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卷)

  • 作者:馮友蘭|責編:錢傑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90428
  • 出版日期:2020/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611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中國哲學史新編》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典著作。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以對每個思潮中湧現出的哲學中心問題的闡釋為要,對中國哲學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綜合曆朝歷代的政治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事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和學術高度的獨創性見解,對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書在著重探討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進行了梳理,呈現出一個高度濃縮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紹
馮友蘭|責編:錢傑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被尊為20世紀中國哲學界泰斗。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客座教授。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等職。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印度德里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其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經典之作,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其創立的新理學思想體系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過秦」
  第二節  「宣漢」
第二十五章  漢初黃老之學
  第一節  曹參的黃老政治
  第二節  汲黯的黃老政治
  第三節  司馬遷父子的黃老之言
第二十六章  漢初最大的政論家和哲學家—賈誼
  第一節  陸賈的「逆取順守」的策略
  第二節  賈誼對於秦朝所以滅亡的分析及其對付農民的策略
  第三節  賈誼對於地主階級的忠告
  第四節  賈誼恢復了關於「禮」「法」的爭論
  第五節  賈誼對於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一些建議
  第六節  賈誼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二十七章  董仲舒公羊學和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漢武帝和董仲舒
  第二節  董仲舒和公羊春秋
  第三節  公羊春秋和漢朝的政策
  第四節  董仲舒所講的《春秋》的「微言大義」
  第五節  董仲舒的政治綱領
  第六節  董仲舒關於「天」的宗教化思想
  第七節  董仲舒關於氣和陰陽五行的學說
  第八節  董仲舒的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論
  第九節  董仲舒的人性論
  第十節  董仲舒的封建主義的社會和倫理思想
  第十一節  董仲舒的歷史觀
  第十二節  董仲舒的邏輯思想
  第十三節  春秋公羊學和中國社會的兩次大轉變
第二十八章  《禮記》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
  第一節  《禮記》其書
  第二節  關於冠禮和婚禮的「義」
  第三節  關於喪、祭禮的「義」
  第四節  關於孝的理論
  第五節  禮是變動的
  第六節  《樂記》
  第七節  《中庸》
  第八節  《大學》
第二十九章  董仲舒哲學體系的對立面—淮南王劉安的黃老之學
  第一節  黃老之學與神仙家
  第二節  劉安其人和《淮南子》其書
  第三節  《淮南子》關於「氣」的唯物主義的理論
  第四節  《淮南子》關於天人關係的反目的論的理論
  第五節  《淮南子》中的形、神二元論
  第六節  《淮南子》中反映論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
  第七節  《淮南子》的人性論
  第八節  《淮南子》中主張「變」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三十章  《鹽鐵論》與「義利之辨」
  第一節  地主階級打擊商人的鬥爭
  第二節  《鹽鐵論》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義利之辨」

  第四節  鹽鐵會議與《大學》
第三十一章  緯書中的世界圖式
  第一節  讖緯的社會根源
  第二節  《易緯》的宇宙形成論
  第三節  《洛書》
  第四節  「太一」
  第五節  八卦方位
  第六節  「卦氣」
  第七節  緯書的世界圖式與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比較
第三十二章  古文經學的興起及其哲學家—劉歆、揚雄、桓譚
  第一節  什麼是古文經學
  第二節  石渠會議
  第三節  劉向、劉歆關於《洪範》五行的理論
  第四節  劉歆的「元氣」說
  第五節  劉歆與《左傳》
  第六節  劉向、劉歆的《七略》
  第七節  揚雄《太玄》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第八節  揚雄的《法言》
  第九節  桓譚對形、神關係的唯物主義見解及其反對神秘主義的鬥爭
  第十節  王充對劉、揚、桓的評價
第三十三章  王充—兩漢時代最大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
  第一節  今文經學的反攻和白虎觀會議
  第二節  王充的家世和著作
  第三節  王充的天文學
  第四節  王充關於「氣」的思想
  第五節  王充關於天、人關係的理論
  第六節  王充對於「天人感應」的批判
  第七節  王充關於形、神關係的理論
  第八節  王充的反映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九節  王充關於性、命的理論
  第十節  王充的歷史觀
  第十一節  王充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第三十四章  東漢末無神論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一節  張衡反對讖緯的理論
  第二節  張衡的天文學和宇宙形成論
  第三節  王符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四節  仲長統的無神論和進步的歷史觀
  第五節  何休關於「太平」的思想
第三十五章  東漢末農民大起義和《太平經》
  第一節  以黃巾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
  第二節  《太平經》其書
  第三節  《太平經》中的「太平」思想
  第四節  《太平經》的「天地周期」論
  第五節  農民起義的優點和缺點、進步性和局限性
第四冊
自序
緒論
  第一節  門閥士族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門閥士族為什麼叫士族
  第三節  東漢末倫理教條的沒落

