思考
——以「愛心牽手共享陽光」公益互助系列活動為例
必須滿足老年人充分、均衡的精神文化需求
——連續十六年舉辦天津市老年文化藝術節的啟示
為社區群眾書畫活動助力搭台之淺見
發揚「南開精神」,做好群眾文化工作
室內樂公益演出是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好形式
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培育與探索
——以天津市主持人大賽為例
新時代文化志願服務應有新理念、新舉措、新發展
涉農地區文化館應當把「鄉村文化」作為重點
市文聯應該對青年書法家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扶持
團結引領新文藝群體是文聯、書協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油畫團隊的建設對於群文美術發展的意義
淺談數字文化館連接萬戶千家
新形勢下做好文化館培訓與輔導工作的思考
淺析如何讓高雅藝術更「親民化」
淺談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進行文化方面的「治理」
淺談讓群眾文化走上「跨界」「聯姻」發展的雙贏之路
經典音樂走進群眾文化之我見
新時代群眾對文化的渴求與應對策略
「非遺」空間
從設立「傳承人退出機制」談「非遺」保護的制度完善
舉辦文化活動應當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
民俗文化的移風易俗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淺談口述記錄和影像記錄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
探索群眾文化與旅遊及「非遺」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應該高度重視利用網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文旅融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互作用
——以薊州區為例
應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
深挖傳統文化富礦,鑄就時代精神輝煌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