  第四節  南北朝的分裂和隋唐的統一
第三十六章  玄學的先河—劉劭的《人物誌》和鍾會的《四本論》
  第一節  漢魏之際的名實問題
  第二節  劉劭的《人物誌》
  第三節  鍾會的《四本論》
  第四節  從名實到名理
第三十七章  通論玄學
  第一節  玄學的主題
  第二節  玄學的方法
  第三節  玄學中的派別和發展階段
  第四節  玄學與抽象思維
第三十八章  王弼、何晏的貴無論—玄學的建立及其發展的第一階段
  第一節  王弼、何晏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何晏的《道論》
  第三節  王弼、何晏關於「無名」的辯論
  第四節  王弼關於一般和特殊的關係的幾種說法
  第五節  王弼關於「一」和「多」的理論
  第六節  王弼關於常、變、動、靜的理論
  第七節  王弼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理論
  第八節  王弼、何晏關於「聖人」有情、無情的辯論
第三十九章  嵇康、阮籍及其他「竹林名士」
  第一節  從黃老到老莊
  第二節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一層次—「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節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二層次—「心不違乎道」
  第四節  嵇康論音樂
  第五節  嵇康對於當時社會迷信的態度
  第六節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
  第七節  阮籍的《達庄論》
  第八節  「達」與「作達」
第四十章  裴頠的崇有論和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玄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第一節  裴頠和他的《崇有論》
  第二節  裴頠全部哲學思想的自述
  第三節  裴頠所提出的貴無論的社會根源
  第四節  裴頠所說的貴無論的社會影響
  第五節  裴頠總論有無
  第六節  所謂「言意之辨」
  第七節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
  第八節  從王弼到郭象
第四十一章  郭象的「無無論」—玄學發展的第三階段
  第一節  向秀的《莊子注》和郭象的《莊子注》的關係
  第二節  郭象關於「有」「無」的理論
  第三節  郭象關於「性」「命」的理論
  第四節  郭象關於動、靜和生、死的理論
  第五節  郭象關於「無對」和「有對」的理論
  第六節  郭象關於「有言」和「無言」的理論
  第七節  郭象關於「無心」「無為」「無待」的理論
  第八節  郭象關於「聖人」的理論
  第九節  郭象關於「名教」與「自然」的理論
  第十節  郭象的《莊子序》和《莊子注序》
第四十二章  魏晉之際玄學以外的唯物主義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一節  曹植的唯物主義思想
  第二節  楊泉的《物理論》
  第三節  鮑敬言的「無君論」
第四十三章  玄學的尾聲及其歷史的功過
  第一節  《列子》和《列子注》
  第二節  玄學與孔丘
  第三節  玄學歷史功過的哲學根源
第四十四章  通論佛學
  第一節  所謂儒、釋、道三教
  第二節  佛教和佛學的主題—神不滅論
  第三節  佛學的方法
  第四節  中國佛教和佛學發展的階段
  第五節  一個辯論,一個問題
第四十五章  佛學在中國發展的第一階段—「格義」
  第一節  僧肇及其著作
  第二節  慧遠的《神不滅論》及其他
  第三節  道生的諸「義」
  第四節  謝靈運的《辯宗論》
第四十六章  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二階段—教門
  第一節  三論宗
  第二節  《大乘起信論》
  第三節  玄奘的《成唯識論》
  第四節  華嚴宗的三個「義」
第四十七章  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宗門」
  第一節  禪宗出現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慧能和神秀—禪宗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節  禪宗的「不道之道」
  第四節  禪宗的「無修之修」
  第五節  禪宗中的派別
第四十八章  隋唐佛學向宋明道學的過渡
  第一節  所謂「三教合流」
  第二節  韓愈、李翱在過渡時期的貢獻
  第三節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迷信的鬥爭
  第四節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和法制思想